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出版人纵论产业转型和出版创新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1/12/23 作者:


■商报记者 马 莹/采写整理

未来五年出版业将发生剧烈变革

◎谭 跃(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

从2006年到2010年,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先后举办了5届“香山论坛”,大家在论坛上各抒己见、坦诚交流,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思想财富。业内外媒体对这个论坛非常关注,每年都有大量的报道和讨论。论坛组委会还先后出版了5辑“香山论坛”论文集,反响热烈。

在去年“香山论坛·重庆峰会”期间,黑龙江出版集团建议今年的论坛在亚布力举办。亚布力在俄语中是“苹果园”之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自然风景。本届“香山论坛·亚布力峰会”的主题是“产业转型和出版创新”。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把文化发展首次放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对待。未来五年,出版业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但是唯一确定的,就是这个产业即将发生深刻而剧烈的变革。这种变革既来自于体制机制的大胆创新;又来自于资本力量的深入影响和新兴技术的强烈挑战,这三种力量将共同推进出版产业的转型。在这当中,如何发挥出版集团的资源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如何发挥资本和制度的力量,顺利实现产业的转型;如何把改革引向深入,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

实施三大升级 加快创新步伐

◎李久军(黑龙江出版集团董事长)

今年是“十二五”的“起步年”和“奠基年”,也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的一年。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点上,我们出版大家庭以“香山论坛”为平台欢聚一堂,共谋发展。显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当前,我国出版业面临的形势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产业推上了全新的舞台,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社会资金陆续引入,人才队伍不断充实,市场机遇大量涌现,发展环境前所未有。另一方面,市场开放带来竞争加剧,旧有体制余弊未消,传统产业结构面临全盘调整,年轻人才仍显匮乏,尤其是信息大爆炸带来了巨大震荡——传播渠道增多、阅读习惯改变、碎片内容如海啸般泛滥……出版业很可能被挤入夹缝中求生存。肩负责任、使命,面对机遇、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和出版创新”?出版业如何求新、求异、求变?开拓一条别开生面的发展道路,是摆在当下每一个出版人面前的首要课题。

面对这样的紧迫形势,黑龙江出版集团自身一直在努力和探索。在提高书、报、刊的质量,扩大教材、教辅市场,夯实既有经济基础的同时,我们正在三个方面进行升级。

第一大升级是体制机制改革。集团于2009年转企,经过2010年的调整发展,2011年启动了新一轮改革,即股份制改造,配套加强了战略管理、绩效考核和集约经营工作。同众兄弟单位一样,也面临着土地有偿处置、人员身份转换、资产整合重组等难题。

第二大升级是产业链条全方位改造。一是出版改造向数字化转型,与运营商、电台、电视台、网络合作,力争有文、有声、有像、有影,凸显内容的可移动价值和多元价值。探索突破“内容提供商”的局限定位,建设在线教育平台、农家书屋网络平台、普通话培训测试平台、朝韩语特色出版资源平台等。在信息化的今天,人们的阅读需求不断被低成本的碎片内容、实时内容填充,高成本的系统内容正在被迅速挤出。相反,渠道的不可替代性和在创造需求方面的价值正在巩固增强。面临这样的形势,我们必须强力推进出版改造、升级。二是印刷改造,向高附加值业务转型,向绿色印刷升级,在重组资产、组建印刷集团、合并机构、减员增效的基础上,引进数字制版技术,实现绿色印刷改造。黑龙江新华印刷集团有幸成为东北地区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绿色印刷认证企业。三是发行改造,我们着力加强物流、信息流升级工作,建设大型智能化图书配送中心,成立新华世纪科技公司,自主开发发行管理系统,并迅速对全省新华书店进行连锁改造。同时,一手深挖城市市场,推动大中型门店向综合性的文化商城转型;一手拓展农村市场,建设农村发行网点,探索设立流动汽车书店。

