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阅读在出版内外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0/7/13 作者:


■豆 豆

文坛就像一个万花筒——有时精彩,有时恬躁,有时激进,有时颓废,有时热闹,有时平静,有时感人,有时丑陋,有时真实,有时虚伪……在这一切事件和观点的背后,缺少的是震撼心灵的文学。当读者掷地有声地抛出“当代哪一部著作可与四大名著比美?哪位墨客可与李杜比肩?又有谁能像巴尔扎克那样写出中国的《人间喜剧》”的质疑声时,“文学当然更像是个传说”了(网友语)。不过,不论文学的现状如何,不论文学“垃圾论”“死亡论”的论调如何喧嚣,作家对于文学写作的坚守,读者对于文学阅读的期盼,将屹立不倒。

当代文学讨论

唱盛还是唱衰

坦白地说,这是一场与文学有关的大讨论,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讨论。

这场讨论的导火线应该追溯到2007年德国汉学家顾彬曝出的“中国当代文学垃圾论”,至今,这一论断,就像堵在中国文坛的一根刺,拔不出又吞不下,还不时地出来“兴风作浪”。从2009年11月延续至今的“当代文学评价讨论”就是由这根刺引发的。

2009年11月,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晓明在参加“中国当代文学与汉学的互动”的圆桌会上做了 “中国当代文学60年:开创、转折、困境与拓路”的发言,希望与自己对座的顾彬就中国当代文学展开对话。陈晓明认为,这60年中,中国当代文学并非是一个衰败的过程,并非都是垃圾,而是有一些作品达到这6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后来这一观点被媒体断章取义成“中国当代文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即引发争论。 很快,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肖鹰以“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家的‘长城心态’”为题,认为这种论调是伴随着“崛起的中国”意识形态而生的。

由此,一场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辩论”爆发了。

肖鹰在今年1月,发表了《当下中国文学之我见》一文,随后王彬彬加入论战,在《关于“当代文学”的评价问题》的文章中把中国当代文学比喻成“烂苹果”。很快,这场讨论从评论家扩展到多位作家、多家媒体当中,《人民日报》、《辽宁日报》等党报党刊就当代文学的现状发表了系列文章。“鲁迅文学奖”得主李浩认为,判断一部作品,依据读者在大量阅读中建立起来的审美经验,而不是国籍。著名作家东西对文学在新的环境下发生的各种变化持开放的态度。而有的批评家中肯地指出目前中国文学还需要补钙。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讨论并没有偃旗息鼓之势,陈晓明近日就再次撰文,以“再论‘当代文学评价’”为题回应肖鹰、王彬彬们的批评。

影响指数:★★★★★

点评:其实关于文学的争论不只是发生在中国,最近,美国文坛和媒体就掀起了一场“小说是否已死”的口水仗,据说这个仗已经打了很多年了,始终能够死灰复燃,永不见停火。不管哪个国家,任何停留在文学层面的争论都是好事情,不管是唱盛还是唱衰,寄寓的都是对“高水准”文学作品的深切期盼。

张悟本事件

卫生公共事件还是出版事件?

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形容此刻张悟本对媒体爱恨交加的心情,恐怕是再合适不过了——今年2~4月份,通过北京电视台、湖南卫视迅速蹿红的张悟本,没想到仅仅一个月后,自己的“养生神话”却因为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一则题为“‘神医’是怎样炼成的”报道而迅速破灭。此后,一场声势浩大的“倒张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有着京城最火、最贵神医之称的张悟本迅速遭到了媒体和医药界以及普通读者的猛烈质疑,其中包括他的食疗理论,他自称中医世家等种种身份、种种称号和行医资格。不过,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他“每天一斤绿豆煮水喝能治近视、糖尿病、高血压和肿瘤”、“吃茄子可以降血脂”等说法,明明不合常理,为什么之前却没有人质疑,还一哄而上,等到事件爆发之后,吃茄子吃萝卜吃出的胃病、家里囤积的绿豆,又该如何解决呢?

