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晋升“支柱型产业”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1/3/11 作者:李 鹏


3月10日“政协委员谈文化建设”新闻发布会在梅地亚中心举行

■商报两会特派记者 李 鹏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提法一出,为包括新闻出版在内的众多文化从业者打开了一扇机遇之门。此前召开的2011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时期末实现新闻出版业总产出2.94万亿元。在这些振奋人心的数据背后,如何推进“2.94万亿”的圆满实现?通过何种方式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支柱型产业?成为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之一。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指出的那样,“十二五”时期,是建设新闻出版强国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建设新闻出版强国,打造支柱型产业,新闻出版业重点要在提高改革质量、发展质量、管理质量“三个提高”上发力。她表示:“发展规模、实力上不去,竞争力、影响力、传播力也就上不去,我们的新闻就不能影响世界,我们的出版产品就不能主导国际市场。因此,既要下功夫提升‘硬实力’,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名牌工程、名牌市场;又要下功夫增强“软实力”,多创造能够影响世界文明进步的中国形象、中国故事、中国创造。”

“文化是精神食粮,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人们对于充实自身文化的需求十分广泛,因此文化产业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向本报记者表示,对于文化企业来说,要想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支柱型产业,首先要有好的产品;二是要能筹集到尽可能多的支撑文化企业发展的资金;三是文化企业要有策略、组织、营销的经营方略。

厘清体制是关键

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表示,目前在促进文化发展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企业”和“文化事业”的分割力度,用两套机制来运营,“该补贴的补贴,不该补贴的用市场机制来竞争”,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促进文化产业更好地成为国民支柱型产业。因此,厘清体制机制成为了打造文化产业成为支柱型产业的重要基础。

而且,不容忽视的是,国家提出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企业,并非只有做大文化产业产能、扩大文化产业收入这一个目标。除了这些经济效益之外,良好的社会效益也是文化企业和主管部门更应该重视的地方。只有在形成良好社会效益的基础之上,文化产业才真正有可能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型产业,切切实实地发挥“支柱”的功能。全国政协委员杨澜就提出建议,国家应该成立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基金支持质优文化企业的发展和公益性文化项目的实施。

不断创新也是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型产业的历史要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建议,国家出版基金对创新性出版物项目做出专门安排,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对反映我国当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创新性图书版权输出时加大补贴力度,出版机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评价要体现文化贡献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状况。

资本运作提供动力

在过去的“十一五”期间,新闻出版业改革始终走在整个文化产业的前列,也稳居文化产业中实力最强的席位。而新闻出版业最显著的改革成功之一,就是一大批通过兼并、充足、联合的大型出版传媒企业通过资本的力量相继登陆资本市场,迅速做大做强。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非表示,要成为文化强国,还需要国家重视和扶持文化产业,对扶持政策方面予以细化,以便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他认为,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如果能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吸引风险投资公司进入,将会更大程度地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

除了大型国有出版传媒、文化企业之外,打造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民营文化公司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力量,如果能进一步激发民营资本的活力,发挥市场的力量加大资本和竞争的力量,将会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贡献突飞猛进之效。

“文化产业要插上资本的翅膀才能起飞”,杨澜认为,主管部门应该尽快完善文化产业投资市场,成立有公信力的文化产业资产评估公司,从而降低一些民营文化公司的融资和贷款门槛,促进一批民营文化企业的做大做强。

在打造文化支柱型产业时,不能一哄而上,冷静的思考必不可缺。必须要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按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律推动产业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巩汉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想感到幸福,首先你就要找好自己的定位”。“找好自己的定位”这句话对于出版传媒企业来说也是如此。

全媒体运作成为现实选择

不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出版行业通过上市来套取股市资金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而且,即使拿到了钱,究竟去做什么仍然是一个问题。这仍需整个行业保持清醒认识。

“如果你去做房地产,即使赚了很多钱,但对出版业的实力增强并不是非常有用。国际上一些大的传媒企业,真正去做房地产、医药卫生等其他领域的并不多。而做全媒体的概念较多,因此要想打造出支柱型产业,不能忘了去做传媒业务本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表示。

不过,仅靠卖书报刊,显然建不起2.94万亿的大厦,引进并融合外力已经成为许多出版企业的当务之急。以图书资源为依托、全力向全媒体业务扩展,成为众多出版机构为文化产业“添砖加瓦”的重要手段。

今年2月,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与作家郑渊洁旗下的皮皮鲁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在“皮皮鲁30岁生日会”上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宣布推出网游《皮皮鲁和419宗罪》,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表示,这标志着他们已经成功介入儿童网络游戏。

不仅是全媒体经营,跨行业经营也将成为未来出版传媒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选择。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谭跃在在当选“2009CCTV中国年度经济人物”时,主办方提供的一个重要的获奖理由就是凤凰在“文化地产”领域取得的不凡建树。

可以说,“全媒体”成为包括新闻出版企业打造支柱型产业的战略性选择。从纸质图书向多媒体、继而演变成全媒体运营,已经成为把新闻出版业打造成国民支柱型产业的最佳现实路径之一。

当然,虽然全媒体、跨业态经营已经成为众多文化企业的战略选择,也有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在全媒体、跨业态的经营过程中,同样不能忽视了挺拔主业。对于出版企业来说,毕竟肩负着文化传承和积累的重要历史使命。聂震宁委员在过去几年中,在各个场合经常强调中国出版集团做大出版主业的重要性。

“图书业、报刊业的总产值是很有限的,但如果要做大新闻出版业的产值,首先还是书刊业的主体本身要做强做大。”石峰以期刊行业为例——国外的期刊业产值很多都占到整个出版业产值的1/3甚至更多,而中国的期刊业占据的比例很小。“如果能把一些体制理顺,其他国家的期刊业可以占绝出版业的半壁江山,中国肯定也可以,期刊业完全可以做大”,石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