第三大升级是多元发展。向旅游业、投资业、教育培训业延伸,集团成立了新华旅游公司,成立了文盛投资公司,基于部分单位的特色优势还成立了美术教育机构、高端少儿教育机构,在韩国创办了汉语教育机构。当然,多元发展的前提是主业持续增长,多元发展的价值在于为创新和转型提供积累。

在“三大升级”的基础上,黑龙江出版集团特别强调“开放”理念。一方面广泛到国内外各地进行交流调研、考察合作,另一方面走出省域设置分支机构,目前在北京有3家分支机构,在俄罗斯成立了中国文化中心,在韩国成立了中国语言出版社——在俄罗斯设立机构是取文化之长,在韩国设立机构是取语言、文化和人才之长。集团的朝鲜民族出版社拥有一支全朝鲜族出版队伍,与韩国语言相通、习俗相通、文化相通,而且往来密切,在挖掘韩国市场方面很有优势,目前已经有一批语言教材和中国古典名著输往韩国市场,将来打算在韩建立包括出版、培训、旅游多板块的综合文化体。

产业转型与出版创新

◎刘伯根(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

业转型的重要驱动力,虽然转型的同时必然意味着体制机制、发展模式、产业格局等诸多改变,但新业态将明显带有新技术的烙印。2.引发产业转型或者说媒体换代的新技术,其革新周期与以往相比将进一步缩短,出版业态的创新将更为频繁。3.随着技术普及速度的加快,产业变革的技术成本将快速降低,依靠技术优势构筑新壁垒的有效期将大大缩短,在不考虑行政准入的前提下,新业态的准入门槛将不断降低,产业竞争将趋于激烈,直至整体格局趋于稳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包括出版在内的文化产业全面转型的号角。文化产业发展第一次上升为国家战略,整个出版产业的转型切切实实地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文化任务和经济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可以预见,这一转型将对出版产业产生全面、深刻、持续的重大影响,现有的产业格局将被颠覆,新格局在不远的将来必将逐步成型。

首先,出版产业转型不是突变式的转型,而是扬弃式的转型。我们谈出版转型,并不是要急切地割裂与传统出版的各种联系。转型的目的,是去掉那些束缚出版生产力发展的种种滞后因素,扫除绊脚石,开辟新天地。经济学里面还有个“经验曲线”的问题:产业转型之际,传统出版企业的竞争优势之一,就是我们的员工在内容判断、形式规范、政策理解、业务流程、工作效率等方面的丰富经验,是平台运营商等新进企业所不具备、所极度渴求的。数字出版短期内不可能取代传统出版的市场主导地位,传统业态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占据产业主流位置,这段时期可能是十几年,也可能是几十年。现在是要积极转型,但仍然要做强传统出版。

其次,出版产业转型不是转目标,而是转路径。“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出版转型,转的是做强、做大、做好、做快的路径和方式,转的是束缚出版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转的是对出版产业发展规律的传统认识,不转的则是文化传承的终极目标。文化传承,一是要“传播”,要不断增强出版产业的国内、国际传播能力;二是要“继承”,要承续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部分。所以,数字化、多元化、国际化、集约化、跨地区、跨行业等等只是产业转型的具体路径和方式,文化传承才是产业转型的终极目的。

第三,出版产业转型不等于数字化转型,我们要的转型是全面转型。新型业态不仅仅是数字出版,而是牵涉包括技术要素在内的制度、文化、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等多重要素在内的全面转型。以数字出版为代表的新型出版模式,只是这场转型的突出表现之一,其内里,则是传统出版流程向现代出版流程、传统出版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传统资源配置模式向新型资源配置模式等全方位、多层面的深刻变革。即便是技术转型,也不是从一种技术完全倒向另一种技术,而很可能是从现有技术结构转型为多种技术手段并存的新型格局。

出版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项工程最少有以下4个着力点:

