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热爱巴黎的人们可以认为,巴黎是人类文明中最大的魔幻现实之一。今日,它是最迷人的花都。但对于19世纪司汤达《红与黑》中的外省流氓无产者于连·索绪尔来说,巴黎就是欲望冒险的终极战场。对于传奇文人大仲马来说,巴黎是可以把才气换成醉生梦死的确切生活的地方。巴尔扎克试图终生用《人间喜剧》来穷尽巴黎的本质:一个充满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从事野蛮的肮脏剥削与交易的暴发户乐园。在雨果看来,那是一个冉阿让为一块面包而犯罪的地方。由于近期出版的有关巴黎的图书较多,本版特邀本报特约书评人樊百乐对近年来出版的相关图书做一整体梳理,以主题书评的形式成文如下,以飨读者。
马尔克斯以一个马贡多写尽人类的近现代文明史,而更多的文人学者,却试图从一个奢靡、浪漫、残酷、嗜血、奔放,忧郁、放诞混乱的巴黎,来理解人类自中世纪结束以来的命运轨迹。
主题书评
○樊百乐(特约书评人)
商业与权贵勾结的欲望巴黎
作为欧洲的地理中心,结束中世纪城市命运之后,巴黎开始无法节制地狂飙。更多史学家试图从15世纪开始梳理近代文明的吊诡,以给今日深不可测动荡不安的人类算命。海上冒险诞生了无节制的欲望驱使的现代文明,英国的工业革命则彻底颠覆了中世纪城市分工的旧貌。意大利半岛也在此时发热,重焕地中海岸的生命热情,为人类这一新的冒险辩护。而这一切,对这个深处欧洲大陆的巴黎来说意味着什么?
有关资本主义起源和发展的解释可谓五花八门,在这些接近本质的所有论述中,桑巴特的《奢侈与资本主义》更多地论述了挥金如土的巴黎——在银行家勾结旧贵族的辉煌时代,整个巴黎金光灿灿,肉欲闪烁,开始显示其琳琅满目、无尽奢华的潜质。
在桑巴特的笔下,由财富和肉欲堆砌起来的巴黎,成为资本主义在欧洲进一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贵族的权利地位和商人的金钱,将巴黎的妓女打扮成资本主义最诱人的表象,而这些香艳欲滴的红唇,则在争夺男人与奢侈生活,在新风尚与旧伦理的暗战中,使那些墨守陈规的良家夫人们逐一投降,屈从于围绕巴黎城邦整日辛苦的百万工匠们为肉欲和狂欢打造的各种道具。在桑巴特看来,这种可怕的原动力,驱使欧洲不断地走向现代,旧有的观念和秩序逐一瓦解,而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冲突不断地伴生。它正是现代都市的本质。
在欲望和挥金如土的背后,现代巴黎与世界上更多的城市一样,首先是政治的,它必然地是人类走出于自然依存的原始模式后围绕政治权力构建起来的地理与社会空间。所以从权力交替与社会进化演变的博弈、结盟的过程中,人们也许更能够读懂一个城市甚至自身这个种群。因此,格雷厄姆·罗布的《巴黎人:探寻巴黎历史的神奇之旅》,同许多描述国家民族历史的著作一样,将目光聚焦在那些改变历史的具体人物身上。就历史的丰富性而言,这些人物不仅仅是路易十四、拿破仑或戴高乐这样的权力人物,尽管历史总是围绕他们形成血雨腥风的涡流。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晰地描述他们,也就意味着渐渐接近一个深入历史迷雾的巴黎。
疯狂与嗜血的巴黎
资本与政治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旋流,由它们推动的巴黎,正如一个“红磨坊”一样在时间之轮中轰响运转。人们今天谈论整个18到19世纪的巴黎。很难将自己的印象与那些疯狂而残酷嗜血的大革命分离开来。而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样的嗜血革命,却发生在一个经历了漫长的启蒙时代的巴黎。
很多人认为,正因为一个政治与资本肮脏合谋的巴黎,在新旧欧洲剧烈冲突的时代,将巴黎推向风口浪尖,存在着那样尖锐的社会冲突,尽管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主义光芒照射了那么长久,问题最终却需要靠尸横遍地的巷战和其后更加令人恐怖的断头台来解决。如果说巴尔扎克尚以嘲讽和唾弃的口吻记录并不过于令人激怒的“人间喜剧”,雨果则以《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作品在高音部激辩大革命暴风雨的必然性。
在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中,很明显看到一个意图:作者试图寻着历史的轨迹,去挖掘疯狂嗜血的大革命,何以在巴黎爆发?那是怎样一个革命?何以文明理性的欧洲,最终却不断地上演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
人们很容易在历史的粗线条中寻找满足于合乎自己思维逻辑的答案,而结合实际地理和历史空间的细节考察和追问,则更能够更加有力地“去魅”,告诉人们一曲温和婉转的曲调,何以最终演变成嗜血的杀人机器。断头台可能令盖勒廷博士臭名昭著,但很少有人了解盖勒廷博士的出发点,也很少去理解那残酷的热月和雾月,何以从“鼓舞人心”走向令人肝胆俱裂。在《带一本书去巴黎》中,我们能详细地了解到,那些在断头台前山呼海啸追求“平等”的巴黎疯狂民众,也能了解到即将死去的路易十六在临行前对民众的告白。细节也告诉我们,玛丽·安托瓦奈特王后临行前的优雅教养如何使巴黎在嗜血过后渐渐陷入悲悯。一种新的人文情怀,在巴黎慢慢弥散开来。
