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提问中国经济缘何成热点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1/5/27 作者:钱秀中


■商报记者 钱秀中

说起宏观经济,总给人一种很遥远的感觉,好像那只是学者才会去考虑的问题。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有多少人会“杞人忧天”地思考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他们只会去看那些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有关股票、基金的实用型财经读物。不过,现在这种想法恐怕落伍了。最近两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加剧,人们开始慢慢意识到,光看这些实用型图书已经无法应付国内波谲云诡的经济形势。市场上有关解读中国宏观经济的大众类读物也越来越多了。

读者关注宏观经济图书其实还是因为与切身利益相关,只不过由具体实用的层面扩展到精神或知识眼界层面。

任何细分市场的热潮都有其特定的发展背景。2006年起,中国经济就开始让人看不懂,股市大起大落、房价高涨、物价飞涨、用工荒、加薪潮等,这些变化和事件,客观上为解读当下经济的书籍提供了畅销的社会氛围,使得大众的视线被吸引过来。一些出版业人士认为,国家经济发展趋势与每个人是息息相关的,随着阅读层次的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从被动的角度来讲,经济形势变化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快,作用在每个人身上的影响,也就越来越明显。从主动角度来讲,经济大趋势蕴含着大量信息,从国家实力到个人所从事行业的发展潜力,从我国乃至世界过去经济发展的利弊得失到个人未来的财富机遇都有关系。古语有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宏观经济,其实是关心自己的生存与命运。

另外一方面,读者阅读力在提高。知识的增长以及知识结构的变化使得他们接受这样的图书不再是一件难事。同时,出版业对读者需求的反应速度加快。北京博集天卷图书发行有限公司第五编辑中心于向勇说:“以前的很多经济学著作都属于专业图书,没有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基础很难看懂,现在的经济学图书更趋向于大众化。专家、学者把经济学的高度降了下来,使更多非专业读者阅读经济学书籍成为可能。”

在采访过程中,大部分人都表示,自从韩秀云的《看不懂的中国经济》以及郎咸平《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热销之后,市场上关于解读中国当前经济的图书开始层出不穷。现在此类图书的出版热潮实际上是之前的一种深化和延续。中信出版社《被绑架的中国经济》策划编辑郑薇说:“中国经济永远是财经图书的热点,尤其在现在经济形势越来越不明朗的情况下,读者都关心中国经济的走向。”之前该社韩秀云《看不懂的中国经济》已经销售十几万册,而《被绑架的中国经济》出版不到一年销量也近10万册。该社的《推开宏观之窗》、《中国的逻辑》等书也都取得了不俗的销量。而博集天卷则与财新传媒合作,从2010年开始规模推出“财新图书”品牌,包括《变革世界的中国策》、胡舒立的《舒立对话2:未来时间,中国会更好吗?》、经济学家谢国忠的《再危机:泡沫破灭时,我会通知你》等。博集天卷于向勇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我们就已经推出了包括财新图书在内的8本与宏观经济有关的新书。今年下半年和2012年,博集天卷还将加大对经管类图书的开发力度,尤其是与中国宏观经济有关的图书。”

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国经济大趋势》、《中国房地产大趋势》的策划编辑余静宜告诉记者,她是在2008年开始捕捉到这一需求的。为此她做了市场调查,询问了周边朋友,并关注一些网站论坛,最终决定做这样一本将宏观经济通俗化的图书。其锁定的读者群不是财经爱好者,而是一般老百姓。该书出版后,余静宜收到不少读者反馈,表示以往看不懂的宏观经济现在能读懂了。该书出版一年来已销售2万册。“大趋势”也成为逐渐被读者认可的品牌。今年4月,《中国经济大趋势2》也推出市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谁都逃不掉中国经济大泡沫》也做了通俗化的尝试。该书策划方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策划七部策划经理郑海波表示:“有关国家经济宏观政策的书,我们以前也出版过,但策划思路都偏重于时政。而这次我们选择的作者是杨连宁,他是一名草根学者,同时也是一名投资人,亲历过海南房地产泡沫。该书从实证的角度而非单纯经济理论的角度来写,事实证明是比较成功的。”

任何一个经济发达的社会,对大众商业阅读(包括宏观经济类书)的需求都很大。中国读者对经济、管理类书近年需求不断增加。但在这方面中国相比日本、美国等仍有很大的差距。这类图书在中国的销售潜力较大,市场还会增加。

关注、顺应甚至提前一步预见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对老百姓尤其是精英阶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出版者所认知。那么在策划此类图书时,又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中国经济社余静宜认为,策划这类解读中国经济的通俗型读物与策划那些面向学者的高端图书是完全不一样。面向学者的图书必须做精做扎实,要有深度有见解。而通俗型读物,则更需要广和博。这类图书对作者的要求也比较高。作者必须自己完全解读透了,还要以轻松的手法表达。这对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要求是很高的。时代华语郑海波则认为,策划者自己首先对这一领域要有所了解,才能避免跟风。其次由于大环境变化很快,所以要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资讯。最后,网络上有太多宏观经济形势的信息与观点,十分庞杂。策划者要将其中优良资讯整合梳理后带给读者。

虽然这是一个尚在起步的细分市场,但是跟风现象并未幸免。余静宜告诉记者,自从她策划的《中国经济大趋势》上市后,市场上就出现了不少以“大预测”、“小趋势”命名的图书,同质化现象严重。一些出版业人士表示,此类图书确实存在千篇一律、创新不足。今后需要更多经济学家,尤其是“大牌”经济学家站出来,为中国本土宏观经济图书发展做贡献,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向大众普及,研究以致用。另外一方面,有关宏观经济难免会有重复的话题。中信社郑薇说:“作者观点不同,争鸣一下比较好。”对此时代华语郑海波表示赞同:“作为一种对经济发展的研究预测,不能只是一种声音、一个趋势,不能都从一个点来写,也不能都是一种写法,要多样化、多观点。这样这个细分市场才会逐渐稳定并成熟。”

在采访过程中,不少出版者认为,宏观经济类图书的读者潜在市场巨大,但发展受两点因素制约:一是这个市场总体图书的策划水平。现在有些读者读这类图书,是因为目前经济形势变化太大,已经影响到自己的生活。那么如果经济形势发展平稳,是不是这类图书的销量就会下降?只有这类图书都能够以高水平水准继续发展,让读者觉得物有所值。那么无论经济形势如何变化,读者群才都会越来越多。要有一批高质量、适合相应读者群阅读的品种,才能把整个盘子做大做好。二是中等收入人群的增长速度,也就是潜在读者基数的增长,这也取决于国家整体的经济形势和分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