一是文化。在文化层面上,需要对“出版”这一概念有全新的认知。1.产业边界。放眼世界,传统的出版产业边界正日渐趋于模糊,以维普资讯、苹果、亚马逊等为代表的一批新的市场主体的加入,使得出版产业领域迅速扩大。总署制定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五大产业”:传统出版产业、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动漫游戏出版产业、印刷复制产业、新闻出版流通和物流产业。出版产业的边界已经比原来有了很大的拓展,数字出版、动漫游戏产业将作为新的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产业定位。党中央提出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就要求出版产业既要定位于文化家园的建设,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又要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国家的经济转型中成为有生力量。3.产业功能。目前,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和社会思潮多元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出版产品和出版服务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出版产业既要重视传承,又要重视文化创新;既要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又要满足读者的娱乐需求。

二是战略。产业转型时期,战略创新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现有的出版产业生态:1.战略创新导致出版格局发生变化。经过转型,出版产业将从目前相对零散、分割的产业格局过渡到集约、流通的新格局,全国出版产业总体上实现规模经济,各大出版发行集团将成为产业骨干力量。截至2010年底,我国31家出版集团共有218家所属社,占全国出版机构总数的37.7%;码洋占有率达到43.97%;动销品种占有率为36.7%。出版集团CR10已从2005年的24.61%增至2010年的28.56%,出版社CR10反从2006年的17.25%降至2010年的14.71%。转型后的出版产业,集中度必定会大幅提升。2.战略创新导致企业发展模式发生变化。传统的出版企业以内生式发展为主,目前已呈现出逐步侧重外延式发展的倾向。转型后,出版集团将更多地通过资本手段贯彻其发展战略,兼并重组将逐渐成为影响产业格局的主流模式,随着一批骨干企业实现跨行业、多元化发展,全流通、全覆盖的出版物生产流通体系有望成型。3.战略创新导致产业角色定位发生变化。出版企业将从传统的内容生产商向具备多种服务职能的内容和信息服务商、战略投资者转变。多数出版社将从单一产品提供商变为全产业链服务商、生产商。出版社的服务方式也将从目前的规模化服务过渡到规模与个性化服务并重的方式。

三是制度。制度创新中,举其大者、急者而言,以下三点较为重要:1.管理制度的创新。目前科学化的管理形态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生产环节的扁平化管理指日可待;管理制度的生产导向也将随着改革的深入而淡化,消费导向、市场导向将成为新的管理制度的主要特色,产业评价制度将随之做出变革。另外,出版企业的管理主体,将一改过去的以编辑专业背景为主的特点,逐步变为以企业经理人背景为主。2.分配制度的创新。现有的分配制度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利润与导向、文化与市场的平衡。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创意导向、文化导向、市场导向并重的分配体系有望建立起来。3.运行机制的创新。为实现规模效益,出版企业对工作的协同化的要求将比现在更高,对资源配置的合理规划更显重要,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协同机制。

四是技术。对于这一轮产业转型中的技术驱动力,可以有几个初步判断:1.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将是这一轮产

从“滚雪球”看出版主业创新发展

◎周 斌(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11月30日,凤凰传媒成功上市,成为目前规模最大的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在上市路演和上市之后,投资者和媒体记者问的最多的问题是:作为全国市值最大的出版传媒类企业,凤凰传媒对于主业发展有何思考,会不会因为上市而影响主业的发展方向?此次论坛主题很好,我的解读是:香山论坛说的是“书山有路转型为径”,亚布力峰会告诉我们“出版主业创新成峰”。来到了亚布力,我想谈一个与雪有关的话题,有一本名为《滚雪球》的有关巴菲特价值投资理论的书,我就从“滚雪球”看出版主业的创新发展。

凤凰集团多年来一直在滚动出版主业这么一个“雪球”。凤凰传媒2011年度的最新财务数据显示,我们年初承诺的营收和利润的奋斗目标均超额完成。目前集团主营业务利润占总利润的70%,主营业务销售占总销售收入的近90%。今天,没人说凤凰集团是地产集团或是其他什么,而始终是一个以书业为核心,有责任、有使命感的文化企业。那么凤凰集团在主业创新进程中如何来“滚雪球”?

