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将文人的点滴心事看得丝丝入扣
翻译
报道时间:2011/5/17
作者:刘 幸 赵月华
摘要:

《现代中国的文学、教育与都市想像》陈平原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46.00元
陈平原
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为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小说史:理论与实践》、《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大学十讲》、《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等著作三十种。
○刘 幸 赵月华(书评人)
眼下的学问文章似乎越来越像鲁迅先生笔下的仲甫了,“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议题开门见山,沿途只管拾掇材料,临到结尾再重弹旧调。如此为文,固然可免疏漏之虞,却总是面目冰冷得叫人非打起十二分精神不足以应付。
陈平原的文章显然走的是另一番步调。材料之扎实当然是学人本分,《现代中国的文学、教育与都市想象》一书起首一篇《半部学术史,一篇大文章——现代中国学者的自我陈述》征引足足五十位前辈学者的自述文献,熔铸而成,其背后用功之勤、用心之细可以推想;但在我看来,陈平原的文章最能拨人心弦的却是在大块文章之间穿针引线般埋伏下的一两句闲笔。这些闲笔粗看仿如报纸的补白,不过聊胜于无,仔细揣摩起来才觉得个中滋味一言难尽,好几处地方全然值得再做出几篇好文章。陈平原征引了杨树达在日记中对大学教授评级定薪一事耿耿于怀的句子:“平心而论,余评最高级,决不为少;而与杨荣国、谭丕模同级,则认为一种侮辱也。”常人或多将“此等快人妙语,一概视为文人相轻或意气之争”,但陈平原却直言“正是因为同行,互相间知根知底,容易相亲,也容易相斥”,“而且,因其多为晚年所作,‘青梅煮酒论英雄’时,真的是肆无忌惮。此等寸铁杀人般的品鉴,即便带有明显的偏见,作为同时代人的证辞,也都值得充分重视。”更为重要的是,陈平原从这类月旦人物的言辞中见出的是“学术取向”,乃至“学术史的意味” ,这就和大家动辄盖以“文人相轻”的帽子有了全然不同的意味。
今日撰写文学史者,多从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诸公发表在白纸上的黑字来检点文学观念之演进。这种方法倘若流于观念与观念之间的较劲,既怕如空中楼阁上的翩翩舞姿,扎根不到文学创作的土地上;也怕如独占鳌头的个人舞,忽略了幕布背后声光电的配合。陈平原从1903年颁布的《奏定大学堂章程》“中国文学门”一张小小的课程表找到了传统诗文难免于中道崩殂的节骨眼,既是重彼时文学创作之实际,因为日后文学的实际创作者和文学接受的标准制定者多从大学中来;更是从视野上将整个新文化运动的成功视作了多种潜流暗合于一处的时代幸运。所谓“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矣”,新世纪伊始,古典诗文就在现代大学制度之下被釜底抽薪一般截断,若非如此,只怕新文学的路还将更为艰苦。就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对现代文学发展历程的认识,应该是更为贴近于历史了。
当然,仔细揣度起来,陈平原的笔调中对此不乏遗憾。所谓历史进步,常常与我们内心最诗意的情愫多有矛盾。曹丕能将文章目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虽有夸饰,却也可见诗文创作曾经在中国文人心中受到怎样的尊崇。现代大学炮制出来的一辈辈学子隔绝于创作之外,于文字少了贴身的把玩,尤其不曾在古诗那般方寸天地间字字斟酌,虽然多了层出不穷的理论仿如人手一柄锤炼好的利刃,却再难舞出“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的潇洒自如。董桥说“文字是肉做的”,这般与文字的熟络情谊,只怕不是空泛的文学史教得出的。陈平原也常说,自己治学之余多写随笔,借以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这时的陈先生很有些旧时文人的做派。梁启超已被定评为 “笔锋常带感情”,陈先生的文字在不少地方也同样饱蘸浓墨。
陈平原考辨鲁迅的文体旨趣,很有点正本清源的意思。“假如你一定要把鲁迅众多杂文中对于林黛玉的讥讽,作为鲁迅对于中国小说的‘新见解’来接纳,而不是将其与梁实秋论战的背景,以及对梅兰芳自始至终的讨厌考虑在内,很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他详述了鲁迅对不同文体的不同态度:“学问须冷隽,杂文要激烈;撰史讲体贴,演讲多发挥”。各有指涉的文体常常被后学混为一谈,再貌似高明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看上去仿佛别求新声,实则只能是郢书燕说。尤其陈平原坦言,《鲁迅全集》电子版的流布很容易让学人陷入一种寻章摘句式的研究套路。这一句,只怕是带着锋芒的。有鉴于此,我仍然愿意再援引陈寅恪先生被后学重申了无数次,同样也为陈平原所看重的一句话:“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以上所及,不过是这部《现代中国的文学、教育与都市想象》中千万精彩处之一二罢了。由此窥到的陈平原,在我眼中当然仍可称为一个优秀的学者,但更近乎一个气韵卓绝的文人。惟其文人,才更能将文人的点滴心事看得丝丝入扣,才更能沉潜反复于前人体大虑精的著述,讲求的是体认与同情。值此之故,文人风致多在一些常人疏于体察的小处摇曳生姿,陈平原的文章也因此在一些小处有藏掖不住的真性情,这才最叫我莫逆于心。所谓“于无声处听惊雷”,庶几近之。该书后两组文章再论中国之教育与中国之都市,影影绰绰里都有些书生的意气与张岱的剪影。书的内容摊得宽,气韵精神却是聚合的。或许这便是陈平原的文章既享誉学林,又广布于普通读者的缘由吧。也愿这部新书能惠及更多好学之人,教后学如我辈懂得沉潜体认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