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教材竞争:关键在于质量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1/12/6 作者:


■商报记者 倪 成

“企业的生命是产品,产品的生命是质量。没有质就没有量,有了量,质就更需要提高。质与量是相辅相成的。抓好质量就是对产品、对企业负责。”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殷忠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近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举办,重庆出版集团承办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第31次全国中小学教材印装质量检测工作会议”顺利在美丽的山城重庆举行,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人教版教材代理商印刷的1799册教材在这里接受了专家评委组的检测,最终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公司、新疆教育出版社和中南出版传媒集团等单位印刷的教材,得到了评委们的肯定,分获一二三等奖。

为全国出版单位搭建交流平台

从1981年9月,人民教育出版社配合中国印刷公司并邀请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组成中小学课本印制质量检测评比小组,组织了第一次全国性中小学教材评比工作,已经过去了30年。30年间,人教社组织的印制质量检测评比从未间断,到如今已经整整举办了31届。

长期以来,人教版教材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课堂,每年的印量都超过10亿册,影响极为广泛。“人教社的教材检测工作坚持了31年,几十年都在抓,是因为人教社一直以来都特别重视教材的印装质量。即使这样重视印装质量,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所以教材检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得年年抓,将其作为重要的责任、头等任务来抓。现阶段各省(区、市)的印制装订设备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今后重点思考的是如何控制管理,使我们的管理水平、质量意识同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殷忠民介绍道。

即使在如今市场竞争激烈,教材价格、销售数量不断下降,纸张、用工成品增长的情况下,人教社也宁肯牺牲利润,不放松质量。人教社每年的高标准、严质量的检测工作“保证了广大师生用到好产品,促进人教版教材代理单位的印装技术水平进步,促使他们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高要求、加大投入,出色完成代理任务。”从这点来看,这项一年一届的评比无疑就是对全国中小学教材的一次大范围质量检测评比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殷忠民特别强调道:“希望通过检测增加教材批次质量的合格率,一本书出问题对于使用者来说都是100%的质量问题。”

30次参加了人教社教材检测工作的北京印刷协会秘书长张庆连,用两个不容易总结了人教社这么多年来在教材检测工作上的成绩:31年如一日,坚持做检测,不容易;将30个教材出版企业组织在一起更不容易——这也是人教社的威望的体现。

对于人教社教材检测工作的作用,张庆连用3点进行了概况:首先,检测工作能促进印装质量的提高。“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弄,当时检测时问题特别多,不合格品也多。现在教材质量提高了很多,像大面积掉版,版面不匀等情况,已经不存在了。”其次,通过活动加强了各省联系与技术交流。“在检测过程中,可以对不同省份的产品质量进行比较,交流了经验,客观上也提高了对各省教材的印装质量。”第三,检测工作也促进了各印刷企业对技术的改造和升级。“很多企业都是依靠教材吃饭,竞争的压力,也让他们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升级改造是唯一的出路。”张庆连强调道。

检测方法推陈出新更公平

从今年的检测结果来看,送检人教版教材的不合格的地区和产品已从2009年的6个地区、9个产品,减少到2011年的2个地区、4个产品,优良品种增加,不合格产品逐年减少,不合格率年年下降。 “套印、外观整体都较好,彩色套印不准比较少见;但在诸如彩图套印、堆粉等技术环节,还有一定的欠缺。”2011年度人教版教材整体印刷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今年的人教版教材检测会议与往年相比,有了一个明显的进步——在今年的检测环节,评委们一改往年“6个评委小组每小组负责5个省区市教材检测”的方法,改为“6个小组检测全部的产品”,即所有的产品,6个评委小组都要进行检测。再加上从2008年开始,人教社恢复了到工厂、书店、学校抽样检测的工作,采用抽、送相结合的方法挑选检测样本——今年所送检的1799本课本中,一半是各单位教材中心提供的,另一半则由人教社业务员从工厂、书店等地随机抽取,保证样本的丰富性、全面性,也保证了检测的公平与准确,将检测工作真正做到了实处。

另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中心市场与培训部主任沙晓青介绍,随着新的制图及传输技术的出现、运用及绿色印刷理念的兴起,人教社从4年前就开始加强在无胶片化及绿色印刷方面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这两项新技术,以提高教材印刷质量、减少污染。“但由于使用此技术的省份并不多,未来还有待更多的地区完成实现远程传输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