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让文化提升国民幸福指数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1/3/8 作者:李鹏 孙珏


《国家的视角》[美]詹姆斯·C.斯科特 著 王晓毅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月版/59.00元

■商报两会特派记者 李 鹏 孙 珏

“GDP减速,幸福提速”,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出的这一理念,对于深受“GDP崇拜症”所扰的广大民众来说,显然是一个让人舒心的信号。报告一出,“幸福指数”应声成为坊间热议话题。

有别于生硬冰冷的GDP数字,“幸福指数”这个起源于南亚小国不丹的新型指标,对“国民幸福总值”的评价标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这一新颖的概念提出后,迅即在国际上流行起来并被普遍采用。

有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在过去10年中先升后降,表现出与经济发展轨迹之间的非同步性。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化幸福感的缺失——在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之后,很多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并没有得到与之相匹配的满足。因此,在全国人民集体呼唤幸福感的当下,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少不了文化企业的参与。

让文化参与到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的大潮中来,也是由文化扮演着整个社会“融合剂”这一功能决定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直指,虽然现在公众关注的热点是收入分配、公共安全等,但文化民生也应引起高度关注,“国民精神振奋了,一些多年留存的民生顽疾解决起来会更容易”。

说到底,幸福指数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陈洪建议文化企业要更加注重社会各个阶层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生产出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文化产品,从而为国民的整体幸福感加分。她强调,对于文化企业来说,不迎合商业需求、有文化内涵的作品是时代永远需要的。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濮存昕和巩汉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部分广播影视作品低俗化所表露出的担忧那样,出版业那些仅得意于畅销书的发行量而忽视了对震撼心灵作品的扶持;动漫业那些仅兴奋于国产动画的总时长而忽视了这些作品的质量的现象值得警醒。文化产业中同样存在的GDP崇拜、GDP政绩问题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民众需要的,不是没有文化品质的文化GDP产值,也不是光鲜亮丽却少人问津的图书馆、博物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范安迪抱怨,现在的文化产业过于“轻文化、重产业”。如果说之前还可以拿“发展才是硬道理”作挡箭牌,总理此次的工作报告,无疑为文化产业回归本源、改变本末倒置的状况撬开了一丝缝隙。

作为规划中未来的国家支柱产业,出于自身发展和社会担当,文化产业同样应该循着这样的思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