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新业态下编辑队伍怎么带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1/9/2 作者:李学谦


眼下,少儿图书板块的竞争愈加激烈,似乎什么人都能做少儿书的编辑。以前做生活书的、经管书的、甚至做建筑、IT书的编辑也摇身一变成了少儿书编辑。然而,一名真正优秀的少儿书编辑真的那么好做吗?本期专刊特别邀请专业少儿社掌门人来谈谈新时代编辑培育心经!

好的编辑是天上掉下来的

■李学谦(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

不管业态和竞争环境怎么变,出版的本质是内容创新,而编辑则是内容创新的核心,出版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编辑队伍。

但从内心来说,我觉得好的编辑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并不是培养出来的。这么说是因为,编辑是出版社和作者之间的桥梁,同时要对读者需求了然于胸。为什么要做这个行当,编辑心里首先十分地清楚。我希望在某种程度上给予编辑一些自由的空间,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尝试,让他们的灵感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我不主张让编辑来回地变动岗位。客观来说,一个编辑的初步成长需要5年时间。这段时间里,如果他能够专心地在某个领域进行深挖和资源的积累,对个人的成长是有好处的。这个时候来回地轮岗,不利于编辑的成长。

虽然说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少儿编辑需要天赋和灵性,但后天的技能技巧、文字基本功还是需要训练。中少社会定期组织编校质量的检查,语文知识竞赛。现在整个社集中办公,我们还会每月开展一次青年编辑沙龙,如果他们需要我参加,我随叫随到。沙龙的时候,我们可以自由的交流,对于少儿图书的看法,对市场的认知,他们也会向我提问。整个氛围是相当自由的。

出版社在转型,编辑自身的能力也要提升,要做好从印刷媒体到数字媒体的复合型人才的转化。目前,中少社会根据不同编辑中心所面临的不同市场状况,安排他们去数字出版中心进行培训,学习不同载体的出版物的制作过程。

对于新入职的编辑,除了基础的编辑业务培训,有两件事情是必须做的。一是,对中少社社史的了解。中少社60年的历史,编辑需要了解她的文化传承理念。二是,对编辑职业操守和理想的构建。编辑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理想的追求。此外,中少社的阅读体验大世界开业后,会安排新人做半年的阅读助理,了解市场,了解孩子。在新人甄选方面,我们更倾向于选择来自重点大学的学生,不是因为他们的学习好,而是有历史的重点大学会是校园文化传承和散播的地方,学生会自然受到浸染。而从目前的编辑结构看,我们也更欢迎理科背景的人才进入到中少社的大家庭,尤其是少儿科普读物的编辑,需要相关的知识背景。

编辑的薪酬机制,我们目前正在做一些微调。编辑的业绩和成果跟个人的收入挂钩这个大的原则不会改变,但是,中少社也有很多有价值但耗时耗力的项目,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运作,这个时候需要能够做冷板凳的人。我们的绩效考核也需要有一定的倾向性,至少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没有看到成效的制作期内,给予编辑相应的保障。薪酬机制的设计也会鼓励编辑创新。比如,中少社旗下有很多老刊,我们鼓励编辑将某些刊物进行改版创新。在刊物的培育期内,我们会让创业者享受到编辑的平均奖金。

作为一个少儿社的社长,我对自己说:千万得在乎编辑,因为内容为王的出版业,编辑是决定出版社特色的力量。编辑也得在乎自己,这个职业的分量很重,不要轻看自己。

“出人”比“出书”更重要

■白冰(接力出版社总编辑)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事业单位到企业单位,整个出版业体制、机制的转型,使得图书编辑的角色定位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果说过去的编辑主要是指具有文化理想、社会使命的导向、内容、艺术、文字的把关人、文字的编校者,那么,现在的编辑,除了上述角色外,还是市场调研员、选题策划人、阅读推广人、读者、市场的培育者。编辑的市场调研能力、策划组稿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沟通组织能力都较高,才能适应新的业态变化,编辑从整个出版产业链流水线的中的一个链条中的角色变成了需要具有全流程综合掌控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多的观点倾向于编辑是图书项目经理的角色定位。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随着编辑角色的转变以及能力拓展的多元化,编辑在策划能力、营销、推广能力提升的同时,编校能力、艺术审美能力、导向把关意识等方面有所弱化,有些情况下过于看重经济效益而弱化了对社会效益的追求和坚守。现在少儿图书编辑在面对市场的时候,需要继续继承和坚持的应该是文化理想、社会使命、职业操守,始终坚持对读者负责、对作者负责、对作品负责的态度,能够沉下心来做好书,出精品,要做畅销书,更要做精品书,留得住的书;要做给读者带来阅读快乐的书,同时也要做给读者带来永久阅读记忆、影响儿童一生的书。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心灵成长史。

