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商报记者 小 湘
股民邓文同已经开始掰着指头计算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南传媒)上市的时间。今年7月16日,中国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公告,中南传媒首发申请获得通过。
邓文同几乎能够倒背如流中南传媒的预披露资料,例如“多介质、全流程”、拟发行不超过4亿股、拟募集资金18.52亿元等等。但作为曾经的中南传媒母公司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旗下的退休职工,邓文同更知道,出版湘军为今天的上市摩拳擦掌了不下十年。
出版湘军的光荣与梦想
事实上,改革开放30年来,湖南出版集团始终是国内最领先、最稳定和最具竞争力的出版企业之一,在行业排名中从未出离过行业前三甲。新闻出版总署7月27日发布的《2009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中,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在全国的综合实力排位第二。
2009年,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营收打破多年徘徊于六七十亿元人民币的局面,实现汇总销售收入80.6亿元。即便在软实力上,“出版湘军”亦屡创佳绩,去年中南传媒共实现版权输出121项,6种(套)图书获得中国首批走出去重点工程“经典中国”专项资金资助;湘版初、高中数学教科书走进我国台湾地区。最近,湘版历史教科书更走进了韩国高校。
但是,尽管湖南出版已经能与海外同步出版《爱因斯坦全集》这样的著作,但与全球顶尖的出版企业相比,其差距却是显而易见的。
“转企改制进而上市!”湖南出版人2000年之初即坚定下自己的目标,十年间进行多轮改革改制。2000年6月,在湖南省新闻出版局所属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湖南出版集团,实现了规模经营;2004年9月,集团整体转制为省管大一类国有企业,与省新闻出版局彻底脱钩,成为湖南首个彻底转企改制的文化产业集团;2008年以来,集团强力推进整体改制上市工作,组建了拟上市公司湖南天闻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4月,正式更名为“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中南传媒董事长龚曙光毫不掩饰自己的方向。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骨干企业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和跨所有制重组,三至五年内,要重点培育六七家资产超过百亿元、销售超过百亿元的大型新闻出版企业。“中南传媒,就是要打造成国家级的传媒航母。”
作品变产品 资源变资本
经济学家施蒂格勒曾说: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集团,几乎没有哪一家不是在某种程度上以某种方式,通过资本运营手段而发展起来。
目前中国已组建了29家出版集团公司、24家国有新华发行集团、3家期刊集团、49家报业集团。截至去年底,国内传媒娱乐、印刷包装行业已有31家上市公司,融资达2000多亿元。
清科集团分析师段宁宁认为,“随着出版行业市场化程度逐步提升,直接促使更多元、更庞大的社会资本进入出版业,投资者普遍担心的国家政策层面的投资风险因素,也将逐步显著减少。”
摩根士丹利经过对11种产业建立世界级竞争能力的大企业所需年限的统计分析认为,大众传媒所需年限仅为8年,其收益远远快于医药、银行、电力、能源等其他产业。
2009年7月29日,当达晨创投等5家战略投资者与中南出版传媒签署了4.55亿元的注资协议时,他们大概没有料想到PE界对其的呼声,“其或成就出版传媒整体IPO第一股。”
作为出版传媒类上市公司,中南传媒包括8家出版社、1家报社、1个网站、13个杂志社以及新华书店、印务等编、印、发、供全流程的产业链。多家专业财经媒体认为,作为集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网络等六大媒体于一体的大型出版传媒产业集团,其“多介质传媒产品、全流程出版业态”的特点,无疑是投资者的一块吸金石。
而越来越多的资本亦正在将目光投向了传媒行业。目前国内至少有12家私募股权基金正募集规模达数十亿美元的人民币基金,以投资于媒体出版相关行业。
但龚曙光在意的却是资本背后的力量。他说,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成功的文化产品已经不仅仅是个人创造的结果。就像“哈利·波特”畅销全球,罗琳的遐思妙想固然重要,但离不开一个成熟的运营团队,一套完整的策划、生产、发行、销售体系,在她背后作为支撑。只有全面与市场接轨,使市场在配置资源、引领消费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文化资源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而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让文化产业发展能够遵循这条规律,实现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双赢。
“只有把作品变成产品,把资源变成资本,出版传媒才能找到准确的定位,将自身的价值凸现出来。”龚曙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