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泛科普时代的跨界出版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1/7/29 作者:钱元元


■钱元元(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盘点2010年经济舞台上出现的林林总总的商业模式,我们发现,富有成长性的模式最终呈现出某种“不约而同”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在形式上表现为纯粹单一的模式越来越少,多数模式呈现出某种复合性和跨界性。比如说,我们难以界定,苹果公司是制造硬件的还是研发软件的,是开发操作系统的还是提供电子商务平台的?维络城是销售渠道还是定向广告,是电子商务还是传统商务?界定和分类的难度恰恰是其创新性之所在,其活力和成长性正好源于这种交融与互通。

众多商业模式中“所见略同”的,也许正是企业家在各自的业务领域体察和感悟到的“时代精神”。它不是规划出来的,但它能够形成某种导向,它可以让我们的创新免于一时的迷惘。

中国少儿科普出版是否可以从中得到启发,跳出窠臼,寻求突破,开启一个跨界出版的新篇章?

让我们先来简要回顾一下中国少儿科普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普读物和科普出版呈现出繁荣景象。《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等超级科普读物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但超级畅销书的成功也引发了同质化翻版的热潮,一时间,雷同书刊如雨后春笋,模式思维阻碍了我们的创新。一提到普及科学知识,我们就会想到问答式的如《十万个为什么》、辞条式的如《少年自然百科词典》、童话故事式的如《小蝌蚪找妈妈》;而一提到办少儿科普杂志,我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我们爱科学》、《少年科学画报》、《小哥白尼》等名刊。凡此种种已在我们的头脑中扎下了根,成了科普读物的效仿模式,成了既定格式。

自2000年以来,儿童科普读物一度陷入低迷,直至2008年底呈现出复苏之势。但令人喜忧参半的是,纵观各大书城畅销榜单,引进版少儿科普无论从数量还是畅销度上,都超过本土原创。

诚如专家所指出的,诸如科学教育面临的时代背景、科普创作面临的人力短板背景、义教课程的基础设置背景等等,均制约了目前本土科普读物的原创质量及效应。

但从另一维度来看,对科普书籍需求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对科普知识的需求趋于降低。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中国公众与欧美国家公众在科学素养水平方面还存在差距,但是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感兴趣程度基本相同。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也日益广泛。2010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87.5%)、报纸(59.1%)、与人交谈(43.0%)、互联网(26.6%)、广播(24.6%)、一般杂志(12.2%)、图书(11.9%)和科学期刊(10.5%)。其中,与2005年的6.4%相比,公民利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提高了20.2%。

可以想见,众多媒体形式正在各显神通争夺着科普读者的眼球,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成为我们最大的潜在对手。面对其强大攻势,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是势不两立无法共存?还是兼容并蓄协同发展?

我们的思考是,面对挑战,必须把握两点。第一:紧扣读者需求;第二,成功源于创新。

对于少儿科普出版,我们开出的药方是:这是一个泛科普的时代,跨界方能复苏。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相比其他媒体形式,图书在形式和速度上优势都已大大弱化。传统出版必须改造自身,实施跨界。

首先,经营思路要跨界。从其他行业中选取成功的商业模式加以消化吸收,特别是从我们的“对手”——互联网中学习借鉴。维基百科、百度百科、互动百科等网络百科全书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网络共享精神的巨大能量,Google让我们在顷刻之间搜遍全球,而Web2.0的典型代表Facebook更是将信息社会进化到了2.0时代。我们的科普图书能否顺应这样的潮流变身成功呢?电子书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里所说的电子书,并非是将纸质图书简单地原版重现,而是用网络时代的思维模式重新打造而成的真正意义上的电子书。它不仅有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而且可以与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即时更新,自我生长。

美国有一个很受孩子欢迎的电子出版物,叫做《模拟生命》,它可以模拟生物进化的过程,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并体验生态进化过程,重复孟德尔定律的发现,这一阅读过程便是科学精神的植入与传递。而某些引进版科学教材则如侦探小说般引人入胜。

