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深挖地方资源求突破
翻译
报道时间:2011/11/11
作者:张国芬 张 伊
摘要:
■商报实习记者 张国芬 商报记者 张 伊
青岛出版集团与海尔、海信等本地知名企业合作,进行泛数字出版的研发,并立足青岛市打造社区数字出版平台。一直着力打造本土作者本土题材图书产品线的重庆出版集团与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合作挖掘作者,并将常规的图书推广“移动”到新的城市载体。
随着近几年的体制改革,城市社激活了自己的机制,在深入挖掘本地资源的出版之路上逐渐形成了核心竞争力。
整合地区资源 深挖市场
充分挖掘本地作者资源,使城市出版社结合本地文化和地域特色的策划思路越来越深入。济南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总编辑丁少伦通过广泛搜集本地作者信息,举办活动定期与作者探讨选题,并借助本地作者扩大的作者网络,济南社推出了“图说济南老建筑”系列图书。这种合作方式也为该社开发《济南历史文化读本》、“老济南”系列等书积累了作者。而每当有大项目,沈阳出版社都会从沈阳市文联、文史馆等寻找到作者资源。大连社则在做《品读大连》时,与大连市作协、文化局、旅游局及媒体的专家进行了四次选题论证会,他们为该项目推荐了不少作者。长春社坚持“以诚心感动作者”,弥补了城市社本来不充裕的作者资源。
与本地媒体平台的良好互动是城市社图书宣传的优势,杭州出版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徐海荣就表示,“我们会力争使媒体每天都有杭州出版社的文章见报。”而经过长期的合作,城市社与媒体的合作项目也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图书策划上。重庆出版社与 《旅游新报》和重庆都市广播 “吃在重庆” 栏目组共同策划的《吃遍重庆》在短时间内就创造了良好销售成绩;大连社和当地电视台合作推出了《崛起的海岸》;济南社近期与省电视台联手开发的《阿速有妙招》,已累计发行8万余册;武汉社与武汉电视台、长江日报、武汉晚报等当地媒体密切联系,出版了“品读武汉”系列、《长江日报影响力丛书》、《见证2008》丛书等,该社的社刊工程也成为新的增长点,《老年文汇报》已在数个城市设立分印点,每期发行逾10万份。
深入当地企业、学校及科研机构,城市社获得了更加广阔的策划空间。沈阳社不久前出版《辽宁农民致富宝典》时,就已积极吸收辽宁大学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补充编辑队伍。长春社也曾与吉林农业大学的教师队伍共同开发了40余种的农家书屋图书。武汉社与华中师大中国近代史所保持着良好关系,《新编辛亥革命辞典》和《辛亥革命史事长编》都是合作成果。据海天出版社市场营销部主任于辉介绍,海天社也将在年底至明年初重点推出当地教师严凌军的《青春读书课》。目前,杭州社正积极利用中国美院、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大学等国家级动漫教研基地以及浙江中南卡通、杭州宏梦卡通、杭州玄机等动漫名企,打造《动漫星空》杂志品牌。不过,由于一些省份城市所在社比较多,对高校资源等作者群的分割也比较严重。为此,长春社已将眼光转向了本地年轻作者的重点培养。
城市社与民营机构合作,资源共享的程度也不断深入。济南社走出了单纯的一书一议模式,实现了从选题开发到市场营销的全方位合作。武汉社则积极与民营机构拓展策划领域和发行网络,将“江城名家讲坛”系列丛书的内容资源与民营机构的包装营销能力嫁接,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成立研发部门 做大工程
立足本地资源提升竞争力之后,不少城市社“挖”到了大型出版项目,在与大社的资源争夺中掘到了一桶“金”。海天社今年重点推出的《饶宗颐书画册页丛刊》是深圳建市以来最重头的一个学术出版工程。即将推出《深圳当代短小说八大家》书系和明年的《关山月美术全集》(10卷),也都是立足本土资源的大项目。据杭州出版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徐海荣介绍,杭州社施展“吃杭州饭”战略,就杭州西湖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出版了7部西湖方面的文献;在“打中华牌”上,该社出版了文澜阁本《四库全书》影印本,并承担《中国古都系列丛书》出版任务,“利用本地资源做好整个国家的文章”。沈阳社首次以繁体线装本、简体平装本两种形式出版的《盛京赋》,被评为该市“十件文化盛事”之一,入选“2011年度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济南社重点打造的“文化中国” 品牌书则已多次再版,形成了选题持久开发的有利形势。大连社“文化大连”系列丛书年底将再度扩充,武汉社的《荆楚文化丛书》(第一辑)、《夏雨田作品全集》也将面市。
为了突破资源制约的软肋,不少城市出版社纷纷成立研发部门。海天社今年4月成立了以领军人物为核心的工作室制度。著名财经作家成君忆作为首个由出版社引进的特殊人才,以出版策划人的身份,成为该社一员。成君忆将牵头成立一个财经管理类图书工作室,策划出版“深圳样本”书系。沈阳社于2008年成立了项目开发部瞄准地方行政资源等系统读物,今年推出的公务员基本功图书销量不错。继去年成立了北京工作室、与鞍山报业集团合作成立了沈阳出版社鞍山出版中心后,该社近期又将揭牌齐齐哈尔分社和本溪分社。这些直属派出机构将充分发掘更多的社会出版资源,为出版社带来更多的机遇。
搭建数字平台 服务社区
数字浪潮前,城市社也依托本地资源,频频出招。武汉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彭小华表示,除了与国内知名网上平台合作,实现图书内容数字化转换外,在武汉出版文化产业园中开辟数字出版专区、借助国家中部数字出版基地落户武汉的机遇,寻求与IT企业及其他新型传媒的合作也是该社数字转型的重要方式。沈阳社的数字出版中心7月刚刚成立,该中心副主任陈耀斌介绍,沈阳社将与地方社进行数字出版合作,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出版氛围,策划和引导地方数字出版发展内容和方向。青岛社则积极打造城市社区数字出版平台,未来的发展将集中于网络媒体、手机媒体、阅读器媒体等新业态。杭州社2010年初创办《红苹果》周末读物,在此基础上开设的红苹果周末读物网今年10月份进行了改版,对本地动漫数字出版平台的研发也在紧张进行。
城市社在数字出版领域也在谋求突破。大家出版传媒(大连)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总编辑刘明辉说起了城市社数字出版的困难:“做技术提供商和营销平台不具备条件,做内容提供商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图书的目标读者风格是否适合做数字出版,有很多制约因素。现在手机出版的读者有很大一部分是农民工,而我们在这方面资源又非常有限,插图、漫画在手机上实现也很困难。”尽管如此,该社还是在寻求作为城市社的盈利模式。不少受访者也表示,城市社数字出版的发展依然需要政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