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从经典名著常挖常新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1/7/22 作者:


■商报实习记者 刘 闪

  罗贯中也许会明白“《三国演义》的人生智慧”,吴承恩可能也明白“人生就是取经路”,但曹雪芹未必知道如何“商解红楼梦”,施耐庵也一定不知道怎样“在梁山公司野蛮成长”。自2003年管理学专家成君忆创作出《水煮三国》后,经典名著财经励志书就以其趣味性、生活性、实用性、可读性强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在市场作用的推动下,该类图书层出不穷。但这类图书并非长盛不衰,经历了几年的平淡后又周期性地“复活”。因为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出版社再出版此类图书自然会谨慎从事。而新一代读者成长起来后,读者的需求又凸显出来,尤其是如今“国学热”方兴未艾,也会让此类图书增多。在新知识的积累下,为经典名著注入新的内容,变换新的角度,沉寂的经典名著成功励志书再次兴盛。

市场:潜力无穷

出版社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业赢得生存,从古代名著中挖掘出符合当下潮流的内容,无疑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正如华夏出版社《人生就是取经路》的责任编辑刘淑兰所说:“出版界激烈竞争,新书投放市场有一定的风险。如果出版的新书能够搭上经典名著作品这条船,则无须太多的市场营销和宣传投入。”

再加上如今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让许多年青人越来越无所适从。而以经典名著为背景的励志图书则满足了他们多方面的需求。浙江大学出版社《商解红楼梦》策划编辑胡志远认为,“这类书将名著故事与现代社会有机融合,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妙趣横生,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于历史爱好者和职场人而言都是很好的读本。”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在海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力,有关它的相关研究也历久不衰。从现代商业层面重新审视《红楼梦》,解读其中的经营管理智慧和用人之道,不仅可以为读者提供理解《红楼梦》的新视角,亦可使其借以观照现代商业现象,从历史案例中寻找现代经营困局的出路。”

中信出版社《在梁山公司野蛮成长》的责任编辑告诉记者:“经典名著中还有很多尚待挖掘的极具价值的传统文化,再加上读者的热衷和喜爱,这类书还会继续出下去。”厦门大学出版社《〈三国演义〉的人生智慧》责任编辑董兴艳在接受采访时则表示:“从文化普及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这类型书最大的优点是可读性强,能够寓教于乐。名著中读者耳熟能详的人物和故事,被现代人重新演绎后,变得简单易懂,贴近现实生活,成为了许多中青年读者走向成功的人生励志书。”

据记者采访的几位编辑介绍,此类图书销量成绩大都比较平稳,这也预示着从经典名著挖掘内容的成功励志书有重新崛起的潜力。他们坦言解读名著并不容易,需要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字功底的同时,也要求其对历史和现代社会现象具有独特的视角和通透的理解。正如胡志远所说:“随着经典名著研究和人们对于人生、事业成功的渴望,此类书的创作将始终存在深化和创新的空间。对于经典名著的推广和普及、古典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以及人生的指导和规划,这项工作是有意义的。但市场兴奋点、突破点仍然需要进一步寻找和探索。”

变化:需求细分

那么如今出现的这股从经典名著中挖掘励志、财经题材的风潮,和若干年前的那股“水煮经典”风潮有什么区别呢?董兴艳认为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以前的书侧重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和现代流行话语吸引读者的眼球,从而使故事读起来更有趣,更有时代气息,重点是讲故事,故事中蕴含道理。”例如,2006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闲看四大名著: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彩的人生智慧》和海潮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的人生智慧》都属此类。而近年来这类图书多数则仅借经典名著中人物和故事的“壳”,重点讲人生,讲成功,讲管理,讲人际交往等一些“速成法”。如今年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的《跟红楼梦中人学为人处世》、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神经:西游成功学》和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品三国学管理》等。

市场越来越细分,读者的需求也越来越细分。华夏社刘淑兰认为,在目前市场良莠不齐和竞争激烈的状况下,该类图书会继续分化,有的会成为新的经典,为老经典锦上添花,珠联璧合;有的免不了昙花一现,在众多的跟风图书中湮没无闻。经典名著成功励志图书的市场占有率,与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及阅读习惯的变化是同步的。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书籍内容要比以往丰富才行。这类图书从以往对人生的感悟、知识的丰富、修养的提升到现在对成功的追求、职场的适应、人际交往的得心应手,读者的需求在变化之中逐渐细分。

问题:流于形式

经典名著成功励志书在数量上突飞猛进增长的同时,质量上并没有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部分图书甚至连编校印制都无法保证。而作者在解读经典名著的过程中,很容易会忽略其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加上了过多的个人色彩和商业色彩的内容,不够尊重历史和史实。“时间、视野上的限制,使得大多书籍流于表面、流于形式,深度不够。”刘淑兰说。

随着经典名著成功励志书的畅销,市场上这种书越来越多,难免会供过于求。更多问题还不止于此,市场上此类图书中有一部分曲解了经典名著,对古文献释读出现明显错误,这不利于保护和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此外,部分作者本身水平不高,在管理、励志、职场、人际交往等方面并无心得,往往是人云亦云,新瓶装旧酒,没有新意。中信出版社的工作人员表示:“同类图书出现很多后,跟风现象很严重。有的书只是从销售角度考虑,没有顾及书的质量。要考虑到出书的角度和深度,才能更好地传达作者认同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