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30年前的3个人、1间房、1部电话,加上30万元的借款,到今年销售码洋超过10亿元——这硬梆梆的数字背后生动而又真实地记录着教育科学出版社一次次克服艰难、超越自我、实现激情的绽放和组织再造……
30年磨一剑固然要享受满足的愉悦感,但更深切的应是体察“转企改制”背后的危机。诚如教育科学出版社(以下简称“教科社”)社长所广一在“转企改制与选题创新”的编辑研讨会上所言:“通过30年艰苦奋斗,教科社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平台上,拥有数亿资产,近200人规模,荣获‘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必须认真总结过去30年的历史和经验,并且思考而立之年的教科社未来怎么走,这是从纵向的历史角度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自1995年进入教科社打拼,10余年来,在不断追求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所广一致力于使教科社成为教育出版的“常青树”——其职业理想与抱负是打造教育出版的“百年老店”。在所广一及团队的努力之下,目前的教科社已被注入“年轻”、“时尚”、“激情”、“活力”等新元素——正当“而立”之年的教科社,正以无比的热情激扬着自己的青春。
■商报记者 潘启雯
提高教科社在出版价值链中的“微笑曲线”
众所周知,出版品牌是一个“双重体”,一半是产品(图书),一半是文化。产品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产品的提升。人们之所以面对同类产品会作出不同的选择,无非是冲着他们各自的情感诉求和价值主张而去的。也就是说,人们对出版品牌的认识往往基于这样一个规律:认可(喜欢)产品——追随内涵——享受出版品牌带来的精神和文化满足。
从建社当年的8种图书,到如今近两千种图书;从早年荣获国家图书奖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苏霍姆林斯选集(5卷本)》、《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等,到近年来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2册),被选入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三个一百”原创工程书目的《德育美学观》、《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学习共同体》、《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等,再到当下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权威品牌书系”,“守望者的凝思、读懂学校、读懂校长”系列论丛,教科社在实现选题品种与出版规模逐年扩大的同时,“教科品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教科版图书无不以前沿性、唯一性、权威性的形象面世,有力地彰显着教科社教育出版的领跑角色,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教科品牌”不能从天而降,所广一深谙出版品牌之大义,更知其塑造之道。在所广一看来,建设独特的教科企业文化,不仅是塑造“教科品牌”的精神源泉,而且是教科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能够提高教科社在出版价值链中的“微笑曲线”。他认为,精神引领是关键,“严谨执着、脚踏实地、乐于奉献”是教科人的优良传统和一贯作风,为打造“团结、务实、创新、发展”的“教科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譬如,这几年,教科社通过完善编研发相结合的产品创新机制、组织编辑研讨会和市场工作研讨会、举办“沟通与分享”青年论坛、编辑《绿洲》员工文集、开展主体性电影观摩及书画摄像比赛等群众性文体活动,逐渐形成了独具教科特色的研究型、专业化出版社特有的文化生态。“教科社团结的班子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企业发展愿景,对企业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改革与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善于把握发展时机搏击长空、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统筹和谐是推动教科社快速发展的另一精神动力。在教科社转企改制的过程中,员工思想稳定,生产经营有序,增长势头不减。又是什么使教科社能够在激流澎湃中做到波澜不惊、稳健发展呢?接受本报采访时,所广一向记者“揭秘”道,正是在独特的“教科精神”、“教科文化”浸润下,教科人才能够驾驭复杂的局面,应对激烈的竞争,持续以扎实的工作和优异的成绩赢得社会尊重与认可。尤其是在企业经济指标不断发展的同时,通过各种举措让教科文化、企业价值观等进一步深入人心,形成和谐的教科生态、教科环境。“2010年,适逢教科社成立30周年的关键期。转制已成功在望,‘十二五’规划即将启动,我们正在梳理总结教科社30年发展的历史和经验,并且思考‘教科精神’、‘教科文化’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风物长宜放眼量”, “教科文化”的另一个特色则体现在所广一多年来一直倡导的“反对‘小富即安’的思想”,不能盲目短视而要有着眼于未来的长远眼光和战略思想。对此,所广一以比喻的方式做了生动说明:“小舢板和大舰船在搏击风浪时候的情形完全不同。‘做强做大’不仅是国家对整个出版业的要求,也是我们自己发展的内在要求。小社做小事,大社做大事,我们站在10亿元的平台上,我们的视野,我们的资源,我们的底气,我们的风格,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所广一的这一视野和抱负令业界回味无穷。
时刻紧绷选题 创新这根弦
对于图书出版业,人们都有这样的一个“共识”:那就是出版业的发展依赖于图书选题的创新,图书选题的创新依赖于编辑人员的思想创新。编辑人员在出版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编辑人员是图书产品的研发者,是图书市场的引领者,是出版业发展的推动者。因此,不断加强图书选题的策划和编辑人员培养既是教科社,又决然可以是每一个出版社(出版公司)的生命力所在。
在这过程中,教科社为我们上演了一堂精彩的战略运筹、出版品牌打造的案例课程。如《教育大国的崛起》、《科学发展观青少年学习读本》、《对话教育热点(2009)》及近阶段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版的《教育规划纲要学习百问》、《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等,紧扣时代发展和社会热点,出版了一批有重大社会影响、学术影响的拳头产品,这一直是教科社让人津津乐道之处。
