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你在高原》(10部39卷)张炜著/作家出版社2010年3月版/450.00元;《天行者》刘醒龙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18.00元;《蛙》莫言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12月版/27.00元;《推拿》毕飞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36.00元;《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3月版/29.80元
■商报特约记者 浩 衍
争议与荣誉并存,是每个重要文学奖项公布后的必然。
在第8届茅盾文学奖评奖进行中,先后伴随着3大争议:其一,在初评阶段,因其首次向网络文学敞开“怀抱”,又在二轮投票中淘汰了全部网络文学招来质疑之声;其二,8月20日,5部获奖作品的结果公布后,得票最多的《你在高原》因长度引发读者“常识性质疑”,这样的作品要读完已经非常困难,不清楚评委是否有精力全部看完?其三,由于入围作品大多是各级作协的官员,最后获奖的5位作家,除了莫言、刘震云外,都是中国作协委员或是地方作协的主席、副主席。其实,早在20强公布时,就有网友戏称“欢迎来到茅盾文学奖主席专场”。
获奖作品:有质疑也有肯定,学者称“有突破”
第8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的作品有: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醒龙的《天行者》、莫言的《蛙》、毕飞宇的《推拿》、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对于这次茅盾文学奖评奖结果,大部分读者表示信服,有网友在中国作协官方网站上留言说:“此次茅盾文学奖是最为公正的一次!张炜莫言获奖,是此奖的一大亮点,终于给这两位当代顶尖级的作家一个公正的评价。”还有网友表示:“前3部都在众望之中。”另有网友留言说:“都是精品,包括提名的。”
然而,也有不少读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对于张炜的《你在高原》的入选,网友中也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派读者认为,张炜终于入选,是对认真写作的人的支持;但另一派读者则认为,张炜历时20多年创作完成的《你在高原》(10部39卷450万字),被称为“已知中外小说史上篇幅最长的一部纯文学著作”——须知,是严肃评审,不是闲时乱翻书,浏览加跳读450万字,以一天20万字进度计,要23天才能通读一遍,有多少评委真的读完了这部作品呢?
《收获》杂志执行主编、作家程永新在获奖结果公布前就发布微博说:“张炜(《你在高原》)要得奖就滑稽了,因为全中国看过这部400多万字书的只一个人:责编。”结果公布后,程永新再度质疑,《你在高原》只有十几个评委通读过,却得到58票(评委共61人),“这是褒奖作家的过往还是在评具体的作品?这是严肃的评奖吗?”
针对类似质疑声音,作家出版社社长、《你在高原》总策划何建明撰文表示,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著名作家张炜的450万字的10卷鸿篇巨著《你在高原》,在揭晓的第8茅盾文学奖中获得“状元”,这是评委们对这部具有“时代大作”标志意义的现实主义长篇史诗性小说的最好肯定。
何建明在文中说:“《你在高原》获奖后,有人说因为它的文字长而无人看过(也有人说只有责任编辑一个看过),事实上我现在作为作家出版社社长可以负责地告诉大家:《你在高原》不仅动用了我们全社最优秀的近10位有高级职称的资深编辑家从头到尾研读和看完了这部作品,而且其中一位副总编杨德华在身患癌症、连续动手术18次的疗养与治病期间,屡次为《你在高原》而同作者张炜商讨修改稿子达数个月之久——张炜本人也为出版社提出意见之后就先后修改了3次。”
在文学评论家白烨看来,获奖的这5部获奖作品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无论从题材还是作家的个人写作而言,都“有突破”:“张炜的《你在高原》写了20年,而且用一个组织架构串下来,写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作品我觉得是非常厚重的。刘醒龙的《天行者》,写的是特殊人群,那就是民办教师的生存现状,写出了他们的牺牲和奉献。毕飞宇的《推拿》,写的是盲人按摩师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盲人形象或者是盲人的性格——我们在以前其他作品里是很难看到的。莫言的《蛙》由一个妇科医生的性格‘变异’写到计划生育政策,有很强的现实性。刘震云的《一句顶万句》,从语言艺术来看,是做得最到位和最到家的作品,整个作品就是用一种行云流水一般的叙事写出来的。”
评论家张颐武则认为,茅盾文学奖并不能反映当下文学的全貌,反映的只是文学写作中的一个分支——“纯文学”的状况。
接纳网络文学是“故作姿态”?