做少儿书 ,尤其需要责任感。你出什么样的书,就会培育出什么样的读者,确实责任重大。

现在几乎所有传统行业都面临着数字化时代的转型,出版业也未能幸免。少儿图书编辑在数字化时代首先要熟悉多媒体,熟悉多媒体的新技术、服务模式、运营模式等,唯有如此,才能很好的在数字化时代运用新媒体发现选题、组织选题、推广图书。在数字化时代,少儿图书编书就要更加提升自己对读者和市场的熟悉程度,在确保童书有意义的同时,研究强化少儿图书的游戏性,让童书“有意义”的同时,还要“有意思”,在多媒体竞争时代吸引并拓展少儿读者群体。另一方面,在数字化时代,一种内容、多种形式、复合出版已经成为大势,在这种情况下,编辑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需要大幅提升,能成为图书内容研发者,才能确保作为内容提供商的优势和地位,使传统出版和新媒体出版融合,并在融合中发挥自己的优势,重新寻找到图书编辑的定位。

综合而言,数字化时代少儿图书编辑尤其要注意提升以下能力:市场调研能力、信息管理能力、选题策划能力、与多媒体沟通的能力、媒体的掌控能力、市场运作能力。

接力社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培养编辑人才,通过社内社外的专家培训、国内外深造和进修,以及鼓励编辑参加各种与业务有关的研讨和座谈会议,来促使编辑掌握信息,提高相关业务水平,并通过包括选题三级两次论证制、项目主管制、选题竞标制、生产流程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机制这“五个机制”,让编辑在“全员营销、全程营销”的企业文化中,在工作实践当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并成长为资深编辑。出版社不仅要“出书”,更要“出人”,从一定程度上讲,“出人”比“出书”更重要,因为“企”无人则“止”。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人。

新入职的编辑一定要做的事就是确定自己的编辑方向,找到自己最喜欢编的图书种类,发挥他们的独特优势,以期让他们形成独特的编辑风格,为成为编辑“大家”打下良好基础。

接力出版社编辑队伍中,以女性占主体,为72.22%。在年龄构成上年轻化趋势明显,20至29岁的编辑占到50%,30至39岁的编辑占38.89%,40岁以上占11.11%,学历结构上硕士所占比例较高,为72.22%,本科占22.22%,博士占 5.56%。专业背景以文学、教育、新闻传播为主,分别占到27.78%、22.22%和22.22%,出版专业、经济金融专业的均占编辑总人数的1.11%,自动化专业占5.56%。

目前接力社年奖金最高72万,最低负2万。接力社的员工奖励除了物质福利外,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精神福利。这里的精神福利就包括了对人才的大胆重用、提拔,给德才兼备的人才压担子,把重点项目交给其运作帮助其更快地成长。此外,还会在职称评定、培训学习等方面给予其优先照顾,在日常的工作中,既有严格的批评也有心灵抚慰,帮助其始终保持冷静的心态和高昂的工作热情。

编辑要有国际视野

■张秋林(中文天地出版传媒副总经理、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

十年前的少儿图书编辑主要做组稿、案头等工作,那时少儿图书的品种还没那么丰富,产品线没有那么多,市场图书板块分得不是那么细,编辑工作相对来说还比较单纯。现在的少儿图书编辑在角色定位上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了项目的管理者、产品的经营者和作家的监护者。当然,现在的编辑重样需要坚持对书稿内容的高度重视,需要对读者高度负责的态度,要坚持诚信出版,以塑造未来民族性格为己任,以童书灌溉童心。

