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放慢写作脚步终归是一种能力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0/12/21 作者:禾刀


■禾刀(书评人)

近日,在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当代文学·南京论坛”上,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认为,深深植根于目前所处的社会语境和文化氛围,“应该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回望心灵的能力,我们有必要再一次擦拭我们的文学理想。”

特别应注意到铁凝此话的语境本意,实际是针对“知识之于信息、经济方式之于人生、娱乐方式之于精神”等宏大命题的反问与思考。实际上也不仅仅铁凝,面对这些焦点与碰撞,社会的困惑早已有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一方面有人自豪地感叹,现在是写作的最好时代,并言之凿凿地以泛滥于书市的海量出版物为佐证;另一方面,姑且不论诺贝尔文学奖的屡屡习惯性无缘,就是国内的重大文学奖项,也频频难以逃脱舆论乃至广大公众的质疑。而那些看似销量不错的作品,终难逃昙花一现的水流式命运,随着时间的星转斗移,很快便淹没于岁月的长河之中。

文学,若经不起历史的沉淀,必定行之难远,自然也无法承载震撼心灵、激越社会思想的艰巨责任。放眼所及,虽然书市琳琅满目,但越来越多的应景作品着上了肤浅的流行色调。只要有一个颇有特点的作品问世,蜂招蝶引,转眼必定出现蜂拥而效仿的壮观盛景。虽然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未必就属于真正的文学,但其甫一面世,一夜之间,几乎从三皇五帝至各朝各代,打着“那些事儿”旗号的书籍塞满眼球。跟风跟的当然不是文学,而是文学外衣掩映下的真金白银。

也姑且不论历史上无数文学泰斗,数年磨一剑,就是在信息技术异常发达的今天,真正的文学家仍旧致力于精耕细作。2008年,作家王蒙曾做客湖南卫视文化节目《零点锋云》,与“80后”作家张悦然展开对话。在谈到对“80后”作品的整体印象时,王蒙的感觉是“没有昨天”。对于老一代作家这样的表白,新生代未必就能服气,尤其是当下的书市,郭敬明等新生代屡屡雄霸销售榜。

不过,放眼国内外文学界,文学虽然不应拒绝市场和畅销,但畅销书未必就是经得起沉淀的优秀文学。作为新生代作家,如果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社会阅历,自然无法彻底摒弃闭门造车式的虚构。虚构的作品最大特点在于,可以按照读者需求投其所好,而真正的文学即便尊重读者的习好,但决不会放弃本来的严肃原则。

今年初,《人民文学》推出“非虚构”专栏,意在引领当代文学将笔触努力锲进身边的生活。也正是由于这一类型作品推出后受到社会的好评,10月份,《人民文学》再次向全国公开征集12个非虚构写作项目,各提供1万元资助经费,同时,在年度人民文学奖中也将增设两个“非虚构作品”奖项。“非虚构”作品的雀起或已表明,这样的写作虽然可能没有那些虚构省力省时,但因为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更易引人共鸣,发人深省。

时代在进步,浮躁的气息却在肆意弥漫。慢,愈发显得稀缺与金贵,更似一种难以企及的能力。放慢写作脚步,当然不只是时间上的虚度,而是类似于寻找王蒙感觉里的那种本应意蕴丰富的“昨天”,类似于《人民文学》力推深入社会的“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