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诚意”与“厚意”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1/7/29 作者:


《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杨耕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版/40.00元

■邹诗鹏(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书的“后记”往往提示着作者的心路与愿景,也是读者最愿意同作者分享的部分。在《东方的崛起》的“后记”里,作者杨耕教授留下了这样一句话:“这部著作凝聚着20年来我的理论研究的成果,体现着我的哲学思考的维度、深度与广度,是我理论研究的心灵写照和诚实纪录。”(该书第382页)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中国,沧桑巨变,当代中国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以其20年的积累与功力,为这一巨幅画卷进行哲学理据的探索,当显其诚意与厚意,难能可贵。

30年里,中国发展全面遭遇现代性,社会发展的深层矛盾得以呈现,但也正是这30年,中国以其前所未有的力度与气魄,鼎故革新,建构现代社会,全面推进社会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开启了中国道路的新征程与新境界。这30年,中国不仅有所作为且大有作为,一个崛起的中国正迄立于世界的东方,一个正在复兴的民族正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成就了一种现代化发展模式。这部著作特别直面近几十年来西方资本主义的危机,阐释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与当然性。

著述所及,无疑关乎当代中国根本性的理论问题。过往的研究实际上已经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科学社会主义中国革命的关系,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但是,从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如何开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如何从中国革命的理论中开出中国建设的理论,则是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面临的重大课题。这是一个特别具有挑战性且难度甚大的理论课题。

杨耕教授的这部著作提出了诸多洞见,发人深省。如评价东方社会须坚持人文与历史两种尺度,社会发展是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统一,不能脱离经济结构来讨论公平。作者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理解为用中国传统去“化”马克思主义,作者明确反对所谓“儒学马克思主义”,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中国现实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清理、改造、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现代价值的因素,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该书第192~193页)应当说,此论在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盛行之当下中国,实属清醒而难得的判断。实际上,不仅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传统,而且近200年尤其是一个世纪以来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艰难而辉煌的现代历程,都需要在中华复兴的历史逻辑中得到郑重而深刻的体现。大道同继,人间沧桑,理论尤其须为国家民族以及人类社会的合理走向提供建设性的论说与阐释。

李鸿章当年曾谓近代中国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实,整个近现代中国乃处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亘古未遇之大变局,其实质是:一个古老的东方帝国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存在境况。然而,面对这一大变局,历史已经和正在给出答案。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从民族国家的现代合法性上扭转了这一变局,那么改革开放的30余年,则是通过全面开启全球时代的中华复兴伟业,通过开创一个有别于已有资本主义模式的先进的现代化国家发展模式,使得中国崛起于世界的东方,并在重建人类文明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正在全面走出困局。实际上,经过100余年几代中国人的努力,当代中国正在展开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发展态势。这样的态势,这样一幅正在开展的历史画卷,依然有赖于深入论证与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