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15年,倾听读者的声音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0/8/27 作者:方 菲


■商报记者 方 菲/整理

7月6日,为纪念创刊15周年,本报出版了轻涂纸全彩印刷136版纪念专刊。因为版面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专业深刻、印刷精美,日前已被中国版本图书馆破例单期收藏。

按理,被图书馆收藏了就应该划一句号了。但是不然,至今一个多月以来,该期报纸的影响力还在不断传递、扩散。来自政府高官、业界大家、学者名流,乃至各行各业读者诸君,种种反馈渐次传来,不绝于耳。各种反馈中,固然有中肯的褒奖和勉励、朋友般的祝愿和期许,也有建言良方。嘉许懿语固然令我们充满自信,诚恳建议更让我们永葆清醒。为了这些,我们忠实地记录和整理了这些反馈意见,与广大读者一一分享。如果您曾经关注过15年纪念特刊,如果您还想就商报的15年与中国书业的15年吐露心声,发表感想,提供参鉴,我们依旧会张开臂膀,热忱地欢迎。我们将在原有第一波、本期第二波基础上,再适时推出后续反馈。

特刊反馈

◎焦扬(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十五周年专刊很好,形式内容俱佳。

◎郭振家(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局长):百版特刊已经看到,之前不熟悉你们报纸,翻阅后觉得很不错。行业内报纸很少,你们做得很不错,希望以后多关注我们。

◎胡宪武(吉林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十五周年特刊已收到,没想到你们的记者对工作这么认真负责,我以后会多关注你们的报纸。

◎黄鹤(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你们的报纸我经常翻阅,商报这几年发展很快,跟你们有这么多高素质的记者分不开,以后希望能多关注我省动态。

◎周谊(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原副主席):看了商报15周年的特刊,感觉非常振奋,作为一个老出版工作者,从专刊丰富的报道和深度前沿的话题中,了解到很多有用的、也令人思考的信息。同时,也感受到商报新的班子成立后,商报在办报风格、办报质量上真正上了一个新台阶,真正成为了出版专业传媒的“旗舰”了。感到班子领导有力,引领有方。另外,通过这一期特刊,也能感受到商报有一支很专业、很敬业的团队,大家都很年轻,充满朝气,有干劲,能做出这么多厚重的内容真是不简单。在这里,请转达一个老出版工作者对商报领导和同志们的敬意和谢意。

◎海飞(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少儿读物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刚刚看到,不错,有大出版的大气。版式精美。特别是对未来的展望,相当于一个高层论坛。祝贺了!

◎王公式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见到商报庆祝专版,很有气势,再次祝贺你们!还要谢谢你们给我们作了专版介绍,来日方长更好合作!

◎陈英明(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副司长):你们的百版特刊很厚重,很扎实,内容很丰富。出版、发行,国有、民营,国内、国外,各种信息资料很齐全。我已经读过一些,但是一下子读不完。保留起来,以后可以当资料查询。

◎张洪波(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副总干事):特刊真够意思,这么厚,这么壮观,不愧是有影响力的报纸,别人没这么大气魄。向你们表示祝贺。

◎郑荣(海燕出版社社长):办得很大气,很好。作为一个时期的东西有些内容可以留存。

◎邓耘(新华书店总店原总经理、中国图书商报社原社长):专刊已收阅,总的看大气,厚重。方方面面都关注到了。

◎严军(江苏春雨文化教育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刚翻完,很丰富,也很生动,就是太厚了,谢谢对春雨的关注。

◎程宁博(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办公室主任):十五周年特刊已经收到,很厚重,也很感谢贵报对我们省新闻出版业的关注,我们也一直很关注商报,在很多方面的报道给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思路。

◎张志洁(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党支部书记):方才翻了一遍,感到从策划、编辑到排版、印制,是个大系统工程,可谓“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就成”!

◎王小宁(大象出版社总编室主任):看到贵报特刊,挺好!看到了你们的光辉形象,挺美!看到了“喜洋洋美洋洋暖洋洋”,挺逗!

◎邓云艳(测绘出版社市场部主任):这是我见过的最多版面的一期报纸,浏览一遍后我决定收藏了。且不说这么多版面的内容,得需要多长的时间去收集,就说编辑排好这136个版面就要花费多少时间,我不由得对商报肃然起敬。

首先A叠是全球同行“买账”造就这136版!官员“买账”、出版社“买账”、书店“买账”、国外同行“买账”……彰显中国图书商报的影响力;B叠的“谁是版”,梳理了中国出版业新格局新版图新景观;C叠的“何为版”,提出了中国出版业新前沿新挑战新策略;其深度其视角其客观性跃然“报”上,体现大报之气,令人反复研读,反复思考。

刚刚15岁的报纸,取得如此成效,不禁让我们憧憬起其未来。希望商报保持这份激情、干劲,勇敢地跳跃,激情地跨越,多收获喜悦!

