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商报记者 蓝有林
见过俸培宗的人,无不为他的激情活力所感染。旺盛的精力让人觉得他永远不知道疲倦;微微上翘的嘴角总是带着自信的笑容,眉宇间常常张扬着年轻人才有的英气和风采,年过花甲的他走起路来仍稳重而矫健,从不拖泥带水。因为有他,化学工业出版社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出版业中不仅稳中求进,而且一次又一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因为有他,化工出版社在全国稳居科技图书出版业的优势地位,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
一次华丽的转身
1992年,当《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俸培宗正带着深深的眷恋,离开他学习工作了28年的北京化工大学,来到了化学工业出版社,从1992年12月2日主持全面工作至今已有18年。
一切那么熟悉,一切又那么陌生。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事业,俸培宗陷入了沉思。对于化工出版社这样的科技出版社,如何深化改革、如何加快发展,自进入化工社那刻起,就成了摆在俸培宗面前迫在眉睫的课题。
其时,俸培宗率领一班人,首先从转变观念入手,1993年初在全社大会上他大力倡导树立“市场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新的分配观念和法制观念”,1993年1月12日,他郑重向上级领导承诺:“我们要做好出版社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全面过渡,……要坚持以出书为主,坚持以大化工专业为主,面向大科技,面向大市场。”1996年8月16日,他在《中国化工报》发表了题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出版工作》的长篇文章,提出:“深化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科技出版方向,而是要改革不适应新时期现阶段要求的经营机制。使多数科技出版单位早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并提出了“组建各类型的科技出版(集团)公司”的具体建议。10多年来,俸培宗一直模拟企业运作,为2010年的转企改制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化工社在去年底完成转企后,俸培宗和他的团队又在积极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探索工作。
18年来,如何加快化工社的发展是俸培宗思考最多、用功最大、花时最长的主要课题。上任之初,他继承传统化工的出版优势,以改革促发展,到1996年化工社的出版码洋从1992年的2000万元增加到8000万元,4年翻了两番。随着出版市场竞争加剧,随着俸培宗对出版认识加深,18年来他和他的团队以市场为导向,以读者需求为出发点,以科技教育发展趋势为依据,以出版社自身优势和特色为基础,进行了三次出版结构大调整。第一次,始于1998年以“立足大化工,面向大科技”,实现了化工社在科技出版多专业、多领域、多学科的全面快速发展,到2005年化工社出版码洋达4.2亿元。第二次,始于2006年以科技出版为主,实现专业出版、教育出版、大众出版共同发展的格局,到2010年出版码洋达7亿元,实现了较快较好发展。第三次,始于2011年,以转变出版增长方式为主线,努力塑造三大出版格局,重点是加快加大数字出版力度。俸培宗谦和地说:“如果说我对化工社有所贡献的话,就是成功领导组织实施三次出版结构调整。这也许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良好开局给了俸培宗和化工出版人以信心和勇气。2002年,俸培宗听取了副社长刘海星等人建议,进行了资本运作,在北京顺义征地100亩,建成了2万平方米的新印刷厂和1万平方米的图书物流中心;在旧印刷厂基础上改建成毗邻青年湖公园的1.3万平方米的新办公大楼,解决了迅猛发展后办公地点不足的瓶颈。从那天起,化工出版社犹如凤凰涅槃,两翼大展,再次向更高的目标冲击。
书生意气 行家管理
俸培宗坦言,初到化工出版社时,最大的困难就是:不了解出版业务,不熟悉出版社的干部职工,不把握出版规律。对于化工专业,他耳熟能详,但对于出版领域来说,实在是太陌生了。如何能迅速转变角色并成为出版行家?作为担任出版社要职的俸培宗,要学的东西真是太多了。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俸培宗从来就不是一个胆怯的人,他喜欢迎接挑战,喜欢创新,就像他酷爱爬山运动一样,即使迎着阻力而进,也会感到其乐无穷。他抓紧一切时间自学,不仅认真学习国内一切可运用到出版实践的相关行业知识,还十分注意了解国外出版界现状,并将国外比较好的做法吸收借鉴,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他不仅对本行——化工了如指掌,还勤奋学习关于生物、医药、机械、安全等专业的知识,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行家里手;同时他还特别注意学习管理理论。