张悟本成名和破灭的速度之快都堪称神话,那么背后暴露的是什么?有人说,这应该算是一起公共卫生事件。养生书连续4年领跑出版市场,折射出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及医改的失败;因为版税与看病收入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使得专业医生“不屑”做医学普及工作。据统计,医学科普工作大多是非专业人士在做,2009年健康图书畅销榜的前20名里,作者是专业医生的仅有3本。有人说,这应该算是一个出版事件,暴露的是出版商唯利是图的心理,许多出版商都认为,只要不是刊登反动违法内容,其内容真伪无关紧要,“响亮的书名、合法的书号、策划人概念、发行推广”等畅销书运作模式也同样可以引入到养生书出版中。

影响指数:★★★★★

点评:不管是卫生公共事件还是出版事件,背后折射的是“责任心”和“监管机制”的缺失,没有了两者,失去了对道德和法律的敬畏之心,再怎么美丽的“神话”都有破灭的一天。

袁腾飞事件

版税之争还是诚信之争

畅销书《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作者袁腾飞与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总裁沈浩波的矛盾最先是在网络上爆发的:5月6日,袁腾飞通过人人网发出《给磨铁图书的律师函》、《关于“玩意3”为非法出版物等的郑重声明》,随即媒体大多以“沈浩波拖欠袁腾飞176万元”的标题报道放大这一事件,这时的沈浩波感到非常愤怒,他很快以“敬告袁腾飞:不能如此厚颜无耻”为题进行回击,并在两人矛盾公开的一个星期之后,高调召开了“袁腾飞诉磨铁违约事件新闻发布会”,沈浩波花了近1个小时的时间,以PPT的形式“全裸”公开了与袁腾飞的合同细节、支付凭证、销售数据、全国发货明细台账。

自从两人 “开战”以后,引起了媒体的高度揣测,两人的矛盾究竟是版税之争还是诚信之争呢?

其实,对于日益产业化追求畅销书的书业来说,“袁腾飞事件”不是一个独立事件,发生在出版社与作者之间的纠葛,历来是屡见不鲜。作者对于“出版方是否会隐瞒版税”的担忧一直存在,而出版方一直没有一个规范的条文打消作者的顾虑,双方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畸形相处中,最后肯定无法逃离矛盾爆发的结局。

影响指数:★★★★☆

点评:作者和出版商之间的误会是愈演愈烈,最大的原因不是机制的问题,而是因为信息不透明引发的相互猜忌,这些矛盾完全可以通过规范的信息化机制来解决。因此,“袁腾飞事件”发生的行业意义值得书业重视。

作家协会

官办机构还是民间团体

从吸收郭敬明、金庸和一些网络作家作为会员起,中国作协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4月23日,著名作家郑渊洁发出博文,宣布退出中国作协。郑渊洁在文章中称,“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难以促进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曹文轩在玉树地震发生后对灾区人民表现的冷漠,自己不能与如此‘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为伍。” 郑渊洁认为,作家没有工资,可以完全靠版税生活;作协没有财政拨款,自筹办公经费,中国的文学事业岂不是也能大展宏图,更加繁荣?其实郑渊洁不是退出作协的第一人,早在2003年,山西省作协副主席李锐就发表公开信退出作协。

5月5日,著名作家何建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当作协副主席牺牲自己不少时间,创作数量会减少,每年会少拿上百万元的稿费。”他坦率地说,别人以为自己当了一个官,但就个人而言,他宁愿当一个作家也不愿做官。著名作家阎延文也认同这一观点,取消中国作协的行政级别和国家财政拨款、使之彻底“民间化”,有相当的民意;从何建明和郑渊洁的亲身经历中足以说明,取消了作协的行政级别和财政拨款,作协官员不仅不会恐慌,而且还会活得更好。

正因为如此,在2007年韩寒发出“取消作协”的呼吁声之后,新一轮关于“作协该不该存在”的大讨论重新发生,针对“作协已沦为官僚机构!”“全世界只有中国作家要评职称、讲工资待遇”等言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斩钉截铁地回复:作协存在有一万个理由!