首次接纳网络文学是第8届茅盾文学奖的一大亮点。《遍地狼烟》、《青果》、《从呼吸到呻吟》、《国家脊梁》等7、8部作品,进入了81部备选篇目。但在投票中,只有《遍地狼烟》先是冲入初评名单,最后也没能入围第二轮。这使很多读者质疑“茅盾文学奖接纳网络文学,只是‘故作姿态’”。
第8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主任胡平解释,“对网络文学的态度不能浮躁,要评上就要扎扎实实,还要着眼于示范作用。”
但“力挺派”仍然质疑,网络上的作家千千万万,真就没有超越主流的精品吗?针对这种不满,胡平肯定了茅盾文学奖对网络文学、大众文学评审标准是一致的,“不会以身份谈该上不该上,只看质量”。
不过,胡平也表示,所谓“纯文学”和“通俗文学”在取向上确有差异,针对面向大众、走畅销书路线的文学作品,可考虑单设奖项,例如参照电影界分别设立金鸡奖和百花奖的做法。
提到网络文学作品“全军覆没”引起争议,作家麦家接受媒体采访时显得很激动,“我就是分在网络组的,从我认真阅读的这7部网络小说来看,虽然离获茅盾文学奖还有较大的距离,但是我看到了潜力。我敢说,未来能够打败我们的,一定会是现在的网络写手们。只要假以时日,在文学性方面给予加强,网络写手得茅盾文学奖,未来绝对有可能。”
“茅盾文学奖=主席文学奖”风波
和鲁迅文学奖一样,茅盾文学奖作为中国作协的官方大奖,因为“大锅饭”式的奖项设置和一成不变的评审风格而屡遭网友诟病。今年8月6日,第8届茅盾文学奖经过第一轮投票,产生了81部备选作品,没想到一下子引起轩然大波。
原因是得票前10名作品的作者,省一级的作协主席、副主席就占了8位,如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方方、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毕飞宇、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刘震云等。有人因此质疑其公正性:究竟是“作品过硬”还是“背景够硬”?“茅盾文学奖=主席文学奖”,由此成为争议话题。
就此,第8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表示,作协主席、副主席本身就是因为具备一定实力,才能担任此职务。他们的作品参评文学奖是一个合理的过程,被提名是因为具有创作实力,写出了好作品。
相关学者也指出,如果摈除身份因素,排名前几位的都是目前中国最一线的作家。所以,在看待“主席文学奖”这个问题上,弄清楚因果是必要的。作家阎连科评价说:“这个现象在中国很正常,因为好的作家都去当主席了,但是并不能说他们因为是作协主席、副主席就‘近水楼台先得月’。”
然而,最终的评奖结果自然未能免俗,获奖作家都是中国作协或地方作协的成员,其中莫言是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刘震云是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张炜和刘醒龙分别是山东省与湖北省的作协主席,毕飞宇则是江苏省作协副主席。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几位获奖作家的年龄,除了毕飞宇出生于1964年,算是相对年轻之外,其余几位作家都是50后。有意思的是,他们在崭露头角时,大多只有30来岁,成名之后仍然数十年如一日坚守文坛,这份执着的精神还是很令读者们钦佩的。
“投票实名制”VS“匿名制票选”
今年3月1日,《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做出“自我修订”,最重大变化就是首次实行“投票实名制”,并突出“投票、计票在公证机构的监督下进行”、“各轮获选作品篇目向社会公布”的内容,旨在增强评委责任感,增加公正性和透明度。
但实名制是否真的抑制了“跑奖”、“贿奖”?“茅奖”作为文学界的巨大荣誉,据传某些省市甚至会倾大量资源派团队“公关”,以推动本省市作家作品排名。相比而言,单打独斗的作家,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一位缺乏“背后支持”的作家以此断定:“自己不可能走到最后。”
作家、第8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之一雷达表示:“实名制是把‘双刃剑’,对评委是个监督,实名制也可能导致不公正,但毕竟是对评奖的监督和制衡。得奖的几部作品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前10名,甚至前20名里都有非常不错的作品。”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始终质疑“实名制”,称如果评委缺乏判断力或者缺乏责任感和荣誉感,那么“实名制”不仅不能带来评奖水平的提升,反而为无效评选甚至不端评选提供了“合法性”,“它必将伤害评委个人的自尊心和表决自由”。
人际关系在中国最具典型意义,人情世故往往是比学识、能力更重要的“制胜因素”。“投票实名制”让评委们赤裸裸地暴露在候选者的视线中,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无形压力。对此,有学者指出,放眼世界著名文学奖评选,诺贝尔文学奖、布克文学奖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学奖,迄今仍使用“匿名制票选”。但茅盾文学奖使用“让评委对自己负责”的招数,可能让评委不得不屈从于人际关系的枷锁,从而失去其本来的出发点。
无论如何,第8届茅盾文学奖已经揭晓,可以预料接下来的将会是出版社的加印,书店的宣传,一股“茅盾文学奖”热即将开始。或许可以这样说,虽然今年获奖的没有非常突出的作品,但每一本都还是值得去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