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及全球各地,文化产业已经逐渐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文化产业公司不再被视为与“真正的”经济活动隔着一层的次级品,因为曾几何时,人们认为只有生产耐久而“有用”的商品才是“真正的”经济活动。事实上,一些文化产业公司(如迪斯尼公司和鲁珀特·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已经跻身于世界上最具价值的公司之列,并且成为众口常谈的话题。
尤其是在近几年,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加强文化产业的战略研究,把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脉络,理清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已明显是构建现代文明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商报特约记者 柳 浩
理论建构知多少
其实,“文化产业”一词最初来源于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1947年提出的“Culture Industry”,起初的翻译是“文化工业”,是一个具有批判性、反思性、消极性的名词,指向的是文化按照工业化的方式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负面因素和影响。1998年国际社会才开始考虑将文化纳入经济决策。1999年世界银行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会议上提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经济运作方式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Culture Industry”的中文翻译才开始转向更加中性化的“文化产业”。
早在2009年,《关于振兴文化产业的规划纲要》颁布,各地开始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等逐步建立和完善。新闻媒体、广播影视、期刊图书等行业进入新一轮改革和整合,文化产业成为资本市场的兴奋点。这些变化都深刻地影响了文化研究的存在语境。文化产业化作为近年影响较大的一种国家战略,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核心力量和主要领域,并扩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相关的理论建构也引人注目。
面对鲜活的新闻出版改革发展实践,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刘伯根的《出版集团战略投资论》(新星出版社2011年7月版)的出版问世,可谓适逢其时,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它体现了作者对创新出版企业战略管理模式、培育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的深入思考。作者以学术上的慎思明辨和出版实践上的丰富体验立论成书,内涵丰富、视野开阔,值得认真一读。
出版业怎样才能尽快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尽快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出版集团战略投资论》也给出了自己答案。该书从中国出版产业的基本格局入手,剖析我国出版业市场的发展演化、竞争格局、面临的问题;钩沉国际出版集团的演变历程,深入分析和总结其特征、类型、发展经验,并对我国出版集团的角色演变和战略定位、运营等进行解析;详解出版集团战略投资的准备工作及投资方向,出版集团战略投资的基本模式,最后从出版集团战略投资的风险控制和战略投资评估等方面探讨出版集团的战略投资管理——这难能可贵。
胡惠林和陈昕主编的《中国文化产业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版)围绕“文化产业”这一专题,综合国内学术界众多学者的观点,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具体考察了文化产业在当前社会情势下的发展状况和前景。
由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三位学者主编的《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7月版)秉承了“文化蓝皮书”10年来一贯的风格。“总报告”、“宏观视野”和“专家论坛”等栏目注重评估形势,分析问题,预测发展,提出建议。“行业报告”、“区域报告”、“个案研究”、“统计指标研究”等栏目侧重展示不同行业、不同区域文化产业的年度发展动态和个案剖析。“国际文化产业”栏目介绍了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理论探索。
《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认为,“十二五”期间,宏观经济环境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应该是“十一五”发展的简单的量的放大,而是要有质的提升,要开辟新思路,看到新空间,寻找新路径,激发新的动力。如果文化体制、机制、政策到位,将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发展速度,实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一宏伟目标。但如果管理体制和政策缺乏价值取向和制度基础,时而收紧、时而放任,则会动摇市场的良性预期,抑制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那些值得借鉴和操作的案例
在文化产业语境中,随着研究对象的产业化转型,文化研究自身也难免生产化的命运。文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个性的创造、思想的产生和精神的捍卫,而是转变成组织化、产业化的企业策划和批量生产。
譬如,荷兰学者约斯特·斯密尔斯和玛丽克·范·斯海恩德尔合著的《抛弃版权:文化产业的未来》(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版)认为,如果认识到版权理论既行不通又不合理,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人们立即会想到,版权保护了对卖座大片、畅销书和文化明星的投资,却扭曲了文化市场,将大量文化产品挤出人们的视野。同时,控制着版权的大型文化企业掌握着文化产品的生产、发行、推广和销售,从而垄断了文化市场。从民主和公平竞争的角度看,这种市场控制决不能容忍。
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本雅明所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预言了资本主义文化工业时代的到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提出的“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是文化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这一观点,把文化发展置于全球的焦点。当代全球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需要梳理中外文化产业发展史,需要拓展文化产业基础理论及应用理论,同时也需要对文化产业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思考。胡晓明、殷亚丽主编的《文化产业案例》(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版)则为文化产业实践者及学界提供了丰富鲜活的个案。
学者郭鉴的《吾地与吾民:地方文化产业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关注点就在于此,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本地民众在纷纷扰扰的变革时代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地方文化产业要发展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唤起本地民众的地方意识,主动参与,人人是参与者,人人是消费者。
《英国文化产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4月版)则以国别为单位,分别介绍世界上主要国家文化产业市场的最新情况、管理制度和发展模式以及经验教训等,内容涉及出版业、电影业、电视业、广播业、音像业、广告业、演艺业、网络业等方面,资料翔实,数据丰富,历史与现实衔接,宏观与微观兼具,亦述亦评,饶有新意。
◆部分与文化产业有关的书目:
《出版集团战略投资论》刘伯根著/新星出版社2011年7月版/35.00元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胡惠林、陈昕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版/38.00元
《中国出版产业论稿》陈昕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45.00元
《出版产业散论》周蔚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48.00元
《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7月版/59.00元
《抛弃版权:文化产业的未来》[荷]约斯特·斯密尔斯、玛丽克·范·斯海恩德尔著 刘金海译/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版/20.00元
《文化产业案例》胡晓明、殷亚丽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版/39.00元
《吾地与吾民:地方文化产业研究》郭鉴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 38.00元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陈少峰、张立波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45.00元
《英国文化产业》毕佳等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4月版/33.00元
《文化产业比较案例》蔡尚伟、刘锐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49.00元
《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汤莉萍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22.00元
《文化产业学》胡惠林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版/22.00元
《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国新文化变革》胡惠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版/58.00元
《文化产业政策激励与法治保障》何敏著/法律出版社2011年5月版/28.00元
《文化产业投融资》魏鹏举、周正兵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版/48.00
《文化产业经济学》顾江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 38.00
《文化产业策划实务》李锡东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 3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