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2011中国书业大势大事(下半年回顾版)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1/12/30 作者:


■郭 虹 王 东 蓝有林 孙 珏 渠竞帆 马雪芬

分销视野

城市店凸显实体书店作为

作为位居市场前沿的中国实体书店的突出代表,城市新华书店的生存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昭示着中国传统书业在数字化时代的作为和发展趋向。尽管遭遇网络阅读和网上书店的强烈冲击,身处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省会、计划单列城市新华书店多方拓销,强力扩张,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十一五”和“十二五”初销售均告增长,经营业绩不菲。

城市新华书店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做大做强主业,他们在强化主业的方式、途径上不拘一格,立足创新,走出了各自的成功之路。如壮大阵地,强化体验功能;跨出卖场,延伸服务触角;发展网销,涉水电子商务;卡券拓销,加大团购馆配。在做大做强主业的同时,利用优势资源,拓展多元经营,以辅业发展反哺主业。

链接:7月5日2版《强势终端凸显实体书店作为》。

数字分销:瓶颈与突破

国内数字出版发展进入平台竞争期,出版集团、发行集团、互联网等产业链各环节构建的大大小小平台无数,但相较于增长更加快速的数字阅读市场来说,似乎仍显不足。数字内容分销平台以销售大众类电子图书为主,同时销售具有特色资源的专业类、教辅类电子书,正在开发具有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互动形式的电子书内容。怎样将图书内容更完整地呈现出来,而不是简单的数字化,是数字分销平台的重要课题。目前平台商发展要突破的瓶颈主要在于:一是如何找到最合适、最优秀、最广泛的内容资源;二是怎样将最合适、最优秀、最广泛的内容投送给最合适、最有需求的客户。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阅读终端不断完善,数字内容产品将得到更好的展示。基于中国人数众多的消费者基础,数字内容分销将有更广大的市场。

链接:8月26日10版《数字分销:瓶颈与突破》。

原版书销售空间在上升

2011年6月,卓越亚马逊原版进口图书品类超过了100万种,自卓越亚马逊原版进口书店成立至今,其原版进口图书的选品数量一直在飞速增长,而其销售持续呈三位数增长。无独有偶,北京图书大厦、上海书城、广州购书中心、江苏省新图进出口公司、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公司、深圳市益文图书进出口公司等大型原版书经营企业销售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推动原版书销售额不断增长的动力来自读者结构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增加,以及企业在选品、价格、服务等方面的努力,从内外两个方面助推了原版书销售空间的提升。在进口原版图书中,经典文学、畅销小说、少儿类图书比较受欢迎。购买进口原版书的人群从过去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图书馆一统天下,到现在个人读者逐步增多,主要是大学生、白领等。从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可以看出,原版进口图书市场有着非常大的潜力。

链接:9月2日2版《原版书销售空间在上升》。

新华寻求新突破新发展

2011年,许多新华发行集团都在实践着对现有赢利模式的优化升级,甚至探索创新赢利模式,同时,强化资源整合,涉水资本运作,用新的突破实现新的发展。

2011年,新华发行集团从各个方面创新赢利模式。首先,改变经营结构相对单一、过分依赖教材发行的现状,提高一般书经营比重,拓展教辅预约订购。其次,加强网点建设和农村小连锁,建设文化商城。同时,延伸传统渠道,提供全程教育数字化解决方案。而探索古玩、汽车、粮食等贸易,也使多元化产业得到实质性发展。加强对省外连锁业务的开拓,全面开展创新业务战略合作;以推进内部业务整合为契机,实施产业链一体化经营;对农家书屋及农民电子阅览室进行资源整合等,2011年新华发行集团的资源整合也是风生水起。2011年,一些新华发行集团加强了投资项目的收集、论证和申报工作。在增发融资工作的前期,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组织项目以及对项目进行论证。

链接:11月4日6版《2011实力版图大势瞻望之新华新突破新发展》,12月2日3版《市场主导新华合作的运作与意义》,9月9日3版《以战略联盟促互惠发展》。

民营书业:面临多方洗牌

2011年,民营书业经历了“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憧憬与忙碌,也在些许的动荡中凭借坚持与创新又走过了收获的一年。一年来,民营书业经营管理不断规范升级;一些实力民营公司或者与风投合作,或者与国有出版社合作,为上市做准备;一些民营公司在主业发展的同时,尝试多元化发展与转型;一些民营公司继续领先于市场,积极尝试数字化;一些民营公司在政府支持下构建文化产业园。然而,这一年也是民营书业面临动荡较多、冲击较大的一年,如教辅领域的“新政”对其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冲击、租金持续上涨下,民营实体书店面临的是更加寒冷的严冬。

2011年,教辅类民营书业在新政出台背景下,面临重新洗牌;大众出版类民营书业是资本运作推动产业升级;而民营渠道则是实体店萎缩加剧,网络店竞争更热。

链接:11月4日10版《2011实力版图大势瞻望之民营书业观象》,10月11日2版《民营实体书店:探求生存新法则》,12月13日2版《民营实体书店:艰难的一年》。

