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聚焦“精神客票”:中国背包客在国外行走江湖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1/8/16 作者:潘启雯


■商报记者 潘启雯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而远行,相信是每个人心底的梦想。如果在10多年以前,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出国旅行还只是一个遥远的梦境,更不要说以舒展身心的“自助旅行”的方式走出国门,去亲临异域的风土。而现今,“自助旅行”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观念,甚至在开始影响和改变国内旅游业的“格局”。早在2005年,普通概念的“出国旅游”已经不新鲜,“出国自助旅行”才是引领新时尚的年度词汇。随着国内身背大包走四方的背包客越来越多,他们正在将自己的脚步慢慢延伸到世界的各个尽头……

到最近几年,当国内背包客在国外的旅行与写作慢慢变成一种热潮时,他们在“异国他乡”的所见、所感,汇集成了一本本精美的图书——它们如一张张“精神客票”,伴背包客、旅行者穿越生活的驿站。其实,旅行图书存在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要见证一个具体的旅程,或是引领我们的神思遨游于远方的陌生天地,它赋予旅行以文化的内涵,推动着更深层次的人文思考,伴随着我们在精神上成长,引领我们的心灵回到真正的栖息之地。我们曾以题为《旅居中国的外国作者写作调查——“走出去”还得“先请进来”:通过“洋眼睛”观察记录“中国故事”》(详见2011年3月8日第1729期《中国图书商报·中国阅读周报》头版)关注旅居中国的外国作者写作状况。为了作个对照和呼应,这次我们特别策划了《聚焦“精神客票”:中国背包客在国外行走江湖》专题,以飨读者。

以“旅行”的名义出发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旅行。不妨拿出自己很短暂的时间去实现人生中的一个目标,大家会发现它能带给自己巨大的收获。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变成一个“领头者”,去破别人纪录,那些都是做给别人看的,真正的旅行真正的精彩都是属于自己的,所以一定要找出这样的机会留给自己,去完成一次旅行。于是,国内背包客们以“旅行”的名义出发了……

2009年的夏天,一个美籍中国小伙儿(谷岳)想去德国柏林看女友,一直崇拜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10月版),再加上电影《摩托车日记》和《荒野生存》的启发,谷岳要亲自体验一下“在路上”的自由精神。他和纪录片导演刘畅选择了仅仅依靠陌生人帮助,一路“搭便车”的旅行方式,历经3个月的时间,从北京的后海到柏林的布兰登布格尔门,共搭车88次,经过1万6千多公里、13个国家,穿越中国、中亚和欧洲,直到柏林……这段旅程被写成了《搭车去柏林》(中信出版社2011年7月版)。

一年之后,谷岳和刘畅再度出发,开始了纵穿北美的“搭车旅行”。谷岳只身搭上集装箱巨轮横渡太平洋,与纪录片导演刘畅在阿拉斯加会合,开始了他们的美洲穿越计划。他们用一年多的时间,从北极圈出发,以阿根廷最南端为目的地,用最小的碳足迹,用各种“靠谱”及“不靠谱”的方法,完成世界上最长的陆地穿越——《一路向南》(中信出版社2011年6月版)说的就是这段路程。

2010年情人节,《搭车去柏林》的纪录片在旅游卫视开播,一篇有关两人搭车经历的帖子《史上最浪漫情人节礼物》在网上走红。同年9月中央电视台高清频道《人文地图》栏目也播出了该片,改名为《搭车西行记》。这部纪录片的意义不只在于主人公的旅途经历,而是片中体现的独立、自由和为追寻目标坚持到底的精神,在这个把一套房、一辆好车作为奋斗理想的年轻人比比皆是的时代,显得弥足珍贵。谷岳和刘畅的“搭车之旅”让人们看到了一种放弃世俗束缚的自由精神,“有些事,你现在不做,永远也不会去做”,这句话击中了无数“70后”、“80后”的心,因为他们看到这个世界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可以有很多选择的,决定权在你自己。

《独行侠65天走遍申根25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版)的作者黄喆,是一位拥有丰富旅行经验的资深“老驴”,也是一位以独行独游为乐、深谙生活之趣的“独行侠”。2008年欧洲申根签证扩大到东欧10国之时,他第一时间游遍了当时全部25个申根国。异域漫游的奇遇异闻、喜怒哀乐,透过书中的详细记录而纤毫毕现。至于从粗规划,到确定行程关键点,到细规划,到预订宾馆,到签证,到实战中的衣食住行,作者更是传授了他从摸爬滚打中积攒的全部经验和诀窍,近乎是在手把手地教人们如何一步一步游遍欧洲。