教科社总编辑李东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些图书的出版进一步扩大了教科社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而面对出版社转企改制后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面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给教育出版带来的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努力:其一,着力提高以图书质量为龙头的选题、编辑、出版、发行的内在质量,以切实通过修炼内功实现内涵发展,顺利完成由规模发展为主向规模与内涵协调发展的转变;其二,着力打造以品牌图书为特色的教科传统、教科创新、教科生态、教科价值一体化的教科文化,以切实通过塑造品牌实现特色发展,顺利完成由规范发展为主向规范与特色协调发展的转变。”
图书选题策划也是所广一重点关心和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他说:“作为出版社龙头的编辑部门要首先有充分认识,每一个选题实际就是一个投资项目,怎么样做选题,关系到投资的效果。所以,这方面工作多用心、多思考,就是把自己工作做好的具体体现。对转企改制背景下进一步抓好2011年选题创新工作,抓好编辑队伍的管理和培养都也将会产生重要影响。”
正是加强了选题策划,在历年教育类核心期刊引用统计中,教科社出版的图书引用率位居前列;多种教育理论图书在多家师范院校被作为指定教材使用;一大批青年学者通过教科社搭建的平台著书立说,成为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除理论著作外,教材出版也在扩大教科社图书品牌辐射面与影响力上功劳卓著,从1992年的“河北语文教材”出版到2001年课标教材的全力投入,再到后来的高校教材、对外汉语教材、中职教材、幼儿教材的全面建设,在提高品质和拓宽市场上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
站在辉煌的背后,教科人也面临新的危机和紧迫感。李东表示,当前出版形势的日新月异,编辑人员不能仅停留在用传统出版的思维去考量和策划选题了,除纸质图书出版外,还要时刻绷紧数字化出版这根弦,要关注新技术、新媒体带来的附加价值,要对出版的图书进行产品的多元化布局与开发,考虑如何进一步创造图书出版的多卖点,实现选题价值和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数字出版绝不仅仅是一种出版介质的变化,而是将重构出版的管理模式、运营模式、产品开发模式、营销模式、服务模式。
谈到编辑人员的培养,李东更是意味深长地说:“在这样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期,作为推动出版业发展的编辑人员,我们不能观望,也不能等待。我们要做的是认真思考和积极行动,要转变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意识,使其符合市场规律下出版业的发展规律,并在这种符合出版业的市场发展规律的思想和意识的指导下从事我们的出版实践工作。我们要有这样的认识,编辑人员意识与行动的转变无疑是推动其高速发展的基本源动力,而意识转变更为重要。”
那么,教科社又具体是如何培养自己的编辑人员呢?“始终坚持‘快速入门的技术性培养、师徒共赢的实践性培养和开拓创新的解放性培养’三种模式来对不同层次的编辑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培养,并从体制机制上为编辑人才的脱颖而出和持续成长提供温暖的土壤和保障,从而构建适应教科社未来发展的合理人才梯队。”李东如此向记者透露了教科社编辑人员的培养思路。
为了让编辑人员更好地应对转企改制后的发展问题,教科社邀请中国书业资深营销策划人、资深畅销书策划人黎波等来社,就选题创新和全程营销、产业发展情况和畅销书策划运作等主题,给全社营销和编辑人员进行授课指导。业界专家深刻独到的行业见识和图书策划营销能力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精彩的讲座也为教科社今后科学、持续、健康地发展注入了新的理念。
转企改制下个10年更精彩
过去30年,教科社伴随着我们国家的出版业一起前行,跨过坎坷,走过了一段充满激情的希望之路,未来也是如此。但未来的教育出版市场一定会更加激烈,这已是业界的一个普遍共识。所广一相信,机会将留给有准备的人。在教育和出版业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站在转企改制后下一个10年的起始点上,他一直在思考“转企后怎样做出版”。
“今后的发展绕不开‘企业化’、‘集团化’、‘教育规划纲要’这3个关键词。战略、组织以及人力资源的支撑作用将更加凸显,规范、产业化的组织管理平台将逐步形成。”据所广一透露,在“十二五”期间,教科社的组织结构、发展思路、合作模式、工作重点将有重大变革,企业重组、分社架构、产品创新、产业链延伸等战略规划都将出台。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的组建,将是教科社发展历史上面临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对今后10年的发展影响深远。所广一表示,在集团架构下,对教科社的业务领域也会带来一些变化,但是我们总的判断是乐观的,“教科社将进一步明确战略定位,加强战略规划和产业研究方面的职能,对战略进行清晰的表述和全员宣传贯彻;建立更适应未来出版竞争形势的组织结构,建立有效的内容创新机制;加强和发挥人力资源的支撑作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财务考核,对全社经营指标和各个项目投资进行科学的考核评价等。”
与此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勾勒了今后10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宏图,也必将引起教育出版行业的重新调整。对此,所广一同样信心十足,他说:“我们将积极面对挑战,及早谋划、主动变革,以应对《纲要》实施后对教育出版的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与教育出版具有联动效应,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出版的市场规模也将更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固守传统的产品格局、产品结构、产品形态与服务方式就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胜出,所以我们必须积极面对挑战。”
另外,从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也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出版业逐步进入资本经营阶段,以资本为纽带,以共赢为基础,介入到更多的相关产业领域,投资管理方面的职能也将加强,这在过去也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出版作为文化创意经济,创意和想象力不仅仅体现在内容创新上,同样也体现在资本运营上,需要大家发挥充分的想象力,谋求更大的发展。”所广一的一席话让人无限憧憬和期待。
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30年只是一个新的开端。雄关漫道,教科人正把美好留给过去,用创新引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