透过这些成功的科普读物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其背后更为深刻的内涵,即站在数字时代的门前,出版人应担负起怎样的使命和职责,应该有怎样的作为。中国2.2亿未成年人的阅读风气、阅读视野,决定着他们人格和心智的健全发展,决定着国家的未来。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需要我们投注神圣的景仰和热情,归根结底,新技术、新媒介是为内容和读者服务的,亦可为出版者所利用,我们有能力实现科普出版“中国原创”的理念和实践跨越。

其次,表现形式要跨界。求新求异是少年儿童阅读的心理特征。少儿科普读物必须适应少年读者的这种阅读心理。目前,苏少社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2010年《草房子》当年销售首次突破30万册,累计印次已超百刷。新品《赛尔号》上市三个月单本销售就突破了10万册。今年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中,苏少社有两种入选。苏少社将把科普读物的开发融入到文学、低幼、动漫、教育等板块类别中,探索新型知识类图书选题优化与操作模式。

譬如,我们已列入国家“十二五”出版规划的《阳光姐姐校园知识冒险小说》就是科普跨界文学的产物。该小说包含了冒险、知识、幽默、校园、心理成长等元素,讲述一群孩子在学校生活中的种种不可思议的冒险。同样列入国家“十二五”出版规划的《大自然的智慧》更是用文学笔法介绍科普知识的典范之作。该书遴选自然界动植物妙趣横生的生存竞争现象,用智慧故事讲述不同生灵的生存计谋,展现大自然奇妙的生存法则。

此外,还有已经出版的“我知道幼儿科学童话”系列和“最美的科普”系列,均是以绘本的方式展示科普知识。前者为本土原创,用童话、绘本的方式向小朋友介绍时间、数字、方位、形状等概念;后者是引进与本土加工结合版,是一套知识性、文学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科学绘本,也是一套非常出色的自然科学教材。该项书系在哈尔滨书博会期间首印8000套,上市仅一个月就加印了5000套。

列入江苏省“十二五”出版规划的《走进精彩的非遗世界》和“中国原创儿童科普”系列也是科普跨界的有益尝试。前者站在历史与文化的高度,用翔实的资料和通俗的笔触介绍部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随书赠送非遗制作原料,让读者在阅读之后还可以动手体验非遗的制作过程和乐趣。后者则包含了“喜羊羊和灰太狼”绘本童书、“和麦兜一起去发现——奇美中国”、“循着历史的足迹——漫画历史”、“教室十日谈——漫画校园”四个系列,将科学知识和漫画、动画融为一体。

在多媒体读物方面,苏少社也进行了初步尝试。前面提到的“我知道幼儿科学童话”系列,在制作纸质图书的同时,已经开始了多媒体读物的研发和设计。产品完成后将投放在苹果公司的应用程序商店上,采用全新的销售模式,实现便利读者的多媒体效果。

最后,营销模式要跨界。一些比较“潮”的、颇富创意的民间组织活动可以让我们得到启发。

“让科学流行起来”,是“科学松鼠会”的创始人姬十三的梦想。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科学松鼠会”已经成为近两年最耀眼的民间科普组织。而“科学松鼠会”的成功在说明科学传播只要够时尚就能流行起来的同时,也启发了我们推广科普并不仅限于出书本身。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十二五规划”中特别提到了出版业态创新、内容创新、营销模式创新和原创基地建设等,为我们各社主业的发展界定了目标,指明了路径,提出了方略。集团还加大了对内容生产进行分类指导和资金支持的力度。承担着未成年人教育引领责任的苏少社将在建设全国一流儿童文学出版基地的同时,借用本土原创力量,融合新科技、新媒介,探索并推出更多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新型科普读物,以职业出版人的热情,积极投身到崇尚科学、传承科学文化精神的推广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