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书香华年三人行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0/10/22 作者:郭 英


崔 明(中)、雷鸿昌(左)、饶 慧(右)

2007年年底,兰州大学重新组建出版社的领导班子,形成了以社长崔明、副总编饶慧、副社长雷鸿昌为核心的管理团队。当时,出版社面临国内出版业日趋惨烈的竞争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面对困难而尴尬的局面,管理团队审时度势,重新调整出版社的发展战略,采取“两抓一促”的经营理念,实行“两书两表一会”的执行性管理模式,带领全社员工开始了第三次创业。全社员工团结一心,逆势而上,连续三年销售收入每年增长25%,利润每年增长50%,通过跨越式发展,出版社步入了新的发展轨道。

所谓“两抓一促”,就是一手抓选题开发,一手抓市场营销,全面促进图书质量的提高。所谓“两书两表一会”,是指“岗位职责说明书、年度目标责任书、月度绩效考核表、年度绩效考核表和每周一次的生产沟通协调会”,目的是强化日常工作的执行力,保证年度目标的实现。他们三人正是这“两抓一促”的领头人。崔明主抓市场营销,饶慧主抓全面质量,雷鸿昌主抓选题开发。三个人以铿锵之势,带领全社员工,取得了出版社近三年的长足发展。

崔 明:选择,是为了一个愿景。

崔明,一个从戈壁大漠中走出来的青年学生,一个站了20多年讲台的教师,一个创办过企业又给许多企业做过“管理咨询”的经营管理专家,几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为了选择挑战,为了母校的一个愿景,来到了兰大社,这一天是2007年12月6日。

崔明向来不打无准备之仗。他非常重视调查研究,来出版社之前,他就同近三分之二的员工进行了交谈,甚至和有些人反复交流磋商,详细了解了出版社方方面面的情况。人还没有到出版社,药方就已开好了。上任伊始,成竹在胸的崔明迅速展开工作。早上学校开会宣布任命,他下午就召开全社干部和编辑参加的会议,既是施政演说,更像是战前动员。

号角已吹响,战士要出发了。

他高度重视出版社的企业文化建设。经济必须深植于内在的文化价值体系。经济管理说穿了是一种手段,是一种工具,影响人心的是某种文化价值取向。因此,企业文化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合理的文化价值取向才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根本所在。

他描绘了心目中的愿景,组织全社干部员工反复讨论和专题研究,初步形成了出版社的企业文化体系。出版社的愿景是:依托兰大,辐射西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建设国内有影响的现代出版企业;经营宗旨是:创新为魂、市场为先、质量为王、效益为本;企业精神是:敬业实干、致胜致远;企业作风是:严谨、求真、务实、高效;市场观是:读者至上、市场为先;质量观是:精益求精、质量为王;管理观是:目标第一、结果至上。

为了把企业文化真正变成员工的价值取向,出版社多次举办各种主题的企业文化活动,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倡导人文关怀,要求每一个干部尊重同事,善待下属,很快就初步形成全社员工奋发向上、团结协作、关心关爱的和谐氛围。

管理的基础有了,管理的手段便适时而出。概括起来讲,就是以项目为龙头的矩阵式管理模式,确立项目负责人在项目中的核心地位,形成全社围着项目转、项目围着效益转的出版运营态势。强调每个人的岗位责任和岗位意识,通过“两书两表一会”的执行模式,让每一个员工明确自己是干什么的、该干什么、应该如何干好。把月度考核与月度津贴挂在一起,把年度考核与年度绩效津贴挂在一起,让事实说话、让数字说话。通俗地讲,就是“在什么岗,干什么活;干什么活,拿什么钱”。

崔明到出版社的这三年,正是大学社转企改制积极推进的时期。通过一年多的工作,他们建立了《兰州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公司组织机构,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公司运营模式;改革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逐步建立以岗位效益工资为核心的新型分配机制。

前行的路上虽然山花烂漫,但仍将崎岖坎坷。

“稳步前进,小步快跑。”“不追求多么快的发展速度,但一定要有发展的高加速度,一定要有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这是崔明最近常跟员工讲的话。

饶 慧:坚守,是因为担当着一份责任。

饶慧,来自四川的知识女性,干练沉稳,做事忙而不乱。她开朗大方,胸襟开阔,容得下人但放不下事,24年的编辑生涯,始终担当着领导者的一份责任,坚守着文化人的良知和本分。

饶慧既管生产,又抓质量。从书稿到社至成品书入库,无论是编校质量还是印装质量,每一本书、每一件事都在她的心中。

头绪多、事情杂,还要高质量、严要求,如果是三五个月还好,可她一干就是十几年。扎实的文化底蕴,厚实的经验积淀是她的优势,可光这些还不够。她之所以能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下来,除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她还有一颗敬畏之心,一种如履薄冰的工作态度。

