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探讨社店新合作 谋求书业大未来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1/5/17 作者:邹昱琴 胡凤鸣


姚有志

■邹昱琴 胡凤鸣/整理

纸业图书不会衰落,定价低是大问题

■李 勇(新知集团董事长)

随着网读、网购以及电子书的冲击,整个图书行业的信心不足并普遍处于等待和观望的状态。2009年以后,在几乎少有再开大型书城的情况下,新知集团却逆势扩张,2009年新开了9个书城,2010年新开书城7个,2011年计划开6个书城,估计能开到8到9个,并有向柬埔寨开书城的计划。截止到2010年11月份,我们同期的增长是17.6%,2011年一季度的同期增长是28.4%,除去新开书城同比增长23.2%。所以我们对纸质图书痴心不改,或者说还抱有幻想。这是新知集团敢于大举扩张的原因所在。我坚信,纸质图书不会消亡,还会继续发展。原因如下:

第一,社会经济发展会促进纸质图书行业的发展。美国权威机构研究成果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金,约2万人民币的时候,物质消费呈下降趋势,包括图书在内的精神文化产品消费呈上升趋势。201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700美元,正处于黄金时期,纸质图书的发展前景值得我们期待。其二,城市化建设能有效拉动图书的消费需求。据了解,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是4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高达85%。我认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会不断增加,教育不断普及,这对图书的消费需求无疑是个很大的拉动。再有,传统文化不会被时尚文化吞没。纸质阅读是比较严谨的,字斟句酌很花工夫,所以属于严谨文化。当一个国家发展到相当程度的时候,福利变好,时间也相对充裕,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会越来越多。传统的有它传统的基因,越是传统的越是永恒的。

我虽然对纸质图书的未来有信心,但在图书价格问题上却不那么乐观。

国外的图书平均价格是中国大陆的8倍,我们起码应该是国际上价格的三分之一,就是70元一本。但目前我们达不到这个标准。我感觉,中国图书出版发行长期以低价为主,在国家经济总量增长的情况下,书价低了,全社会对出版业的贡献度就低了。

更重要的是,行业产品价格的高低,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行业能否受到社会尊重和重视的一个标准。如果作为文化知识载体的图书,不根据现实情况、与时俱进地涨价,就意味着文化得不到社会必要的尊重和重视。图书涨价不仅意味着收益的增加,而且是受到尊重和重视的体现。我们低估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如果长期这样,出版行业的前途是堪忧的,至少不乐观。这是我的担心。

对于图书涨价是否会制约销售,影响发行这个问题,我认为,图书涨价并不会影响行业发展。现在我们每本图书的平均价格为24.7元,如果涨价一倍,就算是有30%的人因为涨价不买书(而在我们的工作做实和大氛围形成的前提下是可让大家都去买书的),我们出版行业也还有70%的增长空间。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当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时,竞争主要就会体现在文化上,而图书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是将来文化竞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书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图书的价格问题是一个敏感问题,但只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终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连锁经营:需降低供应链成本

■郁椿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出版社一般图书实现100元销售,依赖的库存大约在130元~140元之间;备有10万至20万品种的大型零售书店,其品种动销率普遍低于30%。这几个数据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我认为:社店携手谋求风险可控的增长,就是在品种和库存得到控制的同时保持销售的增长,建立书业有效的供应链控制。

如何做好连锁经营下的社店供应链控制呢?首先、社店之间要实现信息无障碍流动。然而这个问题我们书业没有解决,现在的问题是还有障碍。障碍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缺乏书业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书店和出版社没有共同的信息化的力量,每一个书店都是一个系统,没有一个很好的分类标准。二是信息技术及管理的薄弱。三是销售信息共享观念的模糊。现在有的书店认为销售信息是商业机密。如果出版社的信息化提升了,但是还不能共享销售的信息,还是按照原有的书业所约定的那样按照总量计算,抽单计算,抽单计算反应到出版社信息系统里面,误差很大,根本无法看清楚自己出版社的市场表现,要过了一两年或者退货的回来才能看出来,所以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二是提升出版社物流配送效率。现在是出版社发货以后,书店拆包再录入信息,这延缓了整个发货的速率。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实施了新办法——货没到,信息先到。书店收货后就不用再录入信息了,而是马上点货。退货也是这样,货没退回来,先把信息发过来,然后信息进入自动分检机。大大地提升了运作效率。

三是社店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前提是社店双方有着紧密的共同利益和依赖度,具有坦诚合作和信任的愿望。书店是按照门类来实行采购的,而出版社是按照地区来划分销售团队还是按照门类来划分销售团队,都需要我们考虑和研究。这些如果实现了良性的、对口的互补关系,那么社店之间联系就更加畅通了。

我们所做的种种努力,目标就是扩大销售,降低供应链成本,最终实现共赢。

注入新鲜血液,才能做大书业蛋糕

■贺耀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

新知集团的成长是一个神话,其本身就是我们改革出版的见证者,是新闻出版业中非公经济企业当之无愧的排头兵和领跑者。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努力,我国已经名副其实的成为新闻出版大国,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业的同时,非公经济出版业既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也站在一个拐点上。

我认为,新闻出版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非公经济的参与,积极鼓励和扶持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其中,特别要支持各种非公经济的大力介入,真正的股份制改造,尤其是新型出版业的股份制设计,打通各种渠道。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市场机制作为配制资源的手段,打破地区、部门之间的限制,真正实现跨媒体、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发展。要创造并给予非公经济更加宽松、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空间。

