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刘江:挥洒诗情 深耕时尚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1/9/16 作者:马雪芬


■商报记者 马雪芬

人在旅途上

路,是一支直立的鞭子

抽——你——自己

这是刘江在上世纪90年代发表的一首诗《人在旅途》中的一节。如果不是年轻时的创业冲动,今天的刘江可能是个即将步入退休轨道的成功报人,或者是某一级别的机关干部。而现在,他是国内最大的期刊集团的掌门人,管理着员工近千名、拥有十几份期刊和多家子公司、经济规模在十亿元之上的传媒企业。

2011年7月17日,对于刘江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成功到达北极点。旅行归来,他给同事做了一份PPT,分享自己的感悟——“世界真大,地球真小,生活真简单。”

这是一个创业18年,时常殚精竭虑,终于驶入稳定平台后的创业者的淡定心态。

1985年,文学青年刘江从北京郊区考进《中国旅游报》,开始记者生涯。与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两年的吴泓(《时尚》创办人之一,于2009年去世。)“碰头”,两人时常一起海阔天空,聊着聊着就想到了创办杂志,也就有了后来的《时尚》。

《时尚》艰难的创业故事,已被中国期刊界熟知——钱少、人少、条件差,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全新的领域探索,没有任何参照物,一切从零开始。

今年,刘江对《时尚》的发展历程重新划分为4个阶段:创业时期——1993年8月8日~1997年8月;国际版权接轨时期——1997年9月~2000年5月;规模化发展时期—— 2000年5月15日~2009年8月20日;集团化管理时期——2009年8月至今, 2010年12月3日,《时尚》组织架构进行重大调整,集团管理升级。

“创刊初期,通过和时尚人物的接触,更加了解我们的读者需求。《时尚》刚出来时没人知道,我就带着两个人骑着自行车到写字楼做直销,杂志里我们是做直销最早的。第一天我卖出四本杂志。”

“规模化发展阶段,我们意识到这个阶层在不断壮大,我们的经验积累了,做稿子的标准也更准确、更贴切了,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知道该为谁服务,并确立了我们的编辑理念:读者为本,国际视野,本土意识。”

这些是刘江对企业发展不同片段的总结。

《时尚》的发展历程也是刘江逐渐成长为一个现代期刊出版人的过程。做过5年中学老师、8年报纸编辑的刘江,做杂志毫无经验。先是做编辑,后做广告,之后成立广告部、广告公司,又兼发行总经理,印刷时跟工人码过字……刘江笑称,“我这个出版人就是个勤杂工”。

1993年到1999年是刘江作为期刊出版人的积累期。1999年全面负责改造《车王》杂志,刘江开始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期刊出版人。

刘江在2000年7月创办了《时尚健康》,担任出版人,搞策划,想选题;2001年改版《中国旅游》,创办《中国时装》(2005年更名为《时尚芭莎》);2003年创办《好管家》、《时尚健康》男士版;2004年之后陆续创办《男人装》、《罗博报告》等杂志,并开始尝试多媒体发展、全媒体布局,涉足互联网、影视等产业。刘江逐渐从一个职业的期刊出版人转身为现代传媒企业掌门人。

如今,在《时尚》供职是让许多年轻男孩、女孩羡慕的职业,接触的都是光鲜亮丽的行业和品牌,碰到的不是明星、名人就是富裕阶层。但在刘江看来,《时尚》跟任何其他创业型企业都一样,要求专业和职业,优质的内容和服务才是根本。

18年来,刘江一直以“第一”要求时尚人:专业性要做到第一,无轮是设计、文字还是创意,都必须做到读者非买不可;做活动要做到让别人非来不可;近年来投拍电影,合作电视节目、广播节目、话剧,开拓全媒体产品,品质必须做到最好,绝不降格以求。

《时尚》创造了中国期刊业界的N个第一,其中大多数出自刘江之手,如首创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赢利模式;首创出版人制的管理模式;首创期刊界的刊例模板;创办中国首个由一本杂志主动发起的慈善活动……

“宁可说一做三,不可说三做二”,“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培育情商是工作快乐的源泉”,“先长本事后长脾气”,“你的心胸是下属的天空”。

采访刘江的次数多了,从他那里收集到的关于办刊、人才管理、做人等方面的“金科玉律”也会更多。

《时尚》18年来积累的,不仅仅是刘江随口道出的一个又一个理念、准则、信条和口号,《时尚》探索出的关于时尚期刊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更是对中国期刊产业的最大贡献。

