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官方首发新闻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0/7/27 作者:


■商报记者 金 霞

“2009年我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出突破万亿元,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生力军,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产业部门和重要力量。”7月26日,新闻出版总署在京发布全国新闻出版产业2009年度分析报告,不仅提供了最新的产业数据,更传递出产业进一步发展变革的信号——与总署历年编制的年度统计资料汇编不同的是,此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新闻出版产业调查中,第一次使用了“总产出”、“增加值”两项指标,更加贴近产业发展需要,也折射出政府在新闻出版产业统计信息服务方面的历史性进步。

产业发展需求催生统计变革

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从行业总体情况、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企业法人情况、集团与图书出版单位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产业特点与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详见本期2~3版)。

分析报告发布会上,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介绍了报告出台的背景、意义、流程、主要内容,并对报告的结构和相关指标进行了说明。记者了解到,为全面掌握新闻出版产业发展规模,准确判断产业发展态势与结构特征,切实转变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实现从新闻出版大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目标,总署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此次产业调查。采取新闻出版统计年报与补充调查相结合、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由新闻出版总署统一领导,各省(区、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各地对产业调查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专门机构,制定实施方案,进行全面部署,认真采集、审核和上报本地区新闻出版业相关数据。鉴于此次产业调查为首次进行,缺少同口径比较的以往数据,分析报告以描述当前的客观状况为主。(下转第3版)


表1 2009年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总量规模 单位:种,亿册(张,份),亿印张,亿元 说明:期刊出版和报纸出版均包括相关广告业务。


表2 数字出版总量规模 单位:亿元


表3 出版物发行和出版物进出口总量规模 单位:亿元


表4 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对外贸易情况 说明:差额为累计出口减去累计进口之差。正号表示出口大于进口,存在贸易顺差;负号表示出口小于进口,存在贸易逆差。(表5同)


表5 对外版权贸易情况 单位:种


表6 各类出版物在全部出版物总量中所占比重 单位:% 说明: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采用出版数量和出版总金额,出版总金额数值的测算公式为出版数量×(发行金额/发行数量)


表7 图书产品结构 单位:种,亿册(张),亿印张,亿元,%


表8 期刊产品结构 单位:种,亿册,亿印张,%


表9 报纸产品结构(各级报纸) 单位:种,亿份,亿印张,%


表10 报纸产品结构(综合报纸与专业报纸) 单位:种,亿份,亿印张,%


表11 各产业类别经济规模综合排名 说明:综合评价得分系选取总产出、增加值、营业收入和利润(结余)总额四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中的回归方法通过SPSS直接计算所得,仅用来显示各产业类别的相对位置,负数并不代表负面评价。


表12 出版集团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前10位)


表13 报业集团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前10位)


表14 发行集团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前10位)


表15 图书出版单位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前10位)


表16 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图书出版社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前10位)


(上接第1版)

范卫平表示,此次调查统计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新闻出版业完善统计制度、改进统计方法、提高统计质量奠定了基础,比较好地实现了由产品统计向产业统计的转变、由系统统计向全行业统计的转变、由国有经济部门统计向多种经济成分统计的转变;二是为加强行业调控、准确判断形势,特别是为编制“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三是为转变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创造了条件。

“从报告的内容和数据分析来看,体现出最全、最新、最大这三个鲜明特色。最全,即第一次基本实现全行业、全概念、全流程的统计与分析,突破了原来的系统内统计、传统产业统计和单纯实物量统计的局限;最新,即基于新的发展要求、新的理念和新的业态完成的最近的一次统计与分析,反映了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新闻出版产业的最新面貌;最大,即新闻出版产业的规模在文化产业中最大。新闻出版产业行业增加值占同期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的60%以上。”范卫平如是说。

数据彰显产业发展特点

根据数据分析显示,新闻出版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新闻出版产业已具相当规模,成为文化产业的生力军。2009年,新闻出版业全行业总产出为10668.9亿元,实现增加值3099.7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0.9%,各类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及相关活动的行业增加值超过1660亿元,占同期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的60%以上,已成为文化产业中的生力军、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产业部门和重要力量,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市场主体基本形成。2009年,企业法人的单位数量占法人单位总数的96.3%,总产出、增加值、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纳税总额和直接就业人数在全行业中所占比重最低为66.0%,多超过80.0%,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已在我国新闻出版产业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产业转型成效初显,数字出版发展迅速。2009年,数字出版总产出已达到799.4亿元,总体经济规模超过图书出版,初步形成了北京、上海、广东等数字出版产业集聚区;在数字出版内部,手机出版的营业收入已超过传统的网络游戏,占数字出版全部营业收入的24.2%,位居首位。新闻出版产业的总体格局在技术进步的带动下已发生初步改变。

文化大省和东部沿海地区新闻出版业发展优势明显并已形成产业带,中西部地区骨干企业开始崛起。就总体经济规模而言,全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出的54.5%、增加值的55.2%、资产总额的55.3%和营业收入的54.5%集中于北京、江浙沪“长三角”地区和广东“珠三角”等文化、经济发达地区,呈现出集聚态势;就具体产业类别而言,图书出版总产出的56.1%、增加值的73.7%、资产总额的50.6%和营业收入的56.1%集中于北京和江浙沪“长三角”地区,期刊出版总产出的38.8%、增加值的39.1%、资产总额的45.9%和营业收入的39.1%集中于北京,印刷复制总产出的66.4%、增加值的62.3%、资产总额的64.1%和营业收入的66.7%集中于广东“珠三角”地区、江浙沪“长三角”地区、北京和山东等地,产业带初具规模。与此同时,江西省出版集团、安徽出版集团、河北出版集团在全国出版集团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中分列第3、第8和第10名,一些中西部地区的骨干企业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崛起,引人瞩目。

市场更加开放,非公经济成分获得长足发展。在全国35.7万家新闻出版单位中,包括个体经营户在内的非公有经济单位超过32.4万家,占到单位总数的90.8%;72.0%的企业法人单位为民营企业,另有3.7%的企业法人单位为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非公有企业(排除国有全资、国有控股和集体企业)占有的资产总额、实现的增加值、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在印刷复制企业中已分别占到82.3%、83.2%、84.1%和84.7%,在出版物发行企业中已分别占到69.0%、76.2%、69.3%和80.5%。

对外贸易状况有所改善,“走出去”取得积极成效。全国版权贸易逆差比例进一步缩小,2009年,版权贸易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降至3.3∶1(2002年为15∶1,2008年为6.5∶1 );实物出口总量不断扩大,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2009年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885万多册(份),较2008年增长10.4%,金额达到3400多万美元。

报告同时分析指出了新闻出版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骨干企业经济实力尚不够强,中西部地区发展基础普遍薄弱,对外贸易结构有待进一步改进等方面。

蒋茂凝、袁亚平、朱伟峰、张晓斌等总署和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有关负责人出度报告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