《红海大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6月版)是梁子第3次非洲之行后用辛苦和爱写成的。这次梁子去的是位于红海之滨的一个非洲之角小国厄立特里亚。和前两次非洲之行不同的是,作者这次所蹲点采访的提奥村属厄立特里亚南红海省的穆斯林地区,主要是阿法尔民族的居住地,那里交通和通讯不便,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由于条件的限制、宗教习俗、生活习惯等种种原因,对于一个女性的梁子来说在那里所遇到的不便、困难、尴尬甚至危险便可想而知。

国内背包客以“旅行”的名义出发并写作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菊开那夜的《像嬉皮那样晃荡行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5月版)、小米的森林的《抠门小妞的欧洲穷游记》(万卷出版公司2011年5月版)、袁婷婷的《心在飞·没有套路的行走》(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9年1月版)、赵宽的《我的美利坚印记》(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6月版)等等。以“旅行”的名义出发,行走是为了寻找。在我们最熟悉的生活里,忽然有一天,大家会发现,在“熟悉”里,我们却丢了自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用在这些作者身上最合适不过了。

从“地理行走”转向“精神行走”

那些真正热爱旅行的背包客,多半“总是为了追寻生命中的光,而走在漫长的旅途上”(语出日本学者星野道夫《在漫长的旅途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2月版)吧。就是这个单纯又深刻的愿望的驱使,使他们一次又一次出发,追逐着如印度作家泰戈尔所说的“异乡的潮水”。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些背包客的旅行过程开始从所谓的“地理行走”慢慢转向了“精神行走”。

几年前,成为“自由人”的小鹏在各地有很多的见闻,他想与自己的朋友们分享,于是写起了游记——他的旅行是从“地理行走”转向“精神行走”的典型代表。而天涯论坛上的一篇长帖,将他推上众人追捧的舞台。当出版社的人找他出书时,他非常高兴,于是将自己在欧洲多国游览的点滴过程出版成册——命名《我把欧洲塞进背包》(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9月版),这本书的出版并未达到论坛上千万人瞩目的效果。时隔3年,他再次出版描写印度的《莲花之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10月版),这本书他总结了第一次的经验教训,把焦距缩小到一个国家,详细描写印度的故事和感受。而“这一生,我来过”则成为他在《背包十年:我的职业是旅行》(中信出版社2011年8月版)中最想表达的主题。

《单车上路》(华文出版社2011年7月版)的作者刘文,一辆车,一点钱,就可以轻松上路,这让许多被物质压力套牢的年轻人艳羡不已。事实上,真正行者的旅行不是旅游,而是去体验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去感受这个世界。现在很多人喜欢旅行,可对于旅行大家会有一个误解,就是旅行应该是:赚了足够多的钱,飞机、游艇,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住星级酒店,享受阳光、沙滩、美食、美景、纪念品……所以到最后很多人一辈子也未能成行。为什么?因为大家发现,钱永远都赚不够,要买房,要买车,要生活,永远没有多余的钱去旅行。其实,并不是钱的问题,刘文出发的时候身上也只有300美元和一张500美元额度的信用卡。也许,仅仅是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决心而已。

“我有的只是看世界的热情和离开家的决心。”刘文用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说起自己的单车环游旅行。作者的旅行是如此的“玩命”,这不仅仅是背包旅行,更是一次血脉贲张的冒险,在穷困潦倒、险象环生、身处异国他乡,甚至语言不通的情况下,9个月骑行7000公里,踏遍11个国家,穿越东南亚,困顿非洲大陆。单车在路上,梦想也在路上,人生最快乐的事不过如此。也许,对于作者来说,这一次旅行更像是修行,更像是一次重新发现自我的旅程。虽然很艰苦,却也因为这种苦,使旅行中的快乐加倍地放大。

“古老”、“神秘”、“灿烂”、“辉煌”、“惊奇”……这些华丽的辞藻只能形容出中东的其中一面,更多的则需要人们亲身去体验、去感受。但刘武的《驾行中东17国》(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6月版)不是一本心灵读物,不是《读者》、《青年文摘》,也不是《心灵鸡汤》。读罢此书,大家或许会在阅读中体验到脚踏实地的“中东之旅”。对“刘武们”来说,这次在中东的“游荡式”旅行就是一次爬上岸来,寻找丢失的自我的旅程,更是不顾未来的回忆和探寻。

与都市的忙碌截然相反的是,“刘武们”淡定的脚步让人羡慕。但是如果读过一些章节,大家不难发现,与之对应的是一路狂奔的灵魂。追寻来路的反思和回顾似乎比脚步匆忙许多。是的,这样的旅行一反常态。可是,只有这样的反常才是真正的“精神之旅”。于是可以说,作者的中东之行是双重的发现和收获:在异域的风景里蓦地看到了狂奔的灵魂,而大家似乎已经学会了背上行囊继续上路,心灵意外抵达了那些更为神奇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