刘江说,在《时尚》大本营里,主编无疑是最为引人入胜的风光最高处。“《时尚》的真谛,绝非门外人所猜想的那样,仅止于外在的华美与精纯,而是必有灵魂人物蕴藉其间,必有专业精神充盈之内,是他们以心底的热情与才华,付出了殚精竭虑的努力和追求完美的劳作,捕捉和制造着生活中最迷人的时尚潮汛。”

每每谈起手下爱将苏芒、殷智贤、徐巍、瘦马、孙雅君等,刘江总是眉飞色舞,流露出满眼的骄傲。

在主管的选择上,刘江有他的“选人三条”:第一要有见识,要有对事情的判断和价值主张;第二是组合能力,也就是复合能力,十八般兵器都得会;第三是业务水平。

刘江对主管的另一项要求是坚持“用人八字”:高人一筹,放人一马。高人一筹,即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帮人解决,而不是高人一头,主管要有担当;放人一马,就是要有容错之心。

《时尚》被很多人誉为中国时尚期刊界的“黄埔军校”。刘江说,《时尚》这个“黄埔军校”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既是空军、海军,又是陆军、特种兵;要像诗人一样有想象力,还要像农夫一样脚踏实地;最重要的是真正有理想的人。“如果没有理想,在‘时尚黄埔军校’你根本呆不住,因为我们用人够狠,给的压力够大,给出的条件又不是最好的。”

刘江始终认为,《时尚》首先是创业型企业,没有创业精神,企业就没戏。同时,他也强调,时尚人要有体育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在一个跑得快的团队里,时尚人要做领先者,自然是超越别人的,这种意识会形成自觉的动力,而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企业家和探险家有着共性:有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目标;能带动别人,整合资源;意志坚定。”

在《时尚》,所有的设想和思路,所有的战略和战术,甚至所有人的所有思想活动,都始终围绕着一个根本出发点:办好杂志,做强做大。一旦做到心无旁骛,目标如一,持之以恒,成功便已是情理中事。

一大片森林,

风,很清新

我们徒步行走,没有负担

梦,很纯真

早起一点,就多一点绿色

近处很浅,远处很深。

刘江曾经是个诗人,从1980年代开始,从未间断过创作。刘江说,上面这首《行走小诗》他想表达的就是,人要不断地前行,远处才是更伟大、深刻、高级的东西,近处是浅薄。

“一路追寻时尚,我们就是在一大片森林里寻求、探索、追索,风很清新,我们一直感觉环境很好,因为这个时代真是中国最好的时代,能有自由、机会、创造的平台。所以我很快乐,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没有什么负担。我们的梦想也很简单,是要推动中国的时尚产业,让中国人的生活时尚化。时尚这个产业,需要超前意识,需要‘早起一点’,你看到的风景终会和别人不同。”

这样的时候,刘江身上往往散发着典型的文人特质。他爱思考,随时写下只言片语的思索。

“早晨8点半到9点起床,吃早餐,看报纸,写工作计划;上午进办公室,安排见一些人,有的时候听工作汇报;中午吃完饭可能会打一会儿乒乓球;下午安排见一些人,读资料,看报告;一般情况下晚上7、8点下班,以前都是晚上9、10点才下班。”

这是现在的刘江典型的一天。他说,跟以前相比,独立思考的时间更多了。

阅读依旧是他最大的爱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提到近期看的《我是布隆伯格》、《真北》。读到好书时,他会推荐给团队,如《团队协作的五大障碍》,“《时尚》现在向全媒体发展,内部的协调性很关键”。他的桌子上还放着《创业家》、《创业邦》、《第一财经周刊》等财经类期刊。此外,他还喜欢唐诗宋词以及清朝小品文,晚上阅读,放松身心。

爱好广泛的刘江,除了读书写诗摄影,还坚持打高尔夫、乒乓球,偶尔看看话剧,逛逛书店和商场,练练书法。近来他又忙于了解Android、Flipboard(美国社交杂志平台) ,掌握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手机的动态,熟悉苹果公司iPhone、iPad的进展,因为《时尚》要做全媒体,和运营商、终端的合作必不可少,刘江希望能了解的更多一些。

苦孩子出身的刘江,小时候吃过杏叶吃过糠,特殊年代遭过屈辱受过折磨,这让他在后来的日子里更加努力、勤奋和积极乐观。他说自己快乐的熔点很低,“70%的时间都是开心快乐的”。他的同事们都说,每次看见刘江都是那么充满热情和激情。

如果说刘江的成功有迹可循,那就是不断的学习和创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在参加各种会议时,他都 像一个乖学生,不停地做着笔记。在他的随笔中随处可见这样的文字:“成功者的智慧在于每时每刻的再学习,而更多的是向身边的人学习,向生活实践学习,边体验,边探索,边学习。”

在刘江向一个优秀出版人和企业家不断锤炼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这样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