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书业全品种出版时代来临?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0/12/24 作者:宇澜


据记者调查,2010年,148家中央部委社中有约85%涉足大众出版领域,其中108家涉足少儿出版,有97家涉足生活书出版。同样,涉足上述两个板块的教育社占整个教育类出版社的65%以上。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尤其是专业社和有着自身出版特色的大学社,在稳固自身专业优势及教材出版份额的同时,开始加大马力,在几年前尝试了计算机板块、经管板块、生活书板块后,向少儿出版、社科文艺等更为广泛的领域拓展,大有一网打尽所有热门细分板块的态势。

我们不禁要问,专业出版社(也包括一部分有专业优势的大学社)是否真的要向全品种出版转型?在这轮“全品种”盛宴中,专业社如何拿出自己的特色菜品?以此态势发展下去,出版业将面临怎样一种局面?

■商报记者 宇澜

按照商报·东方数据显示的21大出版细分门类,几乎没有专业社能够“全品种”一家“通吃”——他们不愿做,也不想做。在他们眼里,更看重的是“热品种”。市场书这几年的变化很明显:先是计算机热,随后由经管过渡到生活类,转眼又到了少儿出版的鼎盛时期。专业社市场化扩张的走势图基本与上述大趋势无异。

中央部委社的转企改制、大集团兼并重组的预期一度让地方出版机构备感压力,实际上,中央专业社的日子也不好过。这些年,地方出版的地域格局意识加强,渠道的地域保护、资源的“再聚合”,各方势力重新角逐较量,专业社一方面要理顺自己转企后的运行机制,一方面要应对外界的竞争压力。出版社大佬们都心知肚明:没有规模和市场影响力,他们同样有被兼并的可能。

有这样一拨较为“激进”的力量在行动。电子工业出版社近年由电子技术、通信、电工技术、机械/仪器仪表向计算机、经管、交通运输、语言文字迅速拓展;教育板块涉及的领域更为宽泛:从幼教、中小学到本科、研究生、继续教育等各个层次。今年年初该社新成立了综合出版中心,下辖4个事业部:生活图书事业部、社科图书事业部、人文图书事业部、建筑与艺术事业部。一般专业社不敢涉足的社科文艺领域,该社“大胆”介入。

“我们现在用的‘轻工社’品牌,并不是要让读者知道我们专出‘三聚氰胺’的书,这仅仅是个标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社长杨西京对记者说,出版社转企改制后,可以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一个出版领域。2010年初,轻工社加入“中国童书联盟”,成为少读工委搭建的非专业少儿出版平台中的一员。“专业社太单一不行,综合性发展是趋势”。但综合是有前提的:即结合自身实力的特色综合。

南京大学出版社是2007年开始拓展社科文艺类图书的。今年,该社的《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卖了6万册、《刺猬的优雅》卖了3万册。“虽不比大的民营策划公司,但总算有所突破”,该社总编辑金鑫荣在文艺类品种稳定在40种左右后,决定藉由在央视热播的《晶码战士》推出同名图书拓展少儿板块。除此之外,该社今年在常州、盐城、淮安、连云港与当地政府联手设立了4个地方出版中心,并与江苏省内未设立出版社的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拓展省际资源。

2009年7月,人民邮电出版社第1批8个品种旅游类图书上市,到当年年底,人邮社旅游类图书跻身全国同类书零售市场占有率第5位。2010年1月,排名上升至第2位,且至今处于领先行列。在进军旅游类图书市场短短1年多时间里,人邮社做得风生水起,引起业内广泛关注。虽然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全品种”,但人邮社已经在通信、计算机、电子电工、少儿、经管、集邮、摄影、旅游类图书及相关教材领域均有涉足。对此,该社社长季仲华却认为,“全品种”时代不可能降临。他眼中的优势仍然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领域,除摄影、旅游等大门类外,该社近年零星出版的生活娱乐型图书更是被他视为“小打小闹”。

(下转第8版)


(上接第1版)