在数字化时代,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儿图书编辑,必须学会各种数字化编辑的手段,熟练运用网络,不仅要能把握书稿的内容,还要注重书稿的呈现方式,懂得图书的装帧设计及印刷工艺,最好要能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国际视野,能及时了解世界童书的最新出版潮流,成为一种复合型人才。比如二十一世纪社即将出版的图画书《阿春奶奶的手》、《鹿啊,我的兄弟!》都用到了无网印刷的工艺,这种印刷技术对印刷厂的设备要求很高,印制成本也很高,然而采用这种技术印刷的图画书,编辑要熟悉制作的全过程。

二十一世纪社一直强调要建立长线编辑与长线作家的长效合作机制,如社里的编辑方敏长期从事晓玲叮当作品的编辑工作,他与晓玲叮当成为了亲密的朋友,在晓玲叮当的创作方面提供了诸多好的建议和帮助,形成了编辑与作家共生共荣格局。这样也能让一个作家的所有作品只在一家出版社出版,使得作家与出版社实现双赢。

我们深知,培训是员工最大的福利,人才是企业前进的发动机。对于新入职的编辑,除了参加总署的相关培训,我们会要求新编辑不仅首先要了解自己出版社的图书,还要认真学习观摩其它出版社的好书。出版社设立了世纪童书馆,收集了许多二十一世纪社和其它出版社的优秀图书,方便编辑学习观摩,提高业务水平,成了编辑的创意宝库。我们还特别注重“传帮带”,建立新编辑导师制,让老编辑一对一传授新编辑。重视发挥本社老编辑的榜样作用,组织老编辑经常给新编辑讲课,分享成功经验。如最近社里的优秀编辑魏钢强为新编辑举行了3场编辑业务讲座,内容包括“编辑与语文规范”、“编辑与图书设计”、“编辑与策划营销”,效果非常好。

目前,社里拥有一支比较优秀的编辑队伍,各类编辑66人,其中35岁以下编辑37人,占56%;36~50岁编辑25人,占38%;50岁以上编辑4人,占6%。9人具有研究生学历,52人具有本科学历,本科学历以上编辑占92%。16人具有高级编辑职称,29人具有中级职称,分别占编辑总数的24%和44%。年收入最高的编辑有50万元左右。除了奖金奖励,社里对优秀编辑的鼓励方式多种多样,如组织他们参加国际书展,出国培训进修,提供特别宽松的工作环境,允许他们无需坐班,甚至可以在家里上班,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为他们从事文学创作等提供便利。

好编辑首先要有“新”意识

■陈效东(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当年我们进入这个行业听到编辑前辈最多的忠告是“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那时候编辑的角色定位是“裁缝”;对一个优秀编辑的要求更多地体现在文字功力上,要有独特的眼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能够在纷繁的书稿中辨别优劣,斧斫旁杂,要坐得住,沉得下心。而今天面对编辑新人,我们说的最多的一个词是“市场”,你要去了解市场,掌握市场,根据市场来进行选题策划,进行宣传营销。当下对一个优秀编辑的要求体现在图书的市场运作上,要能独当一面地运筹掌握策划选题、预算成本、营销宣传等出版的各个环节,努力实现图书两个效益的最大化。着眼今后,我们需要熟悉数字出版、多媒体运作的复合型编辑人才,以促进和推动传统出版的转型。但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还是将来,一个优秀编辑都必须具备对这份事业的执着和投入,具备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具备开拓创新精神。

数字化时代的少儿图书编辑,首先要对数字化的本质和精神有充分认知,具备多种与传统出版不同的能力和意识,比如:平台意识、信息整合意识和能力、内容的新闻化意识、电子商务意识和能力等。既要有处理多种媒体的能力,又可以在传统的把关人角色和未来的信息导航员双重角色中游刃有余。还要善于学习和接受新技术,不断了解各类新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掌握其运用。

最重要的是两点:一、要求编辑构建自己的出版资源系统。资源拥有重于个人能力,一个编辑有没有发展前景不只是看业绩,而是要考察他所熟悉和掌握的作者资源、媒介资源及渠道资源在哪里,有多少,优秀编辑一定是掌握资源最多或者拥有优质资源最牢固的编辑。二、要求学会全程运作。编辑工作是一项涉及多流程的整体过程,从策划选题、联系作者、处理稿件、设计制作到出版后的营销宣传,缺失或弱化哪一个环节都会造成失误,所以一个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编辑应该具有图书全程策划意识以及全程操控和运作的能力。