他常说,改革越深入,发展越快,就越要加强管理。只有加强科学的管理,才能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减少决策失误;只有加强管理,才能保证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他动员全社在不断总结改革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先后3次主持修订了化工社原有的规章制度,并出版了《化学工业出版社规章制度汇编》初版和修订版两个版本,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颁布实施,为建立新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发展出版实力提供了制度保障。他认为,领导者唯一的“遗产”是建立能经过时间的洗礼而保留下来的有价值的制度。
面对激烈和无情的市场竞争,个性率直、幽默豁达的俸培宗保持着十分冷静的头脑,他深入研究,成竹于胸,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下,一定要与时俱进,否则将会痛失良机,失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对手的强大只能激起我们的斗志,而不能涣散我们的军心。他确立了结构优化的思路、目标和计划,并靠扎实的工作和加强管理去实现。他归纳并倡导了“三精”、“三点”和“三强”的做法。三精,即精心策划、精细加工、精美制作;三点,即在策划书稿内容时要把握重点,突出特点,抓住热点;三强,即加强论证、审批,加强生产、经营调度,加强质量管理。化工出版社图书要以实用技术为主,内容结构要区别不同情况突出新颖性、实用性、针对性、精练性和准确性。这种精准营销的理念很快收到成效,“十五”期间,化工出版社的销售收入年增长速度达30%。
此外,俸培宗始终把人才的培养教育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作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他上任伊始就选拔了10多名30岁左右的年轻人担任中层干部,现任社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主要负责人大多是那时和尔后提拔的。从1995年开始,化工社就重点抓编辑的岗前培训,严格执行不培训不能上岗的规定。每年的编辑培训班已经成了新人入社走上编辑岗位必修的内容。2007年下半年,参照成功企业管理模式,化工社在全社推行员工岗位设置和岗位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俸培宗分别与全社生产、经营部门主要负责人签订了2008年《责任任务书》,进一步调动了中层干部和普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为提高编辑人员整体素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早在2002年在他提议下就选送了10名编辑到英国牛津布鲁克大学学习,之后每年组织编辑团队赴国外参加国际著名书展,使化工社在创建国内知名品牌的同时开始走向世界。
有所为有所不为
作为一位专家型管理者,俸培宗的行家特质还体现在他一直强调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的一定要有大作为,有所不为的坚决不作更不为。
《化工百科全书》是本巨著,共20卷,两万多页,成本达500万元,刚刚上任的俸培宗以一掷千金的勇气,拍板定论:出!这种于国于民有利的事情,少做一件也不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在他的支持鼓励下,化工出版社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出版了《永远的汶川》一书,该书的有限收益捐助给了北川中学“上学之路计划”,用于北川中学590名高三幸存学生考取大学后的上学之需。就这样,他将化工出版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凝聚力和战斗力融入到出版工作的点点滴滴中。
俸培宗还一直强调不断创新,他常说:“不创新,就死定了。”而早在1994年,刚担任化工社社长不久的俸培宗还率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让本科生、研究生的编辑们全面“接管”发行部门,用大学生搞发行也就成了当时业内的一大新闻。俸培宗表示,对于专业出版社来说,只有了解产品的人才能了解市场进而打开市场。编辑出身的营销人员懂专业,对图书的推介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同时懂编辑的营销人员可以对市场反馈信息更敏感,容易发现好选题,选题调整也来得及时。如今,在化工社,编辑人员懂市场,营销人员懂专业,互相促进,实现了良性互动。社内有人把俸培宗的创新观点和在化工社的实践总结了“八大创新”。
当然,俸培宗在筹划出版社发展大计,狠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没有忘记丰富企业文化生活,不忘关心每位职工的事业发展、家庭幸福。在他的亲自组织倡导下,1993年开始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并常设了职工代表主席团,发挥职工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作用,凡涉及重大决策和职工福利的事均由职代会审议决定。从“改革不让一个职工下岗”,到尊重每位职工的劳动,再到关心每位职工的生活,使化工社的职工都能感受到一种“家的温暖”。因此,常有人说:“俸社长不仅管理水平高,而且是个非常有人情味的领导。”他常把真诚、远见、能力、激情、自律作为基层领导者的座右铭。
这些年,俸培宗的白发渐渐增多,他诙谐地说:“‘神龟虽寿,猷有竟时,’十八风雨,幸甚至哉”,但他的目光始终洋溢着智慧、自信与期待。
(张 、陈茁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