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中荷作家交流:书籍内外的思想碰撞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1/9/6 作者:张 攀 李 平 张


“荷兰文学新三剑客”之一、荷兰最接近诺奖的大师级作家范迪斯来到第18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湖南展厅,与中国读者分享他的创作故事。

中荷两国的文化交流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荷兰的文学家埃拉斯穆斯、哲学家斯宾诺莎、画家伦勃朗,都曾对中国文学、哲学和艺术领域产生过深远影响。中国的哲学和文学名著也很早就被介绍到荷兰,受到“风车之国”读者的喜爱。在第18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荷作家的一系列交流和对话引起广泛关注。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已有答案

9月2日,“可持续发展:两代人之间的对话”荷兰王妃劳伦廷主题演讲在BIBF作家交流区进行。此次出席演讲劳伦廷并不是以王妃身份,而是以作家身份来介绍她系列书籍“芬尼先生”中的环保概念。劳伦廷首先说可持续发展在她看来没有全部答案,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已经有了答案,即意味着人与环境是可以和谐共处的。

在“芬尼先生”系列书籍中劳伦廷是想建立成年人与儿童、青少年自由平等对话的通道,而芬尼先生就是对话工具。“芬尼先生做孩子们做的事情(和成年人经常做的事情),那就是通过提问,公开,公正地发现他周围的世界。”“芬尼先生”系列书籍是劳伦廷为激发儿童、青少年对于环保提更多问题并找到答案所做的一次尝试。(张 攀)

非理性的爱与背叛

9月2日,“朱文和Herman Koch的对话”在BIBF荷兰主宾国展台举行,双方就Herman Koch的新书《晚餐》中与伦理道德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Herman Koch先做过演员,后来转行成为作家并获得巨大成功。Herman Koch善于将忏悔与抨击交织于故事之中,并用类似于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黑色幽默风格来讲述故事。在阅读完Herman Koch新作《晚餐》后,朱文认为这本小说有非常强的形式感,文学感觉极其强烈,很适合改编为电影。《晚餐》的主题是孩子做错了事时,父母该怎么办。只在短短一餐时间之内,六道特色菜,一个为了儿子可以付出一切的父亲在发现儿子所犯下的罪行时,他还能保护他的孩子多久,书里最终给出的答案是:永远。

通过这一顿命运的晚餐,Herman Koch想让我们发现,幸福的家庭其实更多是建立在某种扭曲上的。非理性的爱与背叛,是对于书中父子的考验,更是对于现实中的人们致命诱惑。(张 攀)

诗歌的文化与传统

9月2日,由中国对外翻译公司与荷兰Lipari出版社共同策划的“东西方式人关于爱与灵感的对话”活动在中译公司活动区展台举行,对话双方为荷兰诗人罗曼与中国诗人谭仲池,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总裁聂震宁为特别嘉宾。活动就罗曼最新诗集《模特颂》和谭仲池的《东方的太阳》、中国诗歌的发展现状以及东西方诗歌的不同风格和相互影响进行了畅谈和交流。

罗曼谈到自己的最新诗集《模特颂》创作灵感来源于面对活生生的模特时的感受,在诗集中他不仅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模特的形态美、容貌美,还描绘了模特的恐惧、梦想以及野心,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模特诗集由此诞生。罗曼与中国缘分不浅,在2007年他的诗作《武汉人民》发表,本人也因此而受到武汉市市长表彰。文学是共通的,诗歌也是共通的,谭仲池希望能更多的与荷兰诗人交流,让双方更多了解对方的诗歌文化和诗歌传统。(张 攀)

演绎惊喜、理想、爱情

9月2日,由搜狐文化与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主办的“2011BIBF主宾国荷兰文学之夜——诗歌朗诵会”在方家胡同猜火车餐吧举行。作为荷兰主宾国与中国读者交流文学的重要活动,此次主办方共邀请到荷兰诗人安娜·恩斯奎特、J.贝恩勒夫、诺姆西·拿瑟尔与中国诗人颜峻、西川、王家新,他们以“诗歌、社会、青年”为题,共同演绎了惊喜、理想、爱情三个情感主题,以期探讨现代人的诗意人生。