忧郁的和解放了的巴黎
在今天,很多人愿意将豪斯曼男爵对巴黎长达17年的改造,看成是巴黎城市质变的分水岭。人们愿意这样认为,在豪斯曼男爵的宏伟举动之前,巴黎是一座政治的都市,而在此之后,则是资本与商业的都市。这种角度来自本雅明,这位长期流亡巴黎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试图从城市规划和建筑布局来解析巴黎社会的本质和真相。《巴黎,19世纪的首都》一书虽然不尽完美,却的的确确地展开了一个观察巴黎的新视角,而本雅明本人将巴黎当作19世纪的首都来定位,也足见巴黎对于新欧洲文明,乃至于近现代文明的意义。巴黎是一个理解现代人类生活的最好的标本。
从空间结构上被彻底改造的巴黎,让试图战斗的人们再也无法看到《悲惨世界》中的巷战,也再也无法重温占据某个空间而进行乌托邦实践的“巴黎公社”,开放与开阔,被理解为资本与商业的胜利,某种意义上是对的,它可能的确是资本与商业文明的结果——满足了人群与物资的高速流转,也同时最大限度地为展示琳琅满目的奢华提供了最开阔的平台,本雅明的“拱廊景观”大约正是这个意思,现代资本与商业文明,在生产与消费的中间,必须是一个最大限度开放的“博览会”。但另一方面,它无疑也是政治的,尽管它也必然地带来了后患,但在今日看来却并不十分糟糕。在《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中,大卫· 哈维详尽地阐述了这一点。
巴黎的奢侈与丰富性,并没有因为经历数次“悲惨世界”而瓦解。一种新的文明向度,意味着它必须是世界上最开放的空间。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正是对这种丰富性,流动性与陌生感的深刻体验,一个由功利主义交易和无尽的欲望,快速流动的商业都市,无法安放一颗忧郁敏感的心,商业主义最大限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关系冷酷的一面,而这一点,也许是看到糜烂的诗人所难以容忍的。
但无论如何,巴黎显然是世界上最理想的流放地。在卢瓦耶的《流亡的巴黎:二战时栖居纽约的法国知识分子》与达恩·弗兰克的《巴黎的放荡:一代风流才子的盛会》两书中,我们可以交相辉映地观察到,巴黎如何在“解放”或者自由的层面,对知识分子产生着仙境一样的吸引力。所以,巴黎在为世界提供着最丰富的思想盛宴。包括亨利·米勒式的彻底自我放逐。
相关资讯
《奢侈与资本主义》[德]维尔纳·桑巴特著 王燕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18.00元
《巴黎人:探寻巴黎历史的神奇之旅》 [英]格雷厄姆·罗布著 许婧 王利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版/45.00元
《带一本书去巴黎》林达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5月版/35.00元
《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美]大卫·哈维著 黄煜文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39.00元
《巴黎,19世纪的首都》[德]瓦尔特·本雅明著 刘北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版/24.00元
《巴黎的忧郁》[法]夏尔·波德莱尔著 郭宏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2月版/23.00元
《流亡的巴黎:二战时栖居纽约的法国知识分子》[法]卢瓦耶著 张文敬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32.00元
《巴黎的放荡:一代风流才子的盛会》(又译《巴黎的盛宴》)[法]达恩·弗兰克著 王公式华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7月版/28.00元
《巴黎,很烦人》毕远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版/39.00元
《巴黎手记》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1月版/41.00元
《巴黎文学地图》[美] 哈罗德·布鲁姆主编 王淼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24.00元
《巴黎,巴黎》[爱尔兰] 乔治·摩尔著 孙宜学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3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