对于新入职的编辑,我们一定会要求编辑去做的事情是,了解市场,熟悉市场。跑书店,跑学校,了解读者需求和市场信息;关注业内各种资讯,更多地了解掌握业界动态及趋势;加强编辑流程学习及基本功训练。

目前我社编辑平均年龄31.7岁,所有编辑均为大学本科以上,五分之一为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其中文科(文史哲\教育\外语\出版)27人,占69.2%,理科8人,占20.5%,美术4人,占10.2%。2010年度本社年终奖编辑最高的超过社长,居全社之首。对于优秀编辑我们在培养上更扶持,在使用上更放手,在晋升、提拔上更优先推荐。

保持拥抱新知识的热情

■张克文(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少儿图书市场很长时间内曾是一个卖方市场,少儿图书编辑角色相对单纯,工作内容更多的是书稿的编辑加工和整理,基本不需要或很少需要考虑市场的需求。而当下的少儿图书市场则是中国图书市场中竞争最为激烈的细分市场。现在的少儿图书编辑不仅需要有很强的书稿加工和整理能力,还要有很强的市场开拓能力,要能够策划导向积极健康、受到读者欢迎的高品质图书,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但是,我想,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少儿图书编辑作为用优秀的精神产品影响国家未来一代的文化生产活动的组织者,都应该对图书有深厚感情,为少儿图书编辑的身份感到自豪,并立志于向广大青少年提供在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上都达到很高水准的图书产品。简言之,少儿图书编辑应该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并且能够适应时代,引领时代的阅读取向。

数字化时代里,知识更新更加迅速,知识传播方式更加多元,编辑需要具备的能力更加广泛。在这样的时代,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儿图书编辑,要有学习的能力,要养成学习的习惯,要对新知识和新思想保持拥抱的热情。少儿图书编辑要为一个巨大的、与自己年龄和心理上有很大差别的群体提供文化产品,更应该对这个群体的精神需求和行为习惯有深刻的研究,并保持同情的理解。只有这样,其所提供的图书才可能契合读者的需求,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我们说少儿图书编辑需要有学习的能力、习惯和热情,当然也包括少儿图书编辑向其服务对象学习的意思,这也是现代出版业的必然要求。

如果说我们在培养编辑人才方面有什么新的理念和具体举措,我想,最重要的是我们特别重视对新编辑的培训。出版业转企改制后,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们的编辑业务大量增加,客观上需要编辑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具体的编辑活动中。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保证编辑每年有一定的编辑业务培训的时间。我们深信,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培训活动中,我们请出版专家讲解对少儿图书编辑活动有直接促进作用的专业领域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和研究成果,还特意邀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举办宏观方面的、对提高编辑人文修养有帮助的讲座,使编辑开阔眼界,提高境界。我们重视编辑对市场感觉的培养,让编辑深入市场、了解市场,知晓少儿图书市场的竞争和资源争夺态势。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活动使我们的员工能够持续提高能力,从而也就能够持续提高我们的产品品质。我觉得,职业培训不仅是我们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给员工提供的一种重要的福利。

除了总署的相关培训,我们还要求新入职编辑到重点图书市场进行一段时间的调研,例如,在重点新华书店充当兼职营业员,和读者进行最近距离的接触,实地了解读者需求和最真实的市场情况。

从年龄构成上看,目前我们的少儿图书编辑大多在40岁以下,其中“80后”编辑占三到四成,年轻人居多。从学历上来看,近年来新入职的编辑80%以上拥有硕士以上学历。从专业背景上看,文史专业毕业的编辑比较多。一些从事学前教育图书编辑的员工,基本都拥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

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岗位绩效考核。在“多劳多得,注重效率,兼顾公平”的原则之下,编辑的收入不断提高,每年都有编辑超过社长的收入。我们在注重经济奖励的同时,也注重“以事业留人,以荣誉留人,以真情留人”,重视为优秀编辑提供职业发展的良好平台,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荣誉,对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竭力加以解决,让他们体会到企业大家庭的真情。

(下转S3版)


(上接S2版)

我们在酝酿新的薪酬体系

■胡 鹏(明天出版社社长)

随着出版业的发展,编辑角色的内涵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前的编辑需要具备对书稿的判断力、扎实的文字功夫和与作者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现在的编辑不仅仅要具备以上素质,更是一个项目负责人,要有热爱出版业的职业精神、敏锐的市场嗅觉,更要具备图书项目运作的整体把握能力。当然,良好的书稿判断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是需要一以贯之的特质。