第一,“滚雪球”必须有一个核心支撑。这个核心可以是一个品牌、一个团队,一个理念、一个战略、一种文化,它吸附资源的能力很强。凤凰集团整合资源的能力比较强,关键是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而且有一支讲传承讲创新的团队。此次凤凰传媒上市,创下今年年内机构认购家数最高纪录。根据网下配售结果公告,有上百家大型知名保险机构及基金入驻,显示主流投资机构对于公司价值认可度较高,受到机构投资者和广大股民的支持,也恰恰体现了这种核心的积聚效应。此外,凤凰集团正在进行的招聘中,数百人争一职位的情况很多,这也证明了大家对于凤凰的认可。

第二,要选择雪多的地方“滚雪球”,即选择发展方向非常重要。凤凰集团实现“双百亿”之后,集团党委明确提出教育产品资源深度开发和数字化突破是未来的主攻方向,这也是凤凰传媒募集资金项目的重点。比如,集团两年多前研发的《数字化课堂》去年销售400万张,今年实现销售800万张,明年的订购数已达1600万张,每张光盘的利润是2块钱左右,远远高于传统的纸质图书。此外,最近凤凰传媒与中国电信江苏公司战略合作,共推iTV“凤凰学园”视频教育品牌,已经成为iTV重要的供货方;凤凰学习网上线不久,收费用户已达10万人。

第三,太湿或太干的雪不适宜“滚雪球”。太湿的雪是指和传统出版高度同质化的领域,要慎重进入;太干的雪是指和主业完全不相干的领域,一般也不能涉足,即便它是赚钱的,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赚能赚的钱。凤凰集团今后拓展主要靠“四新”,即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新空间,而这“四新”一定是围绕主业的创新。如最近我们正在谈的韩国4D小屋,就是结合高新数字技术和设备,围绕出版发行产业链来设计的。

第四,“滚雪球”不能贪快。李嘉诚有一个四句格言:好谋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无为而治。“好谋而成”说的是谋而后定,要有战略思路。“分段治事”说的是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该干的事情,凤凰集团曾经提出“双百亿”以后怎么办,现在我们提出主业上市后怎么办,各阶段的战略和主攻方向是有差别的。做企业要“牵牛鼻子”,抓重点。“不疾而速”说的是有了激情还要有理性,把握好发展的节奏。“无为而治”说的是按规矩做事,以制度化建设减少人为的,非现代企业的做法。

第五,“滚雪球”要注意不同的面都要滚到。这其实就是讲科学发展观中的“统筹”。近年集团多次强调“统筹”两个字,提出四个“统筹”,实现两个“创新”,打造两个“优势”。第一,统筹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加大对出版资源和数字出版的投入,努力实现内容生产业态的创新。第二,统筹传统发行与现代传媒,加大对以中国“现代书业第一网”为依托的“文化消费终端”、内容投送平台和新兴媒体、新兴阅读终端的投入,努力实现内容传播业态的创新。第三,统筹图书出版发行主业和相关文化产业,加大对文化服务、文化贸易、影视广告、动漫网游等文化产业的投入,打造多元化产业竞争的新优势。第四,统筹国内发展和海外拓展,逐步加大跨省及海外业务并购、市场开发的投入,努力形成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新优势。

第六,滚动雪球时,要注意前面是否有障碍物,即风险管控问题。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加强风险管控,尽可能地减少由于盲目扩张、决策不慎引起的损失。

第七,要从高处往低处“滚雪球”,坡度越大越好。出版业的定位要高,起点要高,凤凰传媒做的是内容产业,要多做吸引消费者的事,不做“勾引”消费者的事。要有高度,要讲责任。发展要善于借势,借的主要是政策之势,可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凤凰传媒此次募集资金项目全部与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吻合,比如投资凤凰文化广场、连锁网点的升级改造、建设文化消费综合体,就与全会文件当中提到的“引导大型国有企业建设更多的文化消费场所”是高度一致的。