我认为,非公经济新闻出版业的许多特点值得学习。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新闻出版业的各个环节。新闻出版业内容资源要形成全方位的开发和利用,都需要与这些非公经济企业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和合作模式,提高新闻出版业的科技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一批的优秀企业家和领导者,新闻出版业大发展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技术参股、项目入股、管理持股等等多种形式,将更多的优秀创新人才吸纳到新闻出版领域当中。

书业竞争可以,但底线不能破

■王明舟(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

近年来由于电子商务的异军突起,网上图书对于图书市场的扩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网店为了抢占市场资源,往往不惜采取低折扣的方式,蚕食了实体书店的市场份额。目前,三大网店的竞争再次触碰到了公平交易这个敏感的神经。

我觉得探索全行业规范管理,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现在时机已经比较成熟,并且应该在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行业有识之士的推动之下,迅速建立起有利于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的商业规则。经过2010年“图书交易规则”出台所遭遇的波折,回顾其来龙去脉,我认为作为负责任的出版人,应该认真地思考总结以下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是“交易规则”出台应顺应市场需求,既要保护消费者又要考虑行业的利益。第二是政府应该如何加强市场管理;第三是限制打折本身合法,是否符合国际通例;第四是图书随意打折,恶性竞争会给产业带来什么;第五是社会媒体和网民对限价销售的反应是否理性。第六是如何正确地引导社会,正确地来看待书价的问题。第七是我们必须考虑限价销售究竟触动了谁?第八,书业如何合理确定产品的销售价格。第九,出版、发行是否能够或者说可以仅仅按照市场规律和企业运行的规律来运行?

我的观点是支持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面,产业依然需要规范的秩序保护,而不是简单地把行业抛向市场,书业从来就是一个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是需要保护的特殊行业,没有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从哪里谈多样的出版形态?又如何谈持续的创新能力?又怎么去谈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呢?

即使是在完全自由竞争的西方发达国家,书业也都有一套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也是基本的商业操守,是同业竞争中不能突破的底线。

在出版业发展的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尽快建立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出版产业发展,有利于知识和文化传播,被业内和社会广泛接受的市场交易规则,非常迫切。不管是出版社、还是实体书店、网上书店,大家是共生共赢的命运共同体。造成书业秩序混乱很大程度也与出版社有关。

我呼吁,各个出版社对打折绝不能为了一己的利益,破坏商业秩序,我想这样最终必然会殃及自身。

国民对购书缺乏热情,出版人有责任

■贺圣遂(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

中国国民阅读率不容乐观。2010年中国青年人均购买图书只有5本,而韩国青年人均购买图书24本。和日本、欧洲青年的阅读的热情和购买图书的热情相比,更是相去甚远。

中国仅在校大学生就有2000多万,可我们的图书有多少能印到2万册?国民对阅读,对购书缺乏热情,原因是多样的,我们作为出版人,有自己的责任。我们有没有努力提供能够吸引读者的产品,流通领域是不是为读者购买图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们都必须反思。原创力太弱这个大问题我们也必须解决。

从出版社方面来说,出版有用的、有利于公民精神提高的图书,这样的方向应该受到支持和鼓励。书业流通领域应该得到更好的政策鼓励。欧洲共同体对于书业流通有很多很好的规定,比如不征收书店的营业税,这对书业流通是一个很好的支持,这一点在中国应该是可以实现的。政府方面如果给予书业一些具体的政策导向,书业就有可能得到一个更好的环境来发挥作用。

外部的环境的改善、外部力量的支持非常重要,内部改革也是必须的。在图书出版和数字化的出版两者的竞争中,我认为与其思考将来谁主沉浮,还不如思考出版社如何使自己在思路上适应多媒体的时代。流通领域也应该考虑实体书店和网络销售的共同点,或者说实体书店能够借取网络销售的优点,使实体书店在经营方面技术更完备,手段更多样。

诚信共赢是社店合作发展的基石

■张延扬(金盾出版社社长)

讲社店合作无非两点:一是要诚信,二是要互利共赢。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你不诚信就永远干不成。出版界的老板也好,其他行业的老板也罢,凡是干得好的人都是非常诚信的。

新知集团发展得这么好,金盾出版社发展也不错,我觉得这个还是得益于诚信。越诚信其实越精明,有一句话叫做“大智若愚”,大事上实在,小事上不计较,买卖就好做。你算得太细,斤斤计较,人家就不愿意跟你打交道。光会说不会做,光想着人家出钱,自己挣钱,这个不行。所以诚信是最重要的,多吃点亏,多为对方着想,你就有市场,你就有人缘,就把市场做大了,就把书卖好了。

第二个是互利共赢。两人分100块钱,我要是得60,你就只有40,我多得一点,你就少得一点。如果从根本上大家都让一点,就能发展好了。我们的社店合作也是这样,出版社要为书店着想,书店要为出版社考虑,出版社把书店折腾垮了,没有人给你卖书了,书就成了废纸。书店把出版社弄垮了,书店就没书可卖了。所以我认为一定要注意相互之间的协调,讲求互利共赢。只有互利共赢才能够促进社店更紧密的团结,更紧密的联合,更紧密地把我们图书市场做好。

出版人应出好书,剔除信息垃圾

■姚有志(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原部长)

书是文化的基本载体,也是思想和精神的基本载体。现在的一些讲坛,大多讲中国古代皇帝的宫廷故事,你不知道它到底在提倡什么?我个人认为这是文化精神缺失的表现。出版界应该在弥补社会文化精神缺失上下工夫,谁也取代不了书籍。

现在是信息社会,同时也是信息垃圾社会,大量的信息属于垃圾。垃圾信息充斥着整个人类社会。我呼吁出版界一定要在弥补精神文化缺失上下工夫,在剔除信息垃圾上下工夫,出版让人们想读的好书,有知识、有艺术、有思想、有文化、能够激昂人们精神向上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