当前的出版环境面临着很多挑战,当然也充满了机遇。我们要求编辑全面熟悉自己从事的领域,在这个领域内要有勇气做到最好。去年年底社里完成了转企改制工作,老同志退休了,很多充满朝气的年轻编辑补充到我们的队伍中来,走上了教育、文学、低幼、知识板块的重要工作岗位。他们年轻有闯劲,充满朝气,思想观念新颖,社里对他们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培训。入职的第一个月,社里安排他们到印刷厂实习,回到社里以后又请业内专家从选题策划、项目运作到编校质量进行多个方面的业务培训,使新编辑尽快了解出版行业,尽快适应新的角色,投入到具体的工作当中。社里让新编辑尽可能参加国际图书博览会、华东少儿图书订货会、全国书博会等业内会议,开阔眼界,提升认识。新编辑进入不同的工作岗位以后,又指定编辑室主任进行手把手地“传帮带”,目前这批年轻编辑基本上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

我们去年新招聘了一批年轻的图书编辑,社里的总体要求是尽快了解少儿出版行业,尽快适应新的角色,投入到具体的工作当中。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中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另外,广泛而优质的阅读也是提升编辑素养的有效手段。

目前我们正在酝酿社内薪酬体制改革,基本的原则就是公平、公正、合理,既要考虑到改制之前旧有身份的编辑服役时间长、年龄老化的实际情况,又要鼓励年轻编辑积极应对变化莫测的图书市场,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奖优罚劣,奖勤罚懒,让有能力的编辑脱颖而出,让做好书的编辑有好的回报。

打造赋有职业激情的编辑团队

■温廷华(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童书出版在整个出版业面临多重挑战,这块“香饽饽”越来越多地被抢夺、分食,童书出版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形势之下,要想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童书编辑面临多重考量。

倒回十年,少儿图书编辑占用时间比较多的是案头工作,多数编辑不需要对市场考虑太多,能否盈利也不会太放心上。今天,我们身处的时代不同了,体制转变了,就是同样作为读者的儿童,也改变很多。作为一名童书编辑,需要坚守的是爱心、童心、责任心,这些对童书编辑的基本要求不能改变;需要随时代而改变的是观念、认识和眼光, 需要加强的是市场意识和对图书功能的再挖掘。

新业态、新竞争为编辑带来新挑战。数字化时代,作为童书编辑,不仅文字功底要好,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博闻强识,广泛地涉猎教育、心理、美学等学科,擅长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有眼光,有胆识,有对信息的职业敏感并善于与人沟通。一本图书的出炉,我要求编辑全程参与,与各环节负责人员不断探讨、修改、打磨,像一件艺术品,必须是经过多道程序,反复雕琢,才得以问世。图书既是精神产品,又是商品,“细节决定成败”,把一本书做细、做透,尽可能让它的双重价值最大化,这是我们追求的。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社在编辑的锻炼和培养上,除了加强自身学习,要求他们不断充实、提高外,还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各种会议和活动广泛地结识同行、作者,与他们交朋友,增强沟通和交流,捕捉市场动态,掌握出版信息。我社有不少选题构想就是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冒出火花的。我们特别鼓励编辑走进市场,只有在对市场需求、读者阅读取向等情况熟知的情况下,才能策划和把握好选题。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倡导“个性化出版,品牌化经营”,在这样的精神指导下,我们教育编辑要有品牌意识,要学会经营,懂得规划。我们鼓励编辑挖掘、发现,进而打造品牌,最终实现系列化、规模化出版。像我社儿童文学类“阳光姐姐”系列图书、郝月梅幽默儿童小说系列图书、谢鑫的课外侦探系列小说都在持续打造的过程中,已渐成规模,成为我社有影响力的品牌。

对于新入职的编辑,有两块重要的内容需要他们去学习。一块是案头,一块是市场。案头工作对于童书出版还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时候都要抓紧,不能放松。童书出版我们始终把责任放在第一位,要对孩子负责,为他们出好书。再一个就是市场,要多了解市场,走到书店和读者中去,倾听市场的声音。有了这些做底子,今后策划、编辑图书才有基础。