第八,斜坡足够长,才有助于“滚雪球”,即要有持续发展的空间。凤凰传媒上市路演过程中,路演团队对股民讲:投资凤凰传媒可以有两个好处:一是可“坐享其成”,可以稳获行业龙头企业优良业绩的收益;二是“乐观其变”,可以期待有政策长期支持、有较强承接转型与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业持续成长的收益。我们说投资凤凰,投资文化,就是投资有收获的未来。不少投资专家充分认同这一观点。

凤凰集团还要把这个主业的“雪球”不断滚动下去,成为文化凤凰、数字凤凰,这是凤凰的使命!(下转第3版)





(上接第2版)

公司创造奇迹 转型开创未来

◎齐 峰(山西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

虑文化资源的保护,还主要指对文化所蕴涵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正确挖掘,有效避免“伪文化”的泛滥所导致的文化资源的廉价侵蚀和肤浅损害,还原文化本身的真实性和深刻性,并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其次,才是对物质资源的“需要”和“限制”。因此,绿色出版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人文环境的妥善维护,二是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由于维护文化生态是其核心环节,所以,绿色内容是绿色出版的主体。

当前,我国传统出版业依旧是品种数量上的繁荣,而“繁荣”的背后存在许多无效出版现象。无效出版不仅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使出版企业付出高额成本,而且使文化生态遭到损害,使出版屡遭诟病,成为众多限制性政策出台的导火索。因此,推进绿色转型必要而紧迫。

中国出版正处于转型的变革时代,这是一个出版业活力迸发、激情涌动的时代,更是一个催生伟大出版公司的时代。我们有理由坚信,公司创造奇迹,转型开创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实现文化强国梦想。

2010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和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合作出版了《公司的力量》。该书正式发行后,即登上各大图书排行榜的前列,至今已7次印刷,发行近40万册。之所以提到它,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感谢该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如果没有大型公司,就没有行业经济的繁荣,如果没有跨国公司,就没有经济全球化,公司是促成经济、文化发展的传动机制。

如果说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集团化建设是中国出版业体制改革的先声,那么进入新世纪后,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无疑吹响了全面转型的冲锋号。如果以国际化公司为参照,我国出版业的转型的内容很多,如思想观念的转型、出版体制转型、产业产品结构转型、管理机制转型等。我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围绕出版与产业经营密切相关的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从全面经营到专业板块,实现企业竞争方式的转型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于上世纪80年代在研究企业竞争优势时,提出了闻名全球的“价值链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有两种表现形式:成本领先和标新立异。在出版市场竞争格局日益国际化的趋势下,企业要做到在各个业务领域占据市场领先地位同样很难做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一些跨国出版公司,开始实施多元化战略,他们曾一度将各自的经营拓展至基础设施、文化工业、金融、旅游、房地产等诸多领域。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企业纷纷实施战略转型。通过资本运作,将自己的领域重新集中到内容产业,实现了向优势业务的集聚。培生集团、贝塔斯曼集团、圣智学习集团等都是这一战略转型的典型案例。

就我国出版产业而言,避免各地全面开花,加快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经营业务;避免规模不经济以及单一市场的增长极限,对于企业发展和行业经济增长至关重要。这是一种企业竞争方式的调整,做到这一步,需要借助资源整合的力量,对企业内部或外部资源做深度评估的调整,需要出版企业对自身的价值链进行深入的分析,加快构建起以某些业务为核心不断向外延展的经营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形成专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从一地经营到“四跨”经营,实现产业组织结构的转型

“转型”的意义在于,调适各种发展的关键因素,有效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体制转型重要内容的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产业发展,这一转型无疑符合了行业自身的发展逻辑。但是,我们不能不关注这样一个事实:出版单位以企业姿态进入市场后,其赖以发展的“社会大系统”尚没有巨大变化或发展较慢,也就是说,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还没有形成。