出版产品既有其他生产产品的共性,但同时又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培育和保持品牌方面,其难度要远远大于其他生产产品。其他产品出现了次品可以通过更换解决问题,但出版物如果出现了内容差错、编校错误等方面的质量问题,就无法更换,只能重新生产。另外,其他一般消费品如果出现了个别残次品,也不会影响全局,且它的影响是个体的,不会给整个社会造成损失。而一本坏书不仅会给社会造成不良后果,也会给整个出版社带来整顿、停业整顿甚至撤销的严重后果。

有些新编辑说,“饶总的眼睛很毒”,自己看了很多遍的稿子,满以为没有任何问题,可在饶总那儿,一挑一个准。这就是饶慧的业务素养。饶慧是学中文的,上学时优异的成绩,好几年的教书经历,20多年的职业编辑生涯,练就了她的一双“火眼金睛”。有一部书稿内容涉及我国台湾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学者,编辑警觉性很高,特意关注了有关的内容和表述,满以为没什么问题。但是,饶总决审时仍发现一条注释中有“中华民国××年”的字样,所有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幸好,重新审读后再没发现类似问题。

为了规范化管理,兰大社完善和规范了各种规章制度,饶慧还亲自主持制订了各生产环节的流程。“按流程做事,让制度管人。”头绪虽多但不乱,事情虽杂却各有所属,每个人时时刻刻都知道该干什么,每件事不论何时何地都有人管。这就有力地保障了出版社的正常生产,提升了出版物的全面质量。

“我爱兰州大学社,虽然是凡夫俗子,但我对自己的选择不退缩,对自己的事业有坚持,对自己的人生有担当,因而我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这是饶慧在《书缘·书情》中的一段话。

雷鸿昌:开发,是为证明一个结论。

雷鸿昌,天水人,兰州大学物理系毕业。像老秦人一样地豪放和执着,有物理学一般的缜密逻辑思维,25年的编辑磨砺,养成了他对选题的特殊敏感。一次又一次的开发证明了一个结论,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甚至会做得更好。

雷鸿昌对选题很敏感,尤其是教材教辅类选题。早在1994年,根据高考“3+2”模式的改革信息,他就组织策划了《新高考150分系列丛书》,1995年6月率先在全国上市,在全国形成了不小的影响。

当年享誉全国图书界的《海淀新编·单元分级测试ABC》系列,也许更能说明雷鸿昌对选题的独到眼光。事后回忆这一段时,他很淡定地说:“1997年5月的某一天上午,我去教育图书发行社总经理的办公室,谈完一些市场情况后,他说他策划了一套教辅图书,并且部分书稿已经完成,征求我对市场的判断意见,我听后当即表示选题很好,希望看一下书稿,他从柜子里拿出了4种已经排好版的书稿。看完后,我肯定地说,这会是一套极好的畅销书。”该系列图书在兰大社出版后,平均印数在15万册以上,在全国图书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袋装活页卷这种形式的教辅从此流行图书市场达10多年。

随着各项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类图书区域化、本地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正是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雷鸿昌成功地策划了《天水市初中毕业及升学学业考试指导丛书》。该书经过几年的不断修订和完善,已成为兰大社的品牌图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丛书紧密结合天水市学生的实际,以够用适用为原则,彻底克服了一般教辅“一本吃天下”大而全的现象,真正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由于是系统内直销,绕过了各级经销商的层层扒皮,该书的定价只是同类图书的三分之一强,实实在在地将利益让给了学生。

图书的社会效益不仅仅体现在文化的传播和积累方面。心系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策划人,体现的是社会良知与责任;在图书,承载知识的同时,体现的就是社会效益。从这个层面讲,任何图书都有社会效益,教育教辅类图书的社会效益尤其重大。

这几年,雷鸿昌负责全社的选题开发,具体执行的项目虽然少了,但组织协调的项目更多更大了,心中的责任、肩上的压力更重了。他组织开发了一大批有影响的项目,如年发行量10多万册的《形势与政策》,囊括百种图书、已陆续上市的学术著作《欧亚历史文化文库》,已出版50种的《现代职业教育通用教材》,等等。

雷鸿昌还是个爱学习的人,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尽管工作繁重,他仍笔耕不辍。2009年,他与郭英合作编著的《汉字故事》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两名老编辑20多年来学习的见证与总结;2010年,雷鸿昌与张仁合作,发表《对改革开放30年来教辅图书市场的分析与思考》一文,得到同行的好评;目前,他正在与郭英合作编写《故事里的诗》(唐诗卷)一书,预计年内可正式出版。

“选题策划就是要把信息、人脉关系、作者、编辑、发行等有机地整合起来,用集体的智慧去实现我们的目标。”雷鸿昌的这番话,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没有切身的体会,怕是说不出来的。

2010年,是兰大社承上启下的一年,既是兰大社成立25周年,又是“兰州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的开始。金秋十月,一场隆重的庆典之后,新公司将扬帆起航,作为公司的核心成员,兰州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崔明,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雷鸿昌,副总编辑饶慧,将带领公司全体员工,乘风破浪,奔向辉煌的明天。(郭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