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2010书业人才4现象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1/5/6 作者:孙珏 蓝有林


■商报记者 孙珏 蓝有林

独立策划能活人

近年出版业游离着一群独立策划人。他们和图书公司以及出版社既并行运作,又相互牵扯交错。独立策划人主要是做前期策划选题,也就是俗称的“卖选题”。目前惯用的有两种形式:一是,独立策划人操作的选题版权在策划人自己手里,作者直接和其签订合同;二是,将作者资源介绍给出版机构,拿1%~2%的策划费。与作者合作也有两种方式:一是,策划人来命题,作者操刀写作;二是,直接挖掘具有畅销潜力的作者拿成稿。当然,根据书稿的不同性质以及参与程度的不同,独立策划人也可以拿版税或提成,多样性的结算方式根据不同情况而定。

事实上,出版社不少编辑也都在做“独立策划”的事情。所谓独立,即报给本单位做的不独立,提供给其他单位就是独立。不少选题在自己的单位不一定能通过,这个时候,编辑可能会将选题给其他同行做,如果编辑自己看好也可自己投资去做。完全独立的SOHO族策划人并不多。因为他们需要自己策划、组织选题,约稿、定位完善稿子,基本做到符合市场定位的成品。这样的独立策划,主动性虽然大但自身压力也大,需要良好的市场掌控力,个人的交际和影响力,甚至涉及大量前期的时间和资金投入。

因此,独立策划人被认为是一种中间状态,不太可能长期存在,用兴趣来支撑,当副业来做的人比较多。有一部分人还会随时往策划公司或者出版社移动。促使他们移动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书真正的利润在销售,独立策划人往往不进入销售环节,在某些时候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与合作方“反目”。其存在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出版商和作者之间的信息缺失和专业化分工的逐渐完善。

在国外,对于独立策划人有比较明确的定义——出版经纪人。大陆对于策划人的定义还比较模糊。正是由于国内经纪人的成长环境还未成熟,也导致了不少出版资源的浪费。从未来的发展看,图书市场要规范并且良性发展下去,独立策划人未来的衍生角色——经纪人必不可少。他们懂得市场运作、懂得阅读趋势、懂书,并且熟知所代理的作家的作品长项和作家的创作计划。

新岗位人才饥渴

此次的新岗位调查中,数字出版部门的设置大有遍地开花之势。江苏春雨教育集团2010年5月份新设立了信息技术部和网络运营部,负责集团数字出版业务的开拓;人民卫生出版社去年拓展了数字化出版业务,招聘40余人,主要是做编辑和网络出版工作;辽宁科技出版社新增数字中心……几年前,部分教育社和专业社抢先布局数字出版,大众类出版社近年也逐渐“醒悟”,开始争相设立数字出版部,势头迅猛。诸如,上海译文出版社在版权室下增设数字出版业务;安徽少儿社新设新媒体事业部;海燕出版社2010年5月成立数字出版部;作家出版社2011年年初成立控股公司中作华文数字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涉足手机出版业务等等。

在新部门设置的同时,出版社又表现出强烈的人才饥渴。岗位是设置好了,是否能招到合适的人成了大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年4月份成立了技术部,负责开拓数字出版等方面的新领域。由于公司对于这一新部门人选的要求比较高,主任一职迟迟没有合适的人选,后经多方努力,该公司从上海引进的业外人才于2011年3月份正式担任技术部主任。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则准备在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开展大型招聘活动,初步计划招聘30人左右,其中,急需配置数字化出版技术、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出版机构的网络营销由新事物变成常规程序后,相关人员的配备也提上日程。诸如湖南人民出版社设置了专门的网络营销部。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新成立市场分部,招聘了新媒体项目经理等。

此外,影视公司、网游中心等新兴部门的出现也促使出版社更换新血液。江苏文艺出版社新设影视公司和一个网游中心。网游中心主攻动漫网游类图书,内容策划和发行力量急需充实。

部委出版社拓展大众出版的幅面扩大,从成立相关编室向分社、出版中心演变。如,机械工业出版社成立了大众图书分社、生活图书分社,印刷工业出版社新成立了大众出版中心。

出版社驻海外机构的人力需求也相当旺盛。如华语教学出版社去年在澳洲、法国招聘了当地的销售代表。

人才回笼交叉任职

近年出版业人才回笼的现象格外惹眼。人才回笼,即早先在出版社任职,之后跳出体制单干,在积累到一定资源,有的甚至成立公司后,又回过头与出版社进行资本、内容、机构重组等多方面的合作,并且出现共同参股的公司高层交叉任职现象,值得玩味。

金黎组合是这拨潮流的最初发起者之一。黎波曾先后在华艺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工作。2006年8月,金丽红和黎波这对黄金搭档各自入股,成立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及长江文艺社持有大部分股份。近年,北京中心高层的职务也悄然发生变化,黎波既是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北京中心主任,又是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金丽红任长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北京中心副总编辑,同时任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安波舜任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北京中心总编辑和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敬明任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北京中心副总编辑。

做建筑图书出身的孙学良曾在天津大学出版社任职,后出来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合作成立公司,任建筑图书分部负责人,后被任命为华科大社副社长。今年4月,孙学良转投新东家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合作,在天津成立凤凰空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任公司总经理兼任江苏人民出版社天津分社社长。曾任机工社华章公司总经理的韩焱,任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编辑,并曾在人民大学出版社经管分社任职。

从出版社派驻高层到重组的民营公司也成为一种趋势。前不久,湖南文艺出版社原文学文化产品线副社长谢不周调任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

出版业的人才回笼,从另外一个侧面折射出,出版社的体制壁垒正在逐步打破,墙外墙内的合作正在日益频繁并且深入。不管给予民营公司高层出版社待遇、头衔,还是出版机构的高层派驻到公司任职,都无疑使双方的合作更为紧密,当然,暂不说这种交叉任职是否被赋予了实质性的权利。

多种用工方式并存

近年来,出版单位的劳动用工制度不断改革,不过有一个现象持续了很多年,那就是坐在一张桌子两边的人员岗位和工作内容都完全相同,但待遇迥然不同的比比皆是,甚至平时的工作会议也分别召开。这就是广受业内批评的“双轨制”:在编的和聘用的同工不同酬。但偶尔也能看见乌鸦变凤凰的事情,那就是表现非常突出的招聘人员有朝一日转为了在编的。

截至2010年12月31日,随着出版社大面积转企完成,除个别保留事业编制外,其他所有出版单位均搭载上“企业”这条船,原有的用工形式也随之变化,一些新的用工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比如江苏教育出版社,通过企业化改造后,员工用工关系变为由正式、派遣、协议三种合同关系形式组成,岗位级别设置分为1~9等。其中“派遣”对于出版业来讲,还是比较新鲜的用人方式,这一舶来品也是一些企业为规避新劳动合同法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办法之一。

与此同时,作为西方公司治理结构中所有者约束和监督经营者行为的“会计委派制度”,近年也在各地出版企业尤其是在出版集团,还有出版集团和出版社在各地的分公司得以现身,可能会计还是原来的会计,但这名会计的身份已经变成了上级主管部门委派过来的“委派会计”。还有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各大出版企业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成立分公司,以及与国有出版企业与民营策划机构成立新公司的现象也遍地开花,向这些新设机构、分公司、股份公司、合资公司“派驻”管理人员也是自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