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意如寻美三境界
翻译
报道时间:2010/10/26
作者:瞿洪斌
摘要:
○瞿洪斌(书评人)
如果说《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构成了安意如的“漫漫古典情系列”,那么,随着《世有桃花》的出版,一个新的、更能体现安意如古典文学追求和高度的系列又已诞生,那就是由《陌上花开》、《美人何处》、《世有桃花》所构成的“安意如古典美学世界”。
《陌上花开》评析的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诗之美”,这里所指的诗,不仅局限于诗,代表了安意如在书中所提到的包括诗词曲赋在内的多种古典文学作品。安意如以美艳而婉转之笔,或者勾勒或更多是细描过往的那些人情、人心,及人情、人心所呈现的美,无论这美是幽雅,是婉曲,是悲凉,是颓丧……按她自己的表达,是“在文字中回到汉魏,两晋,六朝,盛唐。去观望彼时的风月无限,向那些古人讨一些情爱暖暖身”。其实何止汉唐:《陌上花开》没有如《当时只道是寻常》专注在一个人的情感,也不像《思无邪》聚焦一个远古的时代,从先秦时代的《越人歌》到近代的龚定庵,从北方的胡太后到西藏的仓央嘉措,时、空两维的跨度,不可谓不大。而她所谓的“情爱”,也属摇曳多姿,固然有男女之情的种种:有“心悦君兮君不知”(《越人歌》)的情动,有“南风知我意,催梦到西洲”(《西洲曲》)的思念,有“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韩翃与柳氏)的分离,甚至有“只得徐妃半面装”的相互怨恨(徐昭佩与萧绎);更有“写到谢安、嵇康时心旌摇曳,写到慕容冲、陈后主时也哀怜不已”的复杂情愫,那里面情感和历史交织一处……
《美人何处》探寻的是中国古代的“人之美”,相比《陌上花开》的重点着墨于古典文学作品篇章之美本身,《美人何处》展现的是中国古代的人之美——尤其是女性之美。
这一部书中描摹的都是“她们的故事”,那些或真实或虚拟的美丽女子们的故事。中间自然也有自清词丽句化出的故事,比如“一宵冷雨葬名花”(陈圆圆),也有的干脆就是文学中的人物,“请带我去天涯海角”的红拂、“关不住的爱情”的杜丽娘等等。一句话,安意如想展示中国古代美女的外貌和心智之美,“借光阴为红线,在若隐若现的记忆中寻觅她们”。《美人何处》突出、发展了《陌上花开》已然开始的对过往历史中人物遭际及优美人格的表现,不过有意更集中在美女们的身上而已。如果说《陌上花开》稍多对于种种“情爱”的感喟,《美人何处》则更多理性的观照。而美人如花的象喻,或许也暗示了安意如接着的书写动向。哪一种花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美的概念呢?毫无疑问,是桃花。
而《世有桃花》则解读的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意境之美”,通过寻觅桃花身上所寄托的象征与梦想,来解读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深邃的境界——意象。
桃花是自然中最明媚的季节,是凡尘中最美丽的容颜,是朋友间最真挚的情意,是人世间最纯洁的爱恋,是天下最令人神往的地方,同时,桃花也承载着红颜易逝、青春不返的无奈与苍凉。
与桃花有缘的人和故事,那么多,是先秦齐国晏婴的二桃杀三士,是隐逸之宗陶渊明的桃花源,是唐代诗人崔护目睹的“人面桃花相映红”,是晏几道和李香君的桃花扇,是“桃花庵里桃花仙”的唐伯虎……诚如安意如《世有桃花》中所说的,“桃花在中国,太复杂,但凡想起,先有一言难尽的暧昧”。确实,桃花比较松、竹、梅、兰及至牡丹之类,意蕴远为复杂多歧,它可以明艳,可以妖娆,可以悠远,可以悲凉。自《诗经》初嫁,到秦汉飘摇,唐之明艳、宋之清丽、明清秾艳流俗,桃花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繁花开谢,绵延不绝。《诗有桃花》回到古典诗词的世界,看到文学的永恒:“文字中显现的桃花,已不仅盛开于春。随季节轮转,它盛开在时间的最深处,打败了时间,恒久不谢。”所以,安意如要重新发掘诗词的古典情怀与现代感兴,阐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象征和意境之美。
至此,回顾从《陌上花开》起,中经《美人何处》,到《世有桃花》,安意如所倾心向往、所着意书写的对象,从细致体悟传统诗词的情感天地,折向对古代女性内外美的体察观照,结穴于用心疏解古典美学意象的意趣,在古往今来的真实与贯通古今的情思之间穿行,构成了她的美丽的古典世界。
《世有桃花》安意如著/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8月第1版/27.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