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不付出,不用心,都没有可能。出版是一个热情、智慧和经验交融的行业。要做好出版,就要舍得投入心智、时间、精力和资源。做好童书出版,更要有爱心,有童心,并且有激情,唯有这样,才算得上专业。

允许编辑投资自己看好的产品

■胡坚(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少儿图书的市场在逐步多元化,行业竞争也相当激烈。过去,少儿图书编辑所作的加工工作是一个封闭的循环,而现在是要跳出这个循环,做一个复合型的人才。即是对市场比较了解,对产品的营销要有想法。这个时候,少儿编辑更多的是一个出版经纪人的角色。

如今,少儿图书领域同质化竞争明显,策划的功能尤为重要。真正有生命的东西,是自主开发的原创作品。而对于专业少儿社来说,坚持原创是很重要的一点。因此,我们在出版社奖励机制上,对编辑提出的原创选题会尽量配合,比如作者提出的要求,稿酬的支付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在评优评先上,也会向做原创的编辑倾斜。

如果碰到编辑在选题上非常坚持,我们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允许他投资。比如,社里投资7%,编辑自己出30%,最后获利,可以不按这个比例,甚至编辑可以拿得更多。一方面,我们允许编辑有这种魄力去尝试新东西,这样就不会错过一些好的选题,另一方面,编辑会对这个产品的操作更加审慎,投入全力。

前几年,大家都觉得数字化转型应该对少儿领域影响不大。但这几年,大家都在不由自主投入这种转型。对于湖南少儿社的编辑来说,我们的要求是详细调研,大胆尝试。我们正在积极借助各种机会,给编辑提供数字出版培训机会,同时也想直接引进相关专业人才。

对于新入职的编辑,除了集团的统一培训以外,还有为期半个月的全流程工作实践。组织编辑去仓库、书店、印厂,了解新技术的流程和成本核算的基本知识。同时,指定老编辑或者室主任来带新人的“导师制”也可以帮助新编辑迅速成长。而从编辑遴选的角度看,我们更希望有相关学科背景的人才。

编辑的薪酬体系在社里基本分为三类:一是案头编辑,二是策划编辑,三是案头和策划结合、并行的编辑。普通编辑在社里的年薪是7万元左右。2009年起,有编辑因绩效提成拿得比社长还多,这是非常可喜的事情,值得鼓励。

把编辑定期“赶出去”

■许科甲(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现在大家都瞄准少儿书市场,在这种激烈的生存状况下,要完整地培养编辑。因此,对新时代的少儿编辑的第一个要求是必须介入到整个生产经营的项目。从熟悉市场到策划选题、到预算、设计加工、再到营销以及后期的选题升级再开发,至少需要全程的介入和参与,了解你的书流通到哪里了,卖给谁了。图书的生产环节相当脆弱,如果编辑在整个过程中有短板,作为出版社是伤不起的,作为编辑亦不合格。对于编辑的第二个要求是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比如当下的网络营销和数字出版、网络营销流程和技巧、数字版权签约及发展态势,编辑都要了解和跟进。

编辑的自我成长需要有组织的支撑,辽宁少儿出版社一直在做的事情是,主动、理性、有计划地为编辑提供“自我养育”的土壤,比如社里每年要进行一系列的培训计划。除了内部的生产交流、编辑间的业务切磋、生产、印务等环节与编辑的沟通对接外,我们会定期把编辑“赶出去”,比如六一、十一节假日,让编辑穿上社服去书店卖书,各种全国性的书会,编辑几乎是全员参与。同时,我们也将专家请进来,每年请社店市店的少儿组专员为编辑讲课;邀请盛大文学、动漫公司的老总等来与编辑交流数字出版。可以说,在如今数字出版在少儿领域尚未找到清晰商业模式的情况下,我们能做的是知晓最新的发展现状,把问题搞清楚。同时,对于少儿专业社最为重要的内容资源,也需要编辑沉下心来进行开发、挖掘和积累。

伏案编辑的定位早已过时

■王建平(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过去的编辑主要是做伏案工作,工作内容多为文稿的编辑、加工。当下的少儿图书编辑的角色定位已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少儿图书编辑是复合型编辑,必须懂编辑、懂市场、懂读者、懂经营;要具有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敏锐的市场眼光,高水平的策划能力,丰富的作者资源,熟练的编辑技能,有效的营销措施。在少儿图书同质化激烈竞争的市场背景下,“敏锐的市场眼光”和“高水平的策划能力”尤其重要。只有策划出有特点、有创意、适销对路的选题,才能实现两个效益。

