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新人培训多元进行时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1/5/6 作者:张 伊


■商报记者 张 伊

张妍是2010年入职的编辑。去年夏天来到中华书局后,她先接受了为期两周的培训,很快又有了一对一的导师。而几乎同时进入另一家老牌社的小孙,在仅仅一天的密集培训之后,就被分到校对轮岗,既没有师傅也没有后续培训,入职一年对策划和编辑流程还是一知半解。

同是出版一年级生,是否接受过培训,对业务能力的影响显而易见。新人培训是菜鸟们交流时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也是出版机构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近年随着出版机构对员工培训重视程度提高,新人培训也日渐多元。传统出版社转企改制,现代人才管理的观念日渐成熟,在新员工培训上也有新的尝试。

总体而言,新人培训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体现了出版界现代培训模式的发展。从“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松散师徒制到今天双向考核的导师制,新员工培训的系统性显著提高。2010年,中华书局返聘了一批老编审担任导师,为新员工提供业务指导。新人们除了要在指导期内完成1~3项出版物的编辑、发行等工作,还要撰写一篇高质量的专业论文。成规模的导师制培训,在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华书局还是第一次。但实际上,导师制已经成为出版社新人培训的成熟机制。在学术书籍和专业图书占重要地位的大学社和专业社,导师制更是被广泛采用,流程也较为完整。由导师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培训措施,新员工在带陪期后接受考核、撰写论文,导师述职和新员工进行双向互评等程序,已经相对固定。社内外各一名的双导师制也曾在高教社等出版机构得到运用。

除了由本社经验丰富的老编辑担任导师,请“外援”也是采用率较高的培训模式。原三联书店副总经理、副总编辑、刚刚调往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汪家明,广西师大社总编辑、北京贝贝特出版公司总经理刘瑞琳,长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金丽红以及权威数据监测机构专业人士的讲座,让不少出版社的新人们津津乐道。和社内培训相比,大部分“外援”讲座侧重于选题开发和市场分析,通过解析成功案例拓宽员工的策划思路。诸如通过网络书店给媒体递送样书等小技巧的传授则让新员工们对经营之道有了初步了解。把“外援”请进来的同时,出版社也开始把员工送出去。童趣出版有限公司与专门机构合作开展员工成长培训,还借助迪士尼合作伙伴的独特优势,派员工赴米兰参加迪斯尼画手培训;接力出版社则曾接收其他的出版单位同行前来实习。参加国际书展、和知名高校联合办学的培训模式也日渐普遍。

出版集团的成立推动了各地培训资源整合。曾经各自为政的出版社,开始分享更宏大的人才培养策略。统一培训对于传播集团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效果明显,降低了旗下出版社的培训成本。中国出版集团去年的新员工培训,除了介绍编辑业务、法规条例和数字出版平台外,还安排了职业发展规划课程,解答新人们的困惑,就如何调适和制定未来的发展计划提出了建议。广西人民出版社的张凡2008年入社至今,每年都参加一两次较成规模的培训。2009年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成立,张凡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受不同出版社前辈们的指导,比如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的讲座就让她印象深刻。安徽文艺出版社的员工们也参加了“名校博导大讲堂”等各类业务讲座,据该社人员介绍,这些活动都得益于安徽出版集团提供的培训。而重庆出版集团的培训已不限于业务,近期他们就外请了老师,为员工们讲授近现代史。

虽然内容不断丰富,但单位的培训依然不能满足新员工的业务学习需要,这从一个层面解释了编辑学习圈子的流行和多元培训模式的兴起。由《读库》主编张立宪主讲的“魔鬼编辑训练营”招募启事在网上贴出后,迅速吸引了大量网友。尽管原有40人的规模限制,还需要完成作业,也没能阻挡学习热情高涨的小编们,600多人先后报名。第一次上课的100多人里,绝大部分是工作不久的年轻面孔,其中更不乏从新疆、福建等地远道而来的“同学”。而豆瓣上编辑策划小组、周末的沙龙和定期举办的论坛也是新人们切磋业务的便捷平台。

记者手记

别让“代沟”阻挡新人的成长

“新人对培训内容没有预期,所以上课有用倒是有用,但共鸣就说不上了”,“我是发行,新员工培训讲的都是编辑业务,对我的实际工作用处不大”,“基本功是很重要,但能不能增加一点儿有时效性的内容?比如新媒体阅读?”“培训主要是介绍出版社的历史、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数字出版、市场营销这些内容,出版社毕竟条件有限,这些讲座也不好办。”是新来的小编、发行太年轻太挑剔?还是人才培训老师们没有摸清员工的需要?采访中,在实际的培训与新员工的期待之间,双方理念的“代沟”随处可见。

新人们对数字化阅读、经济管理、法律法规培训表示出强烈兴趣,但实际接受过相关培训的并不多。记者向其中几家出版社询问,负责培训事宜的部门却对新人们的这些学习需求不甚了解。培训前缺少沟通,培训后没有反馈,是新人们和培训部门间产生“代沟”的重要原因。

同是新人,编辑和发行的培训待遇却相差甚远。提高编辑业务水平是出版社培训的重要目标,但或多或少忽略发行的做法则让新人们感到失落。一位入社不久的发行员说,跑发行是和人打交道,沟通技巧对提高营销能力至关重要,但新员工培训中往往不会涉及此内容。懵懵懂懂地走上工作岗位,“师傅”其实是监督的多,指导的少,“还是得自己摸索”。

一方面出版社“要看前期培训效果,才能决定后续的培训怎么做”,另一方面,新人们又担心培训不成体系。一家知名大社的编辑透露,入社几年,虽然每年都向领导提出要求,但直到去年才首次进行了培训,题目也是由授课编辑自行决定,随意性较大。也有编辑表示,出版社请业内高手分析成功案例,每次都去听,但很快就发现讲座安排零散,内容重叠,反而理不清思路了。编辑作为出版流程的核心一环,面对的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培养起他们的市场眼光和选稿能力,没有长期的培养计划,恐怕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