我国目前的出版市场情况是,相对封闭、竞争无序,这一状态正日益成为产业发展的巨大困难和障碍。单从这一层面讲,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仅仅是达到了体制改革初期的、基本的要求,体制转型完全到位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为此,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议是完全正确的。当然,这个巨大变革在当代中国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进程,必然会关系到诸多的社会矛盾和利益纠葛,还可能会引起某种混乱甚至无序。但也正因为如此,深化体制改革才体现出更为深层的意义,“转型”也才能最终发挥出促进产业发展的巨大力量。

从垂直链条到网状结构,实现数字出版的现代转型

从传统内容生产向以内容和服务并重的现代经营业态转型,应该同时作为我国出版产业进行战略调整的主要内容,我国数字出版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稿源不够、内容分散庸俗、各自为政、内容资源单薄、碎片化,为转型而转型、为数字而数字的现象十分严重。

角色定位转变,必然要求出版的经营范围向相关产业资源拓展,出版业与传媒业的整合必将成为发展趋势。从出版起家的贝塔斯曼集团,已经将经营业务从杂志、报纸向有线电视、广播、影视制作等传媒业拓展。在此形势下,如果出版业固守从内容到渠道销售的直线型传统产业链,技术转型将无从实现,传统产业也终会走向穷途末路。中国出版业必须在做好个性化、多样化内容生产的同时,通过嫁接、衍生等多种手段,打造多元创造、多元经营、多元传播的内容生产服务平台,推动产业结构由垂直型向网状型升级,形成内容与科技、专业与衍生的产业经营模式。

从盲目消耗到有效出版,实现产业发展的绿色转型

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限制”讲,出版的可持续首先是对文化资源的“需要”和“限制”,也就是说,在内容生产过程中,出版经营者必须充分考

延伸教育链条 探索出版新转型

◎于晓北(黑龙江出版集团副总经理)

黑龙江出版集团与兄弟集团相比体量小、底子薄,但我们的成长性强,集团2009年5月18日挂牌,2010年同比利润增长78%,销售收入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2011年同比利润增加了30%,销售收入24亿元已成定局。

黑龙江出版集团之所以实现比较好的成长性,得益于抓住了转企改制这一契机,在产业转型和出版创新方面形成了两大亮点。

李久军董事长在谈到黑龙江出版集团在产业转型和出版创新时,提到集团“三大升级”和“三大改造”。我想在此基础上再补充“两大亮点”。

亮点之一:顺应时代潮流逆势而上,铸就“格言效应”

《格言》杂志创刊于2003年,是面向青少年读者的文摘类青春读物,在2009年发行量已超百万,成为成长最快、逆流而上的青春励志类杂志,创造了全国新闻界瞩目的“格言现象”。其销售收入、利润指标扶摇直上,一方面是由于发行量的逐步扩大,另一方面是注重衍生产品的开发,创造了图书发行5万册的业绩,在全国期刊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格言》已成为集团进步最快、成长性最好的期刊龙头企业。下一步争取以《格言》为依托,整合报刊资源,打造期刊出版集团,成为集团有利的经济支柱。

亮点之二:实现集团跨越式发展,依托大项目拉动。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于大项目的拉动,中央对此有明确的指示,集团对此也深谙其道。我们认识到,必须不间断地策划组织大项目,实现集团的跨越式发展。基于这个发展策略,集团在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上,在2010年有4个项目入选。在国家文化产业资金方面,我们积极地以项目争取,积累了力量,实现了良性发展。目前各项目已初具规模。集团同时在“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工程”、全国首届少数民族优秀图书、中宣部十五种通俗理论读物、“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出版产业的发展出路在哪里?有人说出路在数字出版,有人说数字出版不会替代传统出版,有人说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进步,传统出版必将像竹简一样消亡,有人说未来出版产业的发展在于自我救赎。我认为,在四个创新点——文化、战略、体制机制、技术,实际谈的就是未来出版的发展。

齐峰董事长认为“公司创造奇迹,转型开创未来”,我深以为然。我认为,未来出版产业的决胜不取决于起点,而取决于拐点、取决于转折点、取决于转型期谁转型成功了,谁就会站在未来产业的制高点上,谁就是未来产业的强者。

