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走出去”如何借力外国版权代理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1/5/27 作者:文冀


■商报记者 文冀

想当初,随着《于丹〈论语〉心得》的英文版版权以10万英镑的预付版税花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并热销海外,托比·伊迪这个名字迅速流行于国内出版界。而大小媒体对于他在《于丹〈论语〉心得》版权输出中职业化运作能力的精细报道,不由让人对外国版权代理心生梦想:他们是不是可以成为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有力推手?

然而,这个念头从目前情形来看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止步于“梦想”。多位版权人士在言谈中传达出一个基本一致的信息:海外版代的作用不容忽视甚至不可或缺,但是总体而言他们实际上促成的“走出去”项目有限,这一点在欧美版权代理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北京贝贝特出版顾问有限公司版权经理揭志勇表示,目前,欧美及日本版权代理还未将华文世界作为版权引进的重要来源。相比之下,韩国版权代理近年来十分活跃,在将华文作品引入韩国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前不为中国业者关注的越南图书市场,近年来也显露出较强的购买潜力,个别代理机构或个人开始活跃于中越版权贸易领域。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部副主管卢芳也告诉记者,在广东省出版集团的“走出去”工作中,海外版代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合作对象也都在亚洲。例如,该集团与越南国际版贸有限公司签订版权代理协议,双方从2008年开始合作,每年平均促成30多种图书输出到越南。

那么,是什么阻碍了国外版权代理特别是欧美版权代理能量的发挥?新世界出版社版权部主任姜汉忠表示,中国图书特别是文学类图书版权代理难度很大。熟谙中文的人很少,翻译难度大;中国历史文化背景悠久,作品的理解难度大;另外,版权归属也是问题,国外版权代理不想在中方作者和出版社之间纠缠不清。姜汉忠也强调,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对于西方图书市场而言,中国的图书产品处于买方地位,海外版权代理更热衷于输出本国的产品,而在引进中国图书的过程中就表现得很被动,主要依赖国内业者主动推介,而不会主动克服困难促成中国图书“走出去”。北京汉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活跃于中日出版物版权贸易领域的代理公司,该公司的总经理吴常春告诉记者,从文学领域来说,国内输出到日本的文学作品一般只能维持3000~5000册的销量,即使国内高销量的作品也基本难以实现突破,这就容易引发日方出版社的犹豫心理,日方版权代理引进中国图书的积极性也就不高了,他们更乐于代理欧美图书。

看起来,海外版权代理人对中国图书“走出去”的促进作用似乎没有发挥出来。接力出版社国际合作部副主任谢逢蓓就告诉记者,该社目前只有《猫眼小子包达达》是通过海外版权代理实现版权输出的。其他业者也表示,多数情况下,出版社都会直接与海外出版社对接。但是,为什么又说海外版权代理的作用不容忽视呢?业者也从目前表现活跃的国外版权代理身上推导出了一些答案:他们可以提供有效的信息对接、潜力巨大的人脉资源乃至有力的市场扩展能力。

揭志勇介绍说,以韩国版权代理为例,一些资深韩国版代对中国市场十分了解,他们对图书的分析相当深入,具有独到的判断力。例如梁文道的《常识》、《我执》,以及探讨大城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而在大陆引起广泛关注的《蚁族》都是在版权代理的积极推动下,将版权输出给了韩国市场。韩国版代往往具有较好的汉语水平,而且态度十分主动、热情,能够与中国出版社进行较深入、有效的沟通。个别资深版代具有深厚的从业背景,在韩国出版圈人脉广泛,专业素质很高,具备独立选书的能力,这使得他们能够较早发现高品质的华文作品,并介绍给适配程度较高的韩国出版社。

另一个例子,当时中华书局对于《于丹〈论语〉心得》的英文译者提出了几近“苛刻”的要求:第一,译者必须以英语为母语。第二,译者必须有中国文化背景,比如说是学中国文学出身的,最好是汉学家。第三,必须有在中国生活3年以上的经历。但是,很快,托比·伊迪的版权代理公司就找到了一位完全符合要求的译者。后来,托比·伊迪推荐麦克米伦出版公司以及在后来法兰克福书展上帮助中华书局和一家又一家欧美出版社谈判都体现了其对人脉资源的专业运作能力。

卢芳告诉记者,越南国际版贸有限公司跟当地的教育类图书出版社合作较多,因此广东省出版集团向越南输出的图书也以教育类为主。越南版代公司则能够根据产品特性和当地需求扩展市场空间。例如,“开心英语”是一套小学英语教材,该公司主动提出为图书配上点读笔,这一延伸产品在当地小朋友中很受欢迎。

既然海外版权代理在中国图书“走出去”中可以起到不小的作用,中国业者就需要想办法在有限条件下把这种能量扩大化。吴常春表示,中方出版社要把“走出去”真正重视起来,最简单的一个做法首先就是卖力地推荐自己的产品,目前国内出版业在推荐自有产品上做得还不到位。也有版权人士指出,推荐也有技巧,比如向版权代理人介绍作者具有较高知名度、内容趋于通俗、翻译难度相对较小的作品。姜汉忠表示,相关管理机构是不是可以每年挑选出一批重点推荐的图书产品,安排一部分经费请国外知名译者进行翻译,解决语言这个巨大的障碍。当然,正如揭志勇所说,我们更希望,随着中国整体实力的上升和出版业的日益成熟、职业化,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版权代理会给予这个市场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