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政策利好再掀新一轮科学发展潮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1/10/28 作者:金霞 穆宏志 王东 马莹 及烁


■商报记者 金 霞 穆宏志 王 东 马 莹 及 烁/整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主题,制订文化强国大战略,推出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决议,势必对未来中国文化改革建设起到极其重要的纲领性作用。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行业,出版发行业不仅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也要争当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的领头羊。出版人既感到精神振奋,同时也认识到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重大。而如何抓住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整合资源,提升综合实力,优化产业集约水平,让出版业科学发展,备受业界关注。

采访中,各地出版发行集团、出版社、民营书业掌门人均表示,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颇多变革性提法,亮点频出,强调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等方面的任务,非常契合出版业当前的工作重点。发展文化产业应尊重文化规律,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追求两个效益的统一。文化产业确定为支柱性产业,表明高层进一步认识到文化的产业功能。一定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真正贯彻落实。正如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谭跃所言,“《决定》既有理论上的新概括,又有实践上的新要求,既明确了目标方向,又提出了措施保障,表明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据悉,世纪、凤凰、浙江、辽宁、山东、山西等出版发行集团也都第一时间部署学习与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工作,纷纷表达了抓住机遇、科学发展的紧迫感与自觉性。

实现跨越发展

谭跃表示,为了迅速把中国出版集团做大做强,要善于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理清发展思想,要明确聚焦书业、聚焦传媒、聚焦文化产业的投资方向;要探索跨国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发展路径;要打造资本运营、数字化出版和高端人才的竞争优势;要形成分配制度、股权多元和上市公司的内生动力;要构建结构调整型、投入拉动型和数字技术提升型的增长方式,努力拉开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产业格局,逐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做大做强。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李朋义谈到,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产物,理应走在改革的前列。为此将着重做好:一是积极承担起各种各级各类教材研发的任务,确保出版物特别是教材体现国家意志,体现主流意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在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上下工夫,强力推进股改上市工作;三是大力开展数字出版,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打造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四是加快推动出版“走出去”战略,努力成为全球领先的教育资源和服务提供商,打造有影响力的跨国企业。

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非谈到:“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走大文化的路子,才能成为支柱产业,但书业不是垄断或暴利行业,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长江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王建辉认为“新的一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潮即将到来,出版集团要抢抓机遇,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优势,通过持续创新和高效运营,打造成为中国最具成长性与投资价值的优秀中文内容提供商、优质专业增值服务商和优异文化教育网络运营商”,或许是方向。

教育科学出版社社长所广一表示,“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文化强国,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极大地凝聚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令我们备感振奋。”转企后,教科社视野更加开阔,平台更加宽广,业务范围也有更多拓展。将进一步建立更适应未来出版竞争形势的组织结构;建立富有活力的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进一步强化对全社经营指标和项目投资的考核评价,健全双效考核评价体系等,为新的跨越发展创造条件。(下转第5版)

(上接第1版)民营老总经纶文化传媒集团总裁李朝东表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让民营企业享有国有企业同等待遇的历史机遇。《决定》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扶持等,对书业非公有制也有颇多利好。此前的相关政策降低了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但在实际发展中,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仍然遭遇不同程度的壁垒。他希望下一步能通过一些具体制度的设计破除壁垒,让各种所有制企业在法律面前公平竞争,实现跨越式发展。湖南天舟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志鸿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扩延充实规划

骨干企业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力军,都在第一时间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全会精神,率先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改革和发展当中去,根据新的形势进一步梳理发展战略,把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为此,一些出版企业将重新调整发展规划。

中国出版集团20日即举办各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的战略发展座谈会。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总裁柳建尧建议,按照全会精神,重新调研制订未来5年发展规划,以内涵发展为主,外延发展并举,切实增强发展实力和能力。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社长刘东风也认为,之前各家出版社都根据自身的情况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但此次党中央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应该根据新的要求考虑如何完善原有规划,做好企业的战略设计,寻找未来发展路径并加快速度发展。尤其在现阶段这样一个产业整合期,各方面的制约和困难很多,有了这个纲领性文件,对于出版事业定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决定》特别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文化企业来说,就是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体制机制——这也是所有出版企业共同关心的话题。“大学社群体虽然经过了转企改制,但目前还只迈出了最初的几步,市场化程度并不高,只有加快转型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活力”。