我们的增长点在哪里

◎刘拥军(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

一直以来,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就是“我们的增长点在哪里”。《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新闻出版行业总产出从2010年的1.27万亿元达到2.94万亿元,年均增长19.2%;增加值从2010年的0.35万亿元达到0.84万亿元,年均增长19.2%。目标是宏伟的,但也是艰巨的。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

消费拉动 消费拉动有两个方面:第一,专业化大众化的个人消费需求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呈现出蓬勃增长之势。就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当人均GDP达到3000~4000美元的时候,人们的文化需求将快速增长。今年,研究院承担的“第八次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达到77.1%,比2009年的72%增加了5.1个百分点。图书、报纸、杂志的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09年均有增长。阅读率的提高,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意味着我国的图书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出版物的需求还远没有满足。

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地域间不平衡、发展多层次的国家。最近,一些民营书店接连倒闭,但是不能就此断言,传统出版物市场没有增长空间。就近几年农家书屋的建设情况看,广大农民有着强烈的阅读需求,要依托消费增长,合理谋划选题结构。

第二,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增长,将拉动新闻出版产品的消费。2012年,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将全面完成,转入可持续发展阶段。目前,农家书屋累计投资已超过100亿元,为行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乘数效应”。全民阅读工程、少数民族东风工程、阅报栏(屏)等重大工程的持续实施,都将加大政府对于新闻出版公共服务的投入。公共服务产品需求的增长,将极大地拉动行业发展。

投资拉动 投资拉动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出版传媒集团和骨干企业的投资拉动。目前,新闻出版业已有49家上市集团公司,最近上市的几家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和亮点。这些集团公司募集了大量的资金,将成为投资拉动的主体。第二,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的大力实施,将有力推动产业发展。2010年,新闻出版重大产业项目取得中央财政支持7亿多元;2011年,这一支持约9亿多元。《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31个重大项目,将成为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增长源。第三,产业带、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的建设将有力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目前,已经建成27个音乐和数字出版基地发展势头良好。园区、基地将为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注入鲜活的生机。

技术拉动 技术创新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技术拉动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数字出版技术的新发展必定带来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第二,印刷技术特别是绿色印刷和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必定成为推动印刷业大发展的核心元素。2010年,新闻出版业总产出1.27万亿元,其中印刷复制业总产出0.82万亿元,占新闻出版业总产出的比重高达64.6%。要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印刷业必将要有大的发展。我国已经是世界印刷大国,但在高品质印刷方面尚有很大的空间,一定要在数字印刷、绿色印刷技术的开发方面有新突破,通过印刷强国拉动新闻出版强国建设。

渠道拉动 出版物发行业在我国新闻出版改革发展中一直走在前列。但本世纪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大市场体系依然只是初步形成,地域出版经济特征异常明显,地区封锁、省域壁垒依然顽固。这不仅是发行业的问题,而是整个体制机制和经济发展的粗放方式决定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下大力气改变这一局面。要组建全国性的占主导地位的2家或3家出版物发行集团,整合各省新华发行集团,割断出版物市场与地方的体制纽带,打造全国出版物大市场体系。“十二五”期间,渠道问题解决后,全国一盘棋的渠道格局定能拉动出版业走上一个新平台。

“走出去”拉动 2012年,新闻出版“走出去”,从政府的层面讲,是“布局年”。在当今世界格局下,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企业要实现大发展,必须拥有国际市场。仅依靠国内市场,不可能成为国际大国、国际大行业、国际大企业。国内的市场,不过是从这个口袋放到那个口袋,总盘子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们搞集团、造大船,为的就是“走出去”,从国际市场获取发展的不竭资源,一定要转变观念,以国际大视野,谋划未来,实施战略性跨国发展。

政策拉动 这一点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非常明显。《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国家对于文化的投入增长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国家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将不断加大。最近,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有关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金融政策、财税政策等。我们一定要用好政策,为行业发展创造既宽松、又激励的政策机制,有力引导、拉动产业发展。(下转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