影响指数:★★★★

点评:中国作协似乎与中国足协一样,处于任凭打骂的弱势地位。其实,取消作协的说法过于极端了,2009年年底爆发的“谷歌侵权”事件,就是作协在出面为作家维权。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吕雷的观点比较中肯,作协的功能应该保留,但现有机制、工作方式则需要改变。其实,最初成立作协的初衷是联系作家、服务作家,这个“桥梁和纽带”的出发点是没有错的。

世界阅读日

光喊口号还是实际行动

2010年4月23日,第15个 “世界阅读日”如约而至,与往届不同,今年世界阅读日显得格外热闹,不再是停留在“倡导阅读”的口号号召上,推广行为之多、推广形式之创新、推广力度之大,都特别突出。

近几年,全国书博会的阅读推广功能日益彰显,从重庆书博会的“书香重庆,文化中国”、郑州的“读书走进生活,书香温馨你我”、济南的“齐鲁文脉,书香中国”,到成都的“蜀韵书香,悦读天下”,近几年的书博会主题语,都切切实实地贯穿了书博会“推广全民阅读”这一功能。

与最开始几年中国图书商报推广阅读的孤独姿态相比,今年媒体在世界阅读日这一天都参与到推广的队伍中来,尤其是电视媒体的强势介入。4月23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了由本报作为独家平面媒体支持的“世界阅读日特别节目·2010书香中国”大型晚会,北京电视台播出了“书香北京·文化盛典”大型晚会,发出了“每天阅读半小时”的倡议,使得阅读推广的力量日益强大。

除了政府与媒体、阅读推广人的坚持,许多名人也加入推广队伍,黄晓明、胡静、李少红、欧阳中石等多位名人纷纷表示,希望可以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和实际行动,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关注阅读,热爱阅读。

而在推广模式上,出版社一改过去的讲座、论坛、研讨会等传统做法,更多地引入了时尚潮流元素,譬如读书选秀就是其中之一。

影响指数:★★★★☆

点评:阅读推广不是一个人的事业,需要全民参与,尤其是需要媒体、榜样的力量。

手机阅读

甜蜜蛋糕还是烫手山芋

随着中国移动高调进入手机阅读产业,出版商终于拿到了开启数字出版的密匙。近半年来,不管是财经媒体还是大众媒体还是书业专业媒体,都一致地用“手机阅读炽热爆发”这种论调看好手机阅读的前景。

手机阅读之所以成为上半年各类媒体热议的焦点,是因为手机阅读不是一个单纯的阅读推广行业,还是一个产业行为。据统计,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平台累计访问用户已突破4000万。无疑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但在这块大蛋糕前,内容提供商并不拥有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的主动权,他们面临着内容竞争的压力。盛大版权部负责人从与移动阅读基地近一年的合作感受中发现,在今后的无线阅读发展中,内容的重要性彰显,如何挑选更适合手机用户阅读的内容是摆在出版人面前的一个课题。如之前起点中文网一部作品《很纯很暧昧》,在起点中文网排在前20,而在手机阅读基地平台,已经连续几月点击高居榜首,点击过3亿。他们坦承,由于前期一些历史问题,导致目前与移动阅读基地合作中存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角色,从而给项目发展也造成过一定的影响。他们希望在一个非常公平、透明的环境中,与中国移动阅读基地合作。

同时,还值得出版商注意的是,中国移动发展手机阅读的整体思路是基于渠道资源,纵贯内容、终端以强势整合手机阅读的产业链。但不可忽视的是,移动整合手机阅读产业链背后的困境依然存在,譬如内容模式、盈利模式、合作模式等。由于内容提供商与手机运营商利益捆绑在一起,注定面临的困境也必须一起解决。

影响指数:★★★★★

点评:中国移动5.4亿用户为手机阅读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力量,但对于出版界而言,到底是甜蜜蛋糕还是烫手山芋,出版商需要审时度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