“十二五”时期是出版产业格局调整的重要时期,安徽出版集团确定了“十二五”发展目标,实现销售收入和总资产“双两百亿”。为此,将重点围绕出版传媒主业、数字化新媒体出版、文化商业流通、文化置业、文化旅游、教育培训、文化金融投资、文化服务等八大业务板块,采取大投资、大招商、大整合、大发展四大动作,推动内容及业态、资本运作、多元产业、“走出去”、文化与科技、新型科学管理新突破,着力打造全媒体互动、多产业融合和跨国界发展的大型文化传媒集团。

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将以2011年为新的起点,做大做强出版主业,实现产业多元发展,力争用两到三年时间,实现“总资产过百亿,年销售收入过百亿,集团持股市值过百亿”,综合实力保持在全国地方出版集团前5位;到“十二五”末,实现“总资产达到20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再造一个出版集团。

力推精品力作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是文化大跃进,沉下心来多出精品才是出版业的根本。谭跃表示,“中国出版集团要努力开发宣传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点图书和普及读物,出版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读物,全面提升各类图书的品位质量,发挥出版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上的特殊作用;要充分认识出版产业正面临的极好发展机遇,认识到科技与出版加速融合,为出版产业提供了强大推力,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为出版产业打开广阔空间”。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何建明谈到,要积极发挥作家集团在抓原创作品方面的优势、集团所属报刊社在文学出版界的“国家队”优势、集团编辑出版和经营管理人才的优势,创造更好的文学出版环境和业绩,多生产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学作品。

吉林出版集团计划在专业化出版、规模化增长、大众化出版、蓝海市场开发等4大战略的基础上,使集团完成由小生产方式向扩大再生产方式转变;由单一的市场增长向广义的市场和非市场增长方式转变;由单一主业增长向结构性增长方式转变;由单一的产品经营方式向资本运营的方式转变。

刘东风认为,《决定》的提出对于出版人还有一个重要指导意义,即提升出版物的内容质量,增强产品创新能力。“现在每年有几十万种图书面世,但大部分产品的可读性不强。一方面是有原创力的精品图书在减少,但从出版环节来看肯定和我们的生产水平下降有直接关系。从源头上解决创新能力问题关系到出版业的未来,要通过精品战略带动出版业内容开发,为将来的新技术转型做好准备——这也是为社会做好文化服务的核心”。出版企业应更加重视专业化发展、强化专业化程度。“一方面通过多元化经营壮大产业规模,一方面要坚守出版最重要的使命,做大做强同时也做出特色”。

创新数字业态

作为创意产业,出版业如何不断地推陈出新?数字出版等业态创新是书业不可回避的话题。

中南传媒监事会主席汪华近日表示:“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激发传统出版的新活力,发展数字出版新业态,打造以天闻数媒hosting平台为基础的数字出版平台、以红网新闻门户网站及掌上红网移动门户网站为核心的新闻资源聚合平台、以潇湘晨报数据库和数字社区为主体的社区人群综合服务平台、以动漫和游戏为基本功能的青少年娱乐服务平台。”

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尹昌龙强调要抓住数字出版新的增长点。“文化+科技”是深圳创造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而数字出版就是此模式的生动体现,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优势将成为推动深圳出版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发挥区位优势,集团发展数字出版的目标是建设“华文数字出版中心”。

业态创新也是渠道永久的课题。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将继续以建设现代化书城新型业态为突破口,让书城不仅是图书卖场,更是文化创意中心。河北省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军良表示,以河北出版物发行中心投入运营为支撑,将加快全省连锁经营步伐,实现全省门店信息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同时推广“文化大卖场”概念,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深挖实体店销售潜力,扩展销售空间;另一方面向数字领域进发。

新一轮改革序幕已然开启,本报将持续关注报道各地出版发行集团、国有及民营书企的进展与突破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