近年,生活书对化学工业出版社市场地位的提升,化工社社长俸培宗丝毫不掩饰其重要作用。但他坦言,化工社的“利润”还是出在教材这块,打品牌的是“化工”这个旗号,大众书是“提气的”,即使是未来专业社“所有的出版门类都通吃,几乎不可能”。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社长汤鑫华认为,拓展出版领域可能是具有必要实力和发展雄心的出版社需要采取的举措,但这种拓展不能盲目,必须结合自身发展战略、编辑力量、作者资源、渠道资源,审慎地进行。在拓展之前,应当尽量把自己的既定领域挖掘充分,把传统优势发挥极致。一家出版社,特别是以专业出版见长的出版社,介入的大众出版领域最好不超过2个,且应在这些领域力争进入前几名。根据“前三强”法则,出版社如果在特定细分市场无法进入前几名,早晚都会失败。近年来,该社先后在出境旅游、外语学习、经济管理、少年儿童等领域进行了有选择性的探索,有些领域在成长,有些领域已退出。

近几年,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在巩固原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了建筑、医学、大众图书等多个出版领域。在建筑图书上,出版规模和相关市场占有率指标进入全国建筑图书出版前5名。2009年建筑图书销售码洋达到1亿元,年度回款超过2600万元。在医学图书上,以精品医药教材为主体、以医学专著和科普读物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医学图书出版格局已初现端倪。大众图书方面,成立不到1年的北京分社,挖掘出版了60余种产品,印制码洋近1000万,成为华中社公司业务新的增长点。该公司总经理阮海洪称,目前说该社进入全品种出版范畴还为时过早,他们“只是在非专业出版领域有了一些尝试”。

然而在众口一词否认“全品种”出版的阵营中,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社长李奇并不忌讳说自己的出版社已经达到了“全品种”出版的结构。机工社旗下从机电、汽车到大中专教育、职业教材再到计算机、经管、建筑和近年的少儿出版有14个分社。他理解的大众出版不仅仅是“菜谱”和“健康书”,家装、园艺、车生活等都是由机工社本身的专业板块延伸而来。机工社的少儿出版领域是近年刚上的品种,由基础教育分社承担开发任务,2010年已经有80个品种左右。对于大盘一直走跌的经管和计算机板块,由于在机工社已经占到了35%以上的比重,李奇也不敢轻言放弃。他认为,该社年出书3600种、“日出10本书”的业绩已经基本完成了全品种布局任务,“单纯追求GDP在‘十二五’阶段已经不合时宜”,李奇说,“在一定阶段,全品种打市场是可行的,当然,现在仍然有很多出版社处于这个阶段”,但机工社已经开始有所警觉和调整。

与大多数专业社从尖端领域向大众类扩张不同,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走了一条相反的路子。虽以民族文化、影像和艺术为主,但他们在少儿、社科、文学、生活,甚至更远一些科技类选题都有过涉足,比如,矿山救援、心理学、考古、土木工程等。该社社长兼总编辑殷德俭告诉记者,一些需要有图像支持的科技书的策划反而凸显了其出版优势,与相关类别的专业社以及综合性出版社形成了差异化竞争。

不是钱的问题

为什么这些异军突起的专业社能迅速在其他板块占领重要阵地。有受访者直言,这“绝不是砸钱就能解决的问题”。

图书的成本率管理成了某些社的制胜法宝。人邮社为了进一步强化其新生板块力量,成立了摄影图书出版分社、社科人文出版分社,并撤销、合并了经营效益欠佳的公司,提高了投资回报效果。目前该社旗下的经营公司已由原来的12个减少到6个。在精简机构的同时,人邮社对业务部门采取事业部管理方式,将业务开拓的指导权、用人权、收入分配权等下放到业务部门,充分调动其开展新业务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另一方面,通过考核指标上对成本率控制、效率提升等方面的要求,对各业务部门进行有效的宏观引导,使新领域拓展同时也在出版社的监督之下得到有效制衡。

