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留学德国 我学会了“自主研究式”学习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0/8/27 作者:曹纬中


■曹纬中(德国图书学文科硕士)

  自2002年第一次踏上德国小城埃尔朗根,到2008年7月14日,我取得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图书学系图书学和经济学文科硕士学位。6年光阴一晃而过,在这6年里,我切身感受到了中德大学教育的不同之处,除了基础的专业知识外,更在学习和研究能力以及学术作风养成方面受到了良好的训练,踏进了“自主研究”式学习的门槛。

当初抱着想体验不同人生经历的想法,我放弃公职,投身到留德热潮中。在通过了语言考试取得德国大学入学资格后,我首先选择了文科中比较热门的限制性专业——经济学。在2005年引入学士(Bachelor)和硕士(Master)学位的学制改革前,德国大学最低的学位设置只有文科硕士(Magister)和理工科硕士(Diplom)的分别。根据规定,文科硕士必须选修两门主修专业。出于两方面的原因,我选择了图书学来搭配经济学:一方面,人生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读书的我对图书总有一些亲近感;另一方面,这里图书学系的系主任劳腾贝格教授曾在中国同济大学授过课,对中国十分感兴趣,因而较德国学生而言,中国学生反而更容易在这一限制性专业中获得入学许可。就这样,我多少有点懵懂地开始了图书学的学习生活。

从开学第一天开始,我就发现,这里的大学生活彻底颠覆了我在中国大学里获得的经验。最大的特点就是,这里的学习绝对自由。以图书学专业为例,除了一门基础导论是必须在第一学期修完以外,其他的必修学分全都可以自己安排时间。但是自由这个词的另一种解读就是什么事都得自己来。住处你得自己找,注册费、学费的汇款单都是每学期末附在新学期证件里一起寄来的。逾期未交,就会收到一纸取消学籍的通知。这里没有统一教材。一些大课的教授会让助教把需要的文献资料从各种参考书里复印出来集成一册供大家复印。其他的课,老师一般在第一节课上给大家一张参考书列表。列出的书多数都在书店有卖,几十欧元的学术类书籍却需要去图书馆借,可是馆藏有限,热门的书只能保留两周左右。于是只好去复印。

学期刚开始时,每学期开学都要揣着课表上密码一般的教室地点的缩写满城转悠,实地勘探一番。平时要见老师必须事先约或等每周一两次的老师接见时间,还要早早排队。在这里,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学得快慢好坏的结果只跟你自己有关。国内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被动依赖性在这里遭遇了最严峻的挑战。

相对于松散的行政管理,这里的大学似乎把精力都用在了学术管理上。

我就读的图书学系的课程设置既单一又宽泛。系里所有的课程都紧密围绕学术课题,专业课程的设置相当丰富细致并且机动灵活,充分兼顾了专业基础知识、行业最新动态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举例来说,这里的授课内容包括了从中世纪古版书研究到现代网络图书贸易、从欧洲最早的印刷技术到当代流行的“桌面出版”软件应用、从欧洲近代阅读革命到现代阅读习惯的变迁等丰富的内容;授课形式包括大到上百人的大堂课,小到十来个人的研讨课、实践课等多种模式;授课老师除了本系的专职师资外,还包括外聘讲师、客座教授、图书企业的管理人员等等。而专职师资中有不少也是身具图书业职业身份的。像系主任劳腾贝格教授就是德国图书行业布尔森协会下属若干个顾问委员会的主要成员。除了几门最主要的基础课程之外,很多研讨课都是因应现实的行业动态而开设的,同样的课题常常只开设一个学期,视研讨情况决定下学期是进一步深入还是转换课题。系里还会不定期地邀请全德、西欧乃至全世界(包括中国)的知名专家学者召开学术研讨会,探讨行业内最新的发展情况。系里会出资组织学生参加一系列学术交流。正是这样的课程设置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为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严谨有效的学术研究能力正是这里最主要的教学目的。教授基本是一个学期坐在下面听你讲,还常常会带头提问。有时教授并不是在考学生,而是真的请学生释疑。因为研讨课上探讨的有些是真正的研究空白领域。

从表面来看,文科的学习要比起早贪黑泡实验室的理工科轻松很多。只要在第一节课上挑一个分课题回去准备,整个学期里除了自己作讲座或参与小组课题之外就是听别的同学作讲座。教授基本是一个学期坐在下面听你讲,还常常会带头提问。有意思的是,有时候教授并不是在考学生,而是真的请学生释疑。因为研讨课上探讨的有些是真正的研究空白领域。教授主要起到指导研究方向的作用。具体的研究、检索工作则由学生去做,并以讲座的形式来汇报成果,学期结束后再写一篇论文,论文的成绩就是这门课的成绩。

就是这样一种看来很轻松的授课形式,常常能很轻松地逼得人废寝忘食。学生一开课就要选课题,因此就必须先从网络搜索开始获得一个大致了解。像维基百科这样的网站,由于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评审,是被教授禁止作为参考资料的。维基对我们来说的唯一作用就是提供更准确的检索关键词,以供到专业学术网站或是图书馆去查找真正的学术文献。这时候就什么文献形式都有可能了。我本人就碰到过缩微胶卷、100多年前的行会组织报告,甚至有中世纪古版印刷本(当然是复制件)等文献资料。查到了资料就要通读,哪怕是密码一样的古体字。读完了就要整理总结、做幻灯片、准备讲稿。

在3个月的假期里,要把在课上“初步”探讨过的课题进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分析。对我来说,除了语言上的困难外,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教授对于文章格式的“苛求”了。论文因为格式问题被退回修改是最稀松平常的事情。

想偷懒把文献资料改头换面当作自己的观点写进论文更是不行的。正是通过这种严苛的训练才培养出对学术认真严谨的态度,才有可能杜绝以讹传讹、剽窃抄袭的学术腐败的问题。

如果说研讨课算是进行学术研究的演练的话,系里还会通过与其他科研机构的合作,向有基础的学生提供很多“实战”的机会。我在学习期间就参与了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国际出版蓝皮书”、“世界数字出版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中德国部分的研究工作。通过严格训练和实际应用的磨练,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获得了大幅的提升。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为最后的毕业论文作铺垫和准备。文科的硕士毕业论文篇幅要求60~120页,附录不计,课题由自己与导师协商确定。所有的文献资料都要自行检索获取。毕业阶段的两大关口里,毕业考试是对知识结构的考核,而之前的毕业论文则是检验你的研究能力是否到达硕士标准的试金石。

通过硕士阶段的学习而获得的专业知识及研究能力可以作为进一步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的基础,也可以转而运用到其他实际的工作项目上。留学中培养的良好的能力与严谨的习惯能让我受用终生,我想,这就是我自信6年光阴没有虚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