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访呈现十大变化

在前不久于北京台湖出版物展示交易中心召开的高校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学术研讨会上,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馆长严潮斌概括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访正在发生十大变化,得到许多与会者的认可。严潮斌认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访的变化之一是数字资源的比例不断加大;变化之二是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不断加强;变化之三是采访的政策性和规范性要求增高;变化之四是用户选择的权利越来越重要;变化之五是对出版社合作者的要求增加;变化之六是特色馆藏和一般馆藏相结合;变化之七是采购方越来越依靠信息平台;变化之八是与图书配套的多媒体资源愈加受到重视;变化之九是对图书版权页等书目信息的数据规范要求增加;变化之十是对一般馆藏类图书的产品细分及其营销方式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

链接:11月15日2版《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访十大变化》,10月11日3版《从城市馆配转移到县级馆配》。

教育出版

教育数字化出版进入蜕变期

2011年绝对不是教育出版的数字化元年,但却是潜流变为潮流、实质性改变已经出现的一年。虽然早已看到教育数字化出版的改变势在必行,但由于前期投入巨大且赢利前景不明,使得传统书业的人多年来不敢动也无力动数字出版。进入2011年,由教育类大社、各大出版集团主导的教育数字化出版大潮汹涌袭来。

目前的教育数字出版形成了三股势力:把控内容资源的传统教育内容提供商,渠道优势明显的技术提供商、设备厂商以及各类运营商,民营数字出版机构。虽然各有优势和专长,但中国传统的教育出版单位占有最大的教育资源,他们从先期就已经占据了数字化转型的有利地位。仅就网络教材出版而言,2011年表现突出的就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英语(新目标)网络教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NES网络教材等成熟的产品。而包括上海市虹口区等多个地区的电子书包试点中,传统教育内容提供商的引领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另外,包括电子书包企业联盟、全国教育新媒体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一系列行业联合体的形成,也表明业界在积极行动,试图通过合作的方式寻求教育出版转型的突围之路。

链接:7月22日6版《教育出版引领数字化变革》,9月30日1版《数字教育出版:拐点还是起点?》,10月25日3版《数字教育出版进入竞合期》,11月25日8版《电子书包企业联盟成立教育数字出版谋变》。

出版资质收紧考验教辅出版市场

市场化是教辅出版得以兴旺的根本,但也给其带来了出版散滥甚至滋生教育腐败的问题。随着8月16日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发行管理的通知》的出台,由教育部、总署、发改委等几部委联手进行的全国教辅出版整治工作正式开展。

由于地方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已经暂时停止了教辅图书出版的审批,全国各地的教辅出版基本陷入停滞状态,不少有教辅出版业务的出版社都暂停了新书的策划和出版,寻找其他出版板块的突围之路。在教辅出版领域占据最大份额的民营教辅出版公司也普遍收缩业务,整个市场的观望气氛浓郁,教辅出版的繁荣局面几乎一夜之间深陷冰层。

进入年底,教辅出版资质收紧、教辅图书限价、“一科一辅”以及教辅内容质量审查等管理细则呼之欲出,各地出版社也开始了教辅出版资质的申请工作,但市场究竟何去何从,仍有待于新规的出台。

链接:8月19日1版《中小学教辅编印发资质“收紧”》,12月23日1版《教辅出版新政“控”字当头》。

教辅授权理念渐入人心

从2011年年初开始,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带动下,一批原创中小学教材出版社就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中小学教材的授权和维权工作。工作的核心在于对那些配套本版教材的同步类教辅的出版征收版权使用费,并通过内容审查等手段保障授权配套教辅的内容质量。

此举一出,民营公司的反弹非常剧烈。2011年4月,中发协非公有工作委员会组织教材出版社与教辅出版机构对话,11家规模较大的民营教辅机构与人教、外研等5家教材社举行座谈。之后,非工委成立版权保护中心,反对教材社“过度维权”。在2011年5月底的哈尔滨书博会上,世纪金榜、金太阳等教辅公司成立“中国教辅版权规范与维护共同体”,在座谈会上指出教辅也有相对独立的著作权,“非授权即侵权”的说法不合法律程序。虽然如此,原创教材社的维权步伐却有加快之势,在积极向相关主管部门呼吁的同时,出版社的维权力度也进一步加大。从维权成果来看,包括志鸿教育、金星教育和修远教育等在内的民营策划公司年内已经与原创教材出版社开展了版权方面的合作。而“出版配套教辅需要取得原创教材社授权”的理念也已经在行业内成为共识,而这,必将对教辅出版市场的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链接: 7月29日 2版《原创教材社维权行动对教辅市场影响几何》,8月19日人民教育出版社维权专刊《维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看待教辅与教科书之间的著作权关系》、《原创教材出版社走出主动维权第一步》,12月2日7版《原创教材社坎坷维权 授权教辅理念日渐广谱》。