杨西京在谈到该社少儿板块成长时坦言,大众类图书的投入产出比相当难把握。门槛低、稿费、纸张、印数、营销等投入高,但回款周期长,很多做生活书的出版社都苦不堪言。“怎么使资金链不断裂是门艺术”,杨西京拿该社培育了两三年的少儿图书为例,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创新期到平稳期的考核变化”。少儿出版已经逐步进入正常运作阶段。而培育期与正常阶段的考核会大有不同。前者会给整个团队更大的发挥空间,更大限度地开发资源,做到策划营销一体化;走上正轨之后,就纳入正规考核,既考查规模也考察单品效益。

对于以学术著作和教材出版为主业的南大社来说,文艺书的投入产出比也一直是困扰金鑫荣的大问题。“一开始不可能像某些大公司那样出手阔绰,但实力不够就拿不到好书” ,“《1Q84》这样的书我们也去争取过,但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最后金鑫荣想到了一招:项目负责全程跟踪制。由项目人全程跟踪选题、竞标、落地情况,并且吸收涉外智囊团的资源。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分公司管理和运作体系的建立以及市场类图书运作体系的建立,为他们新领域的拓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按照产品的方向和优势资源,公司划分为5家分公司,在以前事业部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分公司经营模式。对各分公司负责人进行管理方法的培训和战略分析的指导,强调每家分公司要具备很强的自主管理和扩张能力。同时,专门运作大众图书的北京分公司成立后,在渠道开发、市场调研、营销宣传、产品流程跟进、活动策划等环节设置了专门的部门和岗位进行专业化运作。仅1年时间,大众读物品种达到120多个,品种比例和码洋贡献率分别占到全社的10%和13%。为进一步扩大市场,公司制定了全球化的战略方针,把目光瞄向海外市场,并且成立了国际合作部,除引进国外的优秀图书版权外,更加注重国外作者的开发,经过不到1年时间的努力,该部从海外组织的选题出版后大受读者欢迎,为“华中出版”的品牌创立了良好的口碑和信誉度。

阮海洪认为,新领域开拓仅仅追求单品种的效益还过于片面,他们目前更强调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人力资本、经验、知识资本很难用现金去描述,但一旦产生效益,其在成本和收益上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专业领域竞争暗地加剧

“我们骨子里没有资源共享的习惯,总习惯于‘你搞我的,我搞你的’,资源无法共享,重复建设。”有出版人说,虽然大家看到的更多是专业社在大众出版领域的激烈角逐,殊不知在暗地里,专业领域的势力划分更加残酷和现实。

在李奇看来,现在不少专业资源现在都打通了做。“你挖我一块,我挖你一块”的情况很多,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选题策划得更加贴近读者。

季仲华眼里,摄影类图书和旅游类图书的“完胜”表现仍然敌不过他们在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领域的鲜明特色。季仲华告诉记者,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后为人邮社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他们该社对计算机、通信、电子电工等类图书业务进行整合,专门成立了工业技术图书出版分社,扩展了工业技术板块。

去年,水利水电社加入世界水理事会,成为其首家中国企业会员,开始在国际水利水电舞台上活跃起来。汤鑫华说,出版社近年在传统的水利水电、电力电气、土木建筑、电脑电子领域下了很多功夫,特别是在水利水电领域,该社进行了一些创新性探索。例如,新世纪以来,他们作为团长单位,多次组织中国水利水电企事业单位参加世界水论坛和世界水展;近年来,他们主动同众多大型流域水电开发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扩大水电出版成果,宣传水利理念,推动水电开发。

除此之外,一些出版社不得不面对出版市场在盈利上的制约,开始从培训业务拓展主业。南大社在南京大学成立了教育培训中心,外聘教师开展基础教育培训。民族摄影艺术社则已经在图书广告、摄影器材销售、摄影活动策划、摄影培训、摄影旅游领域进行突破。殷德俭说:“我们并不打算直接成立相应部门、招聘大量人员来独立运作,而是与相应领域内既有的核心企业、核心机构组成业务团队共同拓展市场,共享、共存、共赢,使双方在成本方面的投入最小而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