活动中6位诗人各自进行了风格各异的诗歌朗诵并与主持人和现场观众进行了自由问答。其中诺姆西·拿瑟尔拿来朗诵的严峻的大喇叭让人眼前一亮,在随后的自由问答期间,他也直言中国人对他太客气,虽然他很独立、自由,但还是需要一定的混乱主义。而在“理想”环节,颜峻打趣自己的理想就是买房子,在面对有的观众提问说该怎么拯救世界时,颜峻说:“下次我拯救世界的时候叫上你。” (张 攀)

在小说中探讨哲学命题

9月3日,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荷兰主宾国展台,荷兰作家阿迪里安·范迪斯与慕容雪村就《遇见一条狗》展开谈话,探讨了城市移民、人生意义等话题。阿迪里安生于1946年,1983年凭借小说《内森·希德》确立了在荷兰文坛的位置。他的作品总是聚焦在文化冲撞的话题上,其刚在中国出版的小说《遇见一条狗》讲述了一个上层绅士遇见一条狗、并由此改变了自己价值观的故事。

阿迪里安称,自己其实想在小说中探讨一些哲学命题,比如生活的意义何在?我们能为人生带来什么意义?自己总是不能信任那些已经找到答案的人,因为这是一个永远需要思考的问题。

阿迪里安和慕容雪村谈到了城市移民问题,他说,巴黎也有许多移民,第一代移民给城市带来劳动力,却难以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帮助他们融入城市,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李 平)

展示人性的复杂与深刻

9月3日,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荷兰主宾国展台,荷兰作家安娜·恩奎斯特携其代表作《杰作》,与中国作家徐坤展开了一场关于文学、艺术、人性的对谈。

安娜生于1945年,是心理分析家、古典音乐家、诗人、小说家。《杰作》是她的代表作品,以30万册销量创下荷兰小说销售的天文数字。在这部小说中,女精神分析师丽莎引领人们进入一位当代唐璜——乔汉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与深刻。

安娜笑称,在荷兰举办读者见面会时,读者多会探讨小说与音乐的关系;而在中国,读者更为关注小说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徐坤认为,这恰恰反映了当代中国对女性问题的关注。新时代改变了旧有的婚姻、家庭关系,对两性关系的审思、对旧有模式的逃离,是女性认识自身价值的具体体现。(李 平)

回到某个虚构的时间

9月4日,“张晓红和Douwe Draaisma的对话”在BIBF荷兰主宾国活动区进行,对话的主题是讨论记忆如何运作和遗忘原因。对话主要围绕着Douwe Draaisma的《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记忆如何塑造我们的过去》、《记忆的隐喻:心灵的历史观》、《思乡工厂》三本书进行,它们是Draaisma作为作家和心理学家主要观点的集大成之作。在对话中,张晓红从一个文人的角度来解读Douwe Draaisma的三部书,认为Draaisma极其强调记忆作为隐喻的作用。记忆不可见但是它可以指导我们回到某个虚构的时间,Draaisma用大量的例证来证明这一点。

张晓红接着评论书籍的素材极其丰富,不仅是心理学,还有文学、哲学、科学技术等近似于百科全书的设置。此外引用包括纳博科夫和普鲁斯特等作家的自传,将感觉和敏锐的洞察力独特地融为一体。“记忆像一条狗,它躺在怡然自得的地方吗?”在这三本书里张晓红相信读者能够找到自己的答案。(张)

荷兰设计艺术令人羡慕

9月4日,“书韵华风——中荷书籍艺术家论坛”在BIBF作家交流区举行,活动邀请李德庚、赵希岗两位中国本土设计师和插画艺术家,与来自荷兰的迪特尔、英格丽特·斯胡伯特(两人为夫妻并进行共同创作)、Roelof Mulder 三位同行在书籍装帧和插画艺术上进行交流。

作为国内对荷兰设计艺术有着较为深入了解的李德庚,他强调了荷兰在设计艺术上的“舞台”特性,国内的设计更多体现装潢和修饰功能,荷兰在设计艺术上的自由参与度令他本人羡慕不已。(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