◎叶路(施普林格出版集团中国项目管理总监):这次特刊内容非常丰富,可见你们花了很大功夫去做,整体的效果很不错。尤其是全球书业暨华文书业名企名人致贺词的几个版,设计得很有创意,版面也很精美,体现出商报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影响力。

◎霍尔格·贝姆(德国康乃馨出版集团国际合作部经理):这份特刊真是太完美了!每个细节都处理得很好。

◎张世政(韩国《中央日报》中国局局长):收到你们寄给我的中国图书商报创刊十五周年的纪念特刊。一期报纸136版,全部轻涂纸彩色印刷,这是我在各国报纸中都很少见到的这么大的规模。可见你们的报纸很有实力,很有影响。因为我知道你们的报纸在中国出版业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2008年我决定,由我出面联系沟通,5月份,我们在韩国为你们出版了韩文版的《中国专刊》,到9月,你们又在中国为我们出版了中文版的《韩国专刊》,使韩中两国媒体间的合作开启了一个新纪元。这对韩国人和中国人,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再次衷心祝贺你们创刊十五周年。

目前《中央日报》正有一个新的拓展计划在进行:我们准备在韩国多媒体和电视事业上有更大发展,为此,已向中国企业家们发出投资邀请,如果贵报和贵报所在的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有此愿望,我们双方的合作将会展现令人喜悦的前景。

◎王虹(新加坡大众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图书商报创刊15周年,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图书出版世界的桥梁。让世界了解中国书业,让中国通过书的窗口了解世界。在《中国图书商报》创刊15周年纪念特刊上,25位来自全球书业暨华文书业的名企名人,从各自的角度送上对中国图书商报未来的寄望。新加坡大众控股有限公司也非常高兴地送上了我们的祝福和寄望。我们确信,中国图书商报将会继续促进世界书业和中国书业的沟通,了解,认识和共同发展。

◎赵丹(爱思唯尔医学部):这次特刊有不少出版社做宣传的内容,从总体来看信息量还是很大。特刊的有些版面设计很新颖,比如贺词这几个版,除了国内的政企高官、学者、企业名流,还有全球书业的名企名人都一一呈现,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郭敬明(著名作家):在这期特刊上看到我的照片很高兴。谢谢一直以来的支持,希望以后能多和报社合作。

◎蔡骏(著名作家):这一期报纸非常厚,有不少广告,感谢邀请我刊登笑脸,虽然自己的笑脸很难找。也希望商报越办越好。希望报纸能更多关注我。

◎陈晓明(著名文学评论家):综合了领导、学者各方面的意愿,考虑得很周全,做得很大气。

◎白烨(著名文学评论家):丰富、专业,足以见出是一个很高端的报纸。

◎周大新(著名作家):策划新颖,大胆。国际上没有见过这么厚的报纸。

◎仝冠军(中国出版集团战略发展部):金版特刊蛮好的,资料很丰富,有收藏价值。特别是关于集团、发行、民企的汇总资料,更有收藏价值。

◎王能玉(安徽出版集团): 贵报15周年特刊内容丰富,印刷精美,版式大气,形式新颖,创同类媒体之先河,期待贵报不断创造精彩。

◎柏陈斌(上海东方出版交易中心):很有气势,内容丰富,栏目编排和结构很费心,文章连成片,连贯性很好。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格局很大,商业和文化结合得很好。

◎张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 印象最深的,是A17—— 《上海交大社的年轻人》,上海交大社把他们的年轻团队介绍了一下,很有意义,既宣传了该社品牌编辑,又对编辑本人是个鼓励。以后出版社可以多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宣传营销。

◎黄和平(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 :贵报15周年纪念特刊制作得特别好,有特色,有新意,与时俱进,立意高远;对我们出版社也给予了很多关照,深深致谢!我会好好珍藏。

◎王艳辉(中国图书商报原专职审校):看到这期报纸,心情非常激动,仿佛自己又回到当年的报社,当年的总编室。郭老师、静春、小丁、小姚、小陈、张老师,一大帮兄弟姐妹,工作生活都非常开心。只是那时可没有现在这么大的实力哈。那时也办过专刊,可哪见过136版,全部彩色印刷?我拿到手的时候,眼睛都看呆了。商报,今非昔比,鸟枪换大炮,露相才真人!

◎高峰(江苏可一出版物发行集团副总经理):“商报15周年136个版的专刊”做得大气,有特色,有内容,是对中国图书市场的一次全面展示。很值得看,很值得收藏。

◎夏月飞(江苏春雨教育集团员工):做得挺好,全铜版纸啊,不错不错。

◎侯开(悦读纪总经理):很好,很强大。

◎陶源(智品书业北京有限公司企划部员工):15周年的特刊我们看了,非常感谢哈。感觉挺好的。

◎孙春燕(大众书局):今天收到了呢。第一感觉就是太壮观了,感觉再多页都道不尽图书商报15年来的精彩,真的非常非常的佩服,绝对的。感觉商报好得人心呀,由衷地收到那么多的祝福,太羡慕了。真的用“壮观”这个词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了。

◎陈彤(唐山新华书店企划部员工):抱歉,我没看全。大概印象是信息量太大了,呵呵,那么多版面,包括了出版发行业的各环节,充分证明了商报业界老大的地位。

◎赵鹏(甘肃新华书店员工):王蓉老师你好!贵报的15周年专版,办得挺好的,内容新颖,主题鲜明,希望继续办好贵报。

◎宫福民(黑龙江新华书店员工):我感觉很不错,祝贺你们的辛劳!

