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媲美国际的少儿书展
摘要:
■受访人:海 飞(中国版协副主席、少读工委主任)
□采访人:孙 珏(商报记者)
□少儿图书订货会历经十几年,几经演变,请您回顾下,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大事件有哪些?
■印象最为深刻的大概有三次会。第一次是1999年,全国首次大一统的少儿社订货会在上海举行。在此之前,有关少儿读物订货发行的会长期处于分散的状态,既不利于书店集中看样订货,也不利于出版社集中办会。因此,在1994年成立的少读工委的组织下,全国首次大一统的少儿社订货会很热闹地召开了。第一次办会的情况非常好,订货码洋上了很大一个台阶。自那以后,全国几十家专业少儿社开始同台竞技。
第二次是2003年非典时期的订货会。原定于宁夏的社长年会由于医疗条件没法保证,差点“流产”,明天出版社的社长刘海栖很仗义地接过了任务,并且当年的少儿订货会也在山东济南开,刘海栖花了很大的力气,齐集了一大批医生给我们作后勤保障。那年订货会的码洋也创了新高。
第三次是2007年安徽订货会。安少社的社长刘玉英是个很有心的人。她跟我建议,是不是可以把“订货会”改成“交易会”。因为当时订货会的功能已经在逐步减弱,全国各类型的订货会都是这个态势。后来,全国少儿社订货会自2007年起更名为“全国少儿图书交易会”,一直延续至今。当然,之后的交易会也有很多创意让我印象深刻,比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在南昌办会时加入了理论探讨,有阅读、畅销书论坛,媒体记者也请了很多,将整个会议的交流功能很好地提升了。今年湖北少儿社主办的会也将是一次大的飞跃。这次会增添了数字出版的研讨内容,这部分是目前少儿出版社亟需探讨的话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涉足少儿图书出版的社已达500多家,而在近年图书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少儿图书仍然逆势成长,您觉得,中国童书出版界面对机遇的同时,还面临哪些问题?需要警醒的地方在哪里?
■需要警醒的地方有几个方面。其一,现在国内的少儿出版用4个字形容就是“卖书赚钱”。在我当中少社社长的时候,引进《丁丁历险记》,人家问我:“你们要电视、电影等别的版权吗?”我说:“不要。”而今,过了这么多年,出版社仍然只是在卖书,而不是像国外那样卖“产业链”。这样一来,既做不大也做不强。其二,专业少儿社面临非专业社强大的挑战。虽然说,现在很多优秀的图书、排行榜上领先的图书、单品销量拔尖的书都是专业社出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有非专业社的确从里面掘到了金,从品种看,70%的少儿书并不是专业社出的。又如,我最近看到有出版社出“婴儿第一次刷牙”、“婴儿翻身”、“儿童手工贴纸”等很多很好的书,这些并不是出自专业少儿社的手。其三,品牌效应还不够强大。虽然说,我们有儿童文学作家的书,10年印刷了130多次,杨红樱的书卖了几千万册,但是真正输出的很少,跟国外的《安徒生童话》、《哈利·波特》比还有差距。从产业角度看,2009年中国作家收入排行榜,郑渊洁排在榜首也就2000万元人民币,郭敬明第二拿1700万元;国外榜首的作家拿6000万美金。其四,数字出版进程缓慢,出版社的主动权旁落,很多试验性的工作都是民营机构在做。对于专业少儿社做数字出版,我的建议有两条。一是,积极跟进,寻求合作。传统少儿社的人都是学中文的、外语的,好一点的学了心理学,几乎没有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因此,第一条路是寻找合作伙伴,用最优质的内容吸引业外的注意。二是,借助目前多家出版发行集团上市的力量,积极争取上市后资金的投向权和使用权。现在也有集团在布控自己的数字出版平台,少儿社可以借机加入进去,有少儿出版比较强的省份,甚至可以以少儿社的资源为突破口。这些都需要去积极争取。
□您理想中的少儿出版的未来是怎样的?
■当下,世界已经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并且国内的出版社已经把国际上最好看的书都引进过来了。去国外参加书展,好多展位上都有标识:某某书已经卖出了中文版权。合作出版方面,也已经步入了选题共同策划开发、中英文同步出版的阶段。未来,我的梦想是,把所有的订货会整合起来,办一个像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那种大会,多功能的、开放式的、国际水准的书展。我们中国的童书读者群相当于半个欧洲的人口,这些都让外国人很羡慕。我们可以找一个少儿出版基础比较好、展会又不是那么多,旅游也比较有吸引力的省会城市,比如西安、杭州、青岛等等来办会。倘若书展在这些地方举办,也能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