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台湾上海书店2011年2月榜评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1/3/25 作者:姚学松


非文学类

■姚学松

上海书店六岁了!这2000多个日子,或许不算顶长,但对我而言,却是有着满满的回忆。真的,光是看这六年来,许许多多的读者那股追书寻书的“傻劲”与“狠劲”,我们后面的采购补货上架尽管很辛苦,但能够享受这样的成就感是值得的。还有好些读者,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分享一下前几天的读书心得;当然也有人抱怨:我们选书不错,但老是供不应求……无论我们面对的是鼓励是期许还是建言,这些都是我们的资产、我们向前进步的动力。

谢谢。真的非常谢谢有那么多的朋友来帮上海书店过生日。打从周年庆那天一开店,人潮就陆续涌进。无论是台湾的屏东高雄、还是花莲台东,这些不畏长途跋涉的读者们,有的人甚至年年都来,他们的热诚和支持,令我万分感动,也有无限的感恩。我想我唯一能够回报的:就是拿出更多的新书好书,陪大家读个痛快!

周年庆当天,什么书卖的最好?这个答案,应该没有悬念……千呼万唤,贾平凹的《古炉》,重装上阵。

当代大陆的几位知名作家,对台湾的读者来说,其实并不存在着距离上的疏离感。余华、莫言、残雪、苏童、阎连科、贾平凹等等,他们许多作品,早早就被引进台湾出版,所以他们在台湾都有相当的知名度。特别是1949年后,两岸各自的历史发展迥然不同;因此,在那样的土壤、那样的氛围里,这些作家油然而生的作品,台湾的读者自然有着一番独特而新奇的阅读体验。

以贾平凹为例,我学生时代就读过他的《废都》。但那时候读来似懂非懂,最后残留的印象除了“禁书”还是“禁书”。或许是年纪渐长,回想几年前的《秦腔》,书中以一种琐碎而细腻的日常叙事手法,白描式清晰地刻画出改革开放后农村遭遇的冲击,当时熬了几天几夜读完,对于大陆农村,我似乎是有了一番新的认识与感受。而现在的《古炉》,则是把场景搬回“文革”;村里所有的人,集体被催化投入到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中。这出杂语纷呈的“乡土革命”大戏,贾平凹用了64万字写他的记忆。这里面没有些许“伤痕”,只有乡土中国的真性情真样貌。话说回来,大陆的读者们若有兴趣,也不妨读读台湾1970年代闹得沸沸扬扬的乡土文学。我敢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阅读语境交流,肯定很有得聊!

另外,文学类上榜的《坏女孩的恶作剧》与《燃烧的心》,两本小说,两个诺贝尔奖的加持,只要略萨(台译:尤萨)或勒·克莱齐奥(台译:勒克莱乔)的作品一出版,保证自有稳定的销量。特别是像略萨这样的拉美作家,台湾的翻译作品始终不够到位。或许也是因为这样,台湾的读者才会这么依赖大陆的译本吧。

非文学类的《货币战争3》,延续着前面两集的销售气势,稳居榜首无庸置疑。不过,我相信这样的情况不会维持太久,紧追在后、虎视眈眈的《辛亥:摇晃的中国》,绝对是下个回合排行榜冠军的热门人选。这本书,唯有放在两岸阅读的平台上,方能真正透出那股阅读的兴味。至于那股味是什么?我先卖个关子,下回再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