川少社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方面特别强调: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相结合;培养领军人物和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相结合;领导班子建设、党组织建设和职工队伍建设相结合;专业技能提升和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为培养编辑市场运作能力,提升选题策划能力,我社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走出去”:组织编辑参加各类书市、订货会和国际图书博览会,让编辑多与业内同行交流,开阔眼界,启发思路;组织编辑到书店、幼儿园、学校进行调研,直接听取读者意见。 “请进来”:聘请著名的专家、学者讲授选题策划、营销策略、幼儿心理学和教育学、儿童文学等课程。定期组织编辑开展业务练兵活动,内容包括出版方针政策、出版专业技能、百科知识等,并奖励优胜者,激发学习热情。组织业务论文比赛,推动职工结合业务工作学习与思考,全社90%员工参加,优胜者获得奖励。利用开放式选题论证会进行全员培训学习。川少社每次选题论证会都要求全体编辑、发行、营销人员参加,集思广益。选题策划报告均用幻灯片展示,包括样章样画、成本核算、营销计划等十多项内容。热烈的讨论、严谨的分析,对每个编辑都是一次绝好的业务培训。

四川少儿社的编辑共45人,本科与硕士以上学历者占76%比例,很多新编辑都处于晋升职称的过程中,所以目前高级职称比例还不大,占27%。我社对业绩突出的编辑实行重奖,部分优秀编辑最高年收入可达20多万元。

编辑不能丢掉自己的人文气质

■叶显林(天天出版社副总编辑)

传统的编辑和当下的编辑在角色定位或者工作内容上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编辑可以理直气壮地视自己为一个“文人”,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选题策划和书稿的加工;当下的编辑可能在自己的心中已很少视自己为“文人”,至于自己是否是“商人”,恐怕也没有那么明确的概念,但实际上,他们现在不唯要考虑选题策划和书稿加工,还要更多地考虑图书的包装、市场营销等等,最终实现图书的“市场价值”。但我个人觉得,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作为编辑,始终不能丢失的应该是自己身上的“文人”特质.

图书出版的数字化,无疑是一种大趋势,对当下传统出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就我个人的认识而言,传统出版,特别是少儿出版在一定的时间内依然会存在,与数字出版并行。不过,在这种趋势面前,编辑面对这种变化依然要有准备,而不能无视,比如需要不断学习,逐步熟悉和了解数字出版的新技术等,随时做好转型的准备。这就需要编辑不仅具备传统编辑的特质,还需要培养更多的能力,比如需要有捕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有充分利用数字化时代的更多便捷手段予以营销的能力,需要有敏锐观察和冷静思考的能力。

天天出版社是一家新兴的专业少儿出版社,依托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金字招牌,在作者和读者当中拥有很好的声誉。但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出版社在培养人才方面主要从以下三点予以要求:第一、继承和发扬人文社的一些优良传统,比如要有严谨的审稿、编稿态度和专业的能力;第二、要求编辑朝着复合型的方向努力,比如要求编辑不仅要具有选题策划和审稿、编稿能力,还要有与作者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全流程参与图书生产的能力;第三、强化编辑的服务意识,即认真、细致地服务于作者和读者。至于具体措施,主要是创造“传帮带”、“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新入职的编辑,一定要求做的事情是:首先,要参加出版社的校对培训;其次,要认真学习复审和终审的审稿意见和具体文稿加工的稿样;再次,要认真参加出版社或其他机构组织的各种培训、交流活动;最后,要求和鼓励编辑抓住各种锻炼和培养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机会;最后,要求编辑跑市场做调研,逐步培养对市场的把握能力。

天天社年龄构成基本是在30岁左右,学历以硕士研究生构成纺锤的中间部分,本科和博士构成两端。专业背景比较复杂,因为少儿出版涉及了婴幼儿、儿童以及少年成长的各个方面,因此专业上也就有了更多的要求,且要求专业人做专业事。当然,编辑这个职业不仅要求“专”,还要求“杂”,所以我们的编辑基本是以“专兼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