专业出版

民营资源受地科社青睐

中央出版社改制后,在出版资源上占据了有利地位,地方出版社要想抢得一席之地,就要在加快自身企业化进程的基础上寻找新的资源,开辟新的出路。而民营书业往往市场化、企业化程度较高,且在某一细分市场上有一定的专业优势。这些正是地方出版社需要学习的方面和需要引入的资源,民营书业也因此成为不少出版社竞相争抢的香饽饽,供稿、共同策划、共同组稿甚至以资本为纽带等形式都涌现出来,与民营书业的合作也从“只做不说”开始登台露脸,成为地科社社长总编们的重要话题。

链接: 7月1日8版《2011 年全国地方科技社社长总编辑年会在新疆召开 聚焦民营资源 激活内在动力》,7月15日8版《整合优质资源 寻求民营合作》。

部委社集团化升温

2011年7月19日,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这是在国家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背景下,诞生的第三家国家级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另外两家分别是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和去年年底成立的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事实上,在此次转企改制过程中,不少部委社通过资源整合和内生式裂变,纷纷组建了较大规模的出版集团,比如中国地图出版集团、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坊间还传闻还将组建财经出版集团、医药卫生出版集团等。

链接:7月29日2版《中央部委社等集团化促发展实效显现》。

建筑书热衷国际采编

近年来,不少建筑图书民营策划机构和部分建筑类市场的出版商,比如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天津凤凰空间传媒有限公司、安基国际传媒、深圳市创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唐艺设计资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日瀚国际文化有限公司及万创(上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他们从向国外出版公司引进版权到直接向国际作者约稿,进而移植期刊的做法进行国际采编、组稿并成书,有效打开国内国外建筑图书市场。他们还计划在国际采编业务达到一定量后,与亚马逊进行业务合作,打包后利用亚马逊的国际物流体系向设计师们递送样书,不仅节省时间,也节省费用,同时还能有效拓展国际市场。

链接:9月2日3版《从建筑书市看国际采编互动》。

字库商二次授权遭抵制

近几个月来,有不少出版社陆续收到来自方正、汉仪等字库企业发来的关于字库授权使用的知识产权提示专函,有意在出版领域推广授权使用的销售模式。而这一销售模式正是因方正诉宝洁案而被人诟病的“二次授权”或者说“二次收费”,这也是近年来出版业遭遇某图片公司(恶意)维权后又一群体性事件,不少出版商认为字库商表面看是维权行为,其背后就是字库销售后还要坐地收费,即以维权之名,行再次收费之实,同样有维权过度的嫌疑。

链接:10月18日6版《字库商“二次授权函”引发出版社反弹》、《出版企业字库法律问题防范建议》。

众出版

少儿数字出版起步

少儿出版曾被业界一致认定为是受数字出版冲击最小的板块,然而2011年,不少专业少儿出版机构已不再淡定,以互动阅读为切入点,开始踏上积极整合数字出版资源、跨媒体经营的转型之路。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在打造集发布、销售、互动功能于一体的“完全的平台”——Ebook3.0 少儿互动阅读社区。童趣出版公司将数字阅读产品与游戏、玩具的特点相结合,推出了互动阅读娱乐平台“ 乐学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以网络游戏和社区网站为主线,参股网络游戏开发公司和动漫制作公司,打造二十一世纪儿童网游动漫研发基地和二十一世纪纸质数字互动出版基地。2011 年5 月,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数字出版平台项目正式成为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入库项目。而也有诸如少年儿童出版社、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海燕出版社等也都在立足自身掌握的核心内容资源和知识体系,以期掌握主导权,提供大规模定制的个性化特色产品。

链接:12月13日1 版、5版《少儿社对数字出版幡然开悟》。

作家数字版税收益猛增

数字出版虽然炙手可热,但是对于作家来说,数字出版一直是“水中月,镜中花”。2011年8月,一批作家从作家出版社收到了2010年度的数字出版分账收益,其中天下霸唱、王晓方、张者、铁凝、胡佳、张炜等一批作家授权作品的数字版权年度收益已经接近或超过其纸质作品带来的收益。据不完全统计,以不同形式在网络上发表过作品的人数高达2000万人,作者200万人,通过数字创作(在线收费、下线出版和影视、游戏改编等)获得经济收入的人数已达10万人,职业或半职业写作人群超过3万人。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作家数字版权的收益还将继续增加,作家作品的数字版权将成为争夺的焦点。

链接:8月23日7版《手机阅读是谁的春天?》,9月23日3版《作家社百万数字出版版税付作家》。

图书工作室结成联盟

2011年下半年,开智书坊总编张振忠一直忙于他发起的“图书工作室联盟”工作。图书工作室联盟的目的是把处于书业源头的弱势群体集合起来,加速其内部建设进程和强化外部合作。除了交流信息外,联盟希望能成为“国内最大的图书内容提供商联合体”。目前,不少大型出版集团都通过这个平台前来洽谈,敲定重点合作框架。工作室通过这种方式的联合,让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从而释放了工作室创意潜能。但也有人置疑,联盟存在的实质价值到底有多大?有业内人士表示,谁能得到什么,要看各人的人格魅力和交际能力。至于工作室,短时间或许能取得一定的联动效应,但最终的发展还得靠自己的产品。

链接:7月12日1版、3版《联盟下的图书工作室困局》。

(下转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