◎夏菲(开封市店):不错呀,能够反映出版业的市场动态。

◎姜迎(吉林新华书店员工):这期弄得相当不错呀,版式新颖,各个主题鲜明,不同主题以多样形式展现。由于采取了照片展示的方式,让参与者更有亲切感呢。内容也展示了商报15年来的发展历程。总体说来,可以看到你们商报中的每个人都花了大心血了呢。我估计为了这期,你们都被弄“疯”了吧。(下转第15版)


表一 近年我国引进版图书总量比较


图1 引进版图书市场份额及单品贡献率变化


图2 引进版图书在各排名区间中的品种份额变化


舒 萌 舒 萌(Margie Seale) 曾就读于悉尼大学,20世纪80年代,进入澳大利亚泛·麦克米伦出版公司(Pan Macmillan),担任销售代表及全国营销经理。1997年,担任兰斯顿出版公司(Lansdowne Publishing)与麦格理词典公司(Macquarie Dictionary Company)首席执行官。2000年,加盟兰登书屋(澳大利亚)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及出版人。现任兰登书屋澳大利亚及新西兰(RHANZ)董事总经理。目前还兼任澳大利亚出版协会副主席。舒萌将在2010北京国际出版论坛的大众图书出版分论坛发表演讲。


托比·伊迪 托比·伊迪(Toby Eady) 出生于英国康沃尔郡,就读于牛津沃德姆学院历史系。在两家版权代理公司工作了18个月后,1968年创立了托比·伊迪有限公司。他曾代理泰德·刘易斯的《抓拿卡特》,又为塞克勒(Secker)出版社——现在隶属于兰登书屋集团提供有说服力的出版选题,并联系作者将其编纂成书。伊迪是畅销作家伯纳德·康沃尔的经纪人。1984年,他将野天鹅的构思出售给英国珀·柯林斯出版集团。该系列图书已被译成30种语言,全世界销量达1000万册。伊迪将在2010北京国际出版论坛的大众图书出版分论坛发表演讲。


马库斯·多勒


(上接第14版)

◎于辉(海天出版社):我是商报的忠实读者,在我家的书房里收藏着一摞摞的商报,有的纸质已经发黄了。在我的这些“收藏品”中,最新的一份就是商报的15周年专刊。我想了两句话来概括这期专刊的价值:“追忆商报创立发展历史,承载行业改革繁荣进程。”

商报关注的几个重大产业问题,在我看来都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转企改制的问题,这关系到行业未来的发展,理应聚集行业智慧共同寻求解决之道;其次是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之间的问题,二者是此消彼长还是共同发展,对于书业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再次是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之间的关系,新世代青少年阅读习惯的改变很有可能终结传统出版业,这对于出版业未来形态也会有深远的影响;还有一点是国有和民营之间的关系问题,国有书业企业如何向民营学习,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固有优势,在未来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商报对于所有这些问题的探讨,都表明这份行业大报的责任感和前瞻性。

◎李伟(南京大学出版社):我注意到这次商报的15周年专刊对于各家出版社的发展、团队等方面进行了重点推介,这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此外,我也希望商报能够将对企业品牌的推介、案例的分析这种设计常规化,争取每半年甚至每个季度都呈现一次,将其做成常态化的版面——毕竟谋求发展的出版社需要更多地了解同业的发展动态。

◎王志鹰(西藏人民出版社):商报迅猛的发展让人瞩目,15周年的特刊全方位展示了商报人在15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让我们出版业为业内有这样一家报业翘楚感到骄傲。

◎王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读商报15周年特刊,悉行业新前沿、新挑战、新策略,揽行业新格局、新版图、新景观。

◎吴小莉(中国图书商报前记者):在刚拿到136个版的纪念专刊时,我最关心的是老同事们的笑脸,那两个版让我很感动。作为媒体人我也重点看了几个出版发行集团的形象广告,觉得都做得很大气。商报一直担当书业观察者、记录者、启发者角色,这期专刊对此体现得比较充分。

◎李保莉(中国图书商报前记者):看到15年特刊,真的很激动,祝福商报!祝商报取得更大的成绩!

◎韩琦靖(福建漳州博文图书公司企划部):言简意赅我就一句:“受益匪浅”。

◎张晏中(星火国际传媒集团):中国图书商报见证了中国出版业的历史变革,引领中国出版业走向世界!祝中国图书商报继续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