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年新闻出版工作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总要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大力实施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继续巩固发展思想文化主阵地,继续当好改革创新的排头兵,继续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继续创造繁荣发展的好环境,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取得新进展,在文化改革发展方面迈出新步伐,在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取得新突破,在拓展国际文化市场方面取得新成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商报报道组
六中全会决议带来了政策利好,文化产业支柱性地位得以凸显。出版企业应从选题策划到营销等各环节进行创新,实现新突破,取得平稳持续发展。发行企业在积极推进体制改革,数字企业则为迎接2012数字出版破局年做积极推进。在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的道路上,业界共同谱写着华丽的乐章。
(受访人按拼音排序)
宏观管理
建言:管理创新,法治跟进
陈昆忠:浙江省提出走在文化建设前列的要求。我们的新闻出版产业要保持现在的位置,就要和全省的文化建设相适应,依靠整个行业把工作做好。六中全会的贯彻和执行,希望中央加强示范作用引导。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就需要大投入大项目,希望中央部门能在大投入上带头,也对各个省份提出刚性要求,加强对新闻出版产业的投入。
邓纯东:在新的形势下,新闻出版局管理的覆盖面不够,大部分管理对象在管理工作之外,互联网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今后我们要加大管理覆盖面,在管理方式方法上创新。扶持和鼓励精品生产是另外一个重要工作。这些年来图书生产的品种大大增加,但是能够传承的精品却少之又少。今后,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要研究探讨,出台必要的扶持措施,包括对精品工程的奖励和补助。另外还要加快数字出版和绿色印刷发展步伐。我们已经代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起草了两个文件,一是《关于促进广西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一是《关于促进广西印刷业进一步发展的指导意见》,通过政府推动的方式将这两大产业发展起来。
郭永年:随着产业的发展和新闻出版业影响的扩大,希望总署和各省行政部门能够给予更多政策支持,探索理顺体制机制。
探索农家书屋“建,管,用”综合利用新模式,希望中央对于农家书屋、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不减少,同时带动省里配套投入,保障每年20%左右的更新资源,这样才能真正让农家书屋长期发挥作用。
郭振家:希望加强对数字出版基地的扶持和读者数字阅读的引导,我们正依托福建的“书香八闽”读书网——该平台是以福建省新闻出版局为核心,以正版优质的数字内容为主要资源,构建“省级全民阅读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成为全省传播主流文化、正版图书阅读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一。类似的数字阅读需要继续加强建设和扶持。
黄鹤:今年的会议不同之处在于,站在国际矛盾焦点和复杂背景下总结谋划我国的新闻出版工作。只有把我们的工作和大局联系得更紧密,才更有作为。从报告也可以看出,地方工作的压力很大,挑战和考验都在2012年。我们要在复杂形势下争取主动,把握工作重点和方向,对管理部门来说,就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问题,比如要百姓为先,要把握政策,重创新,讲方法等等。
刘援朝:十七届六中全会结束后,贵州省组织了庞大的宣讲团,当时我负责一个市两个县的宣讲工作。我发现,地方一级的党委政府领导没有完全认识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而是常常把文化与娱乐联系到一起。因此,我建议加大对于六中全会的宣传,要多讲“为什么”而不是单纯下结论,组织有关专家多写相关文章。
索林:2011年,西藏建设农家书屋5000余个,今年将完成全覆盖,我们还建了480个“寺庙书屋”,今年也力争实现全覆盖。现在的问题是,今后如何管好用好农家书屋,如何更新,建立长效机制,让书屋真正发挥作用。
赵勤义:以这次会议为背景,我认为,新闻出版,乃至文化的发展和影响要注意顶层设计和“上下互动”,即上面出政策,下面执行。而我们要认真结合实际,找好我们的突破口,争取从文件到具体操作都要认真谋划好、落实好。从而推进文化最终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张余胜:农家书屋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家书屋的管理员绝大多数是兼职,没有相应补助,缺乏稳定性,管理难度加大。二是图书报刊的更新问题。每个农家书屋的图书报刊均为一次性投入,时间久了,不更新便会失去吸引力。下一步,这项被誉为“文化粮仓”的文化工程如何发挥持久作用,正在“考验”我们的政府智慧。社区和工厂宿舍等要实现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顶层设计,应该将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建设上升到国家政治利益阵地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和统筹,不断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实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稳定性、长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激活作用。
朱建纲: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现在各省的市县两级都移至文广新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管局,这样一来在管理上难度更大了。难在我们法治没跟上,从2003年就试行成立文广新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管局,文广新局管理的下限在哪里,文化市场综合执管局执法的上限在哪里?现在没有一个相关法规。在实践中管理局和执法局打架是必然的。这是我们在研究当下新闻出版和版权管理问题中最为突出、最为现实的问题。希望总署和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规章。而且新闻出版单位在事改企后执行转企改制,政企分开,管办分离,而文化厅对文艺院团只讲转企改制,没讲政企分开。我们有一个建议,今后能否实行大部制,即将文化委员会和宣传部门合二为一。
发展方略
建言:保持冷静稳中突进
陈海燕:大的经济环境有不确定性,出版行业的生态也存在不确定性,但对出版业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主要看自身的改革经营。要做好这样的准备——狭义的出版将有几年时间要忍耐,因为高速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正处于技术、业态转型期,2012年不能期待图书的出版销售有很大的增长,因为世界出版业不景气,而中国出版业由于图书定价上升和城市化进程带来新阅读群体等因素支撑。有小幅增长已属不易。未来几年都处于转型期,要有耐心。当务之急是利用这段时间完成从单纯的纸媒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
李朋义:出版产业的发展有机遇有挑战,但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文化产业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是个亮点:一是六中全会决议带来了最大的政策利好,股市中传媒板块上扬就是例证;二是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所以,我对2012年文化产业特别是出版产业繁荣发展的局面充满信心和期待。但也要正视严峻的挑战,即出版界的数字化商业模式仍是大问题,只有为数不多的机构找到了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希望2012年出版界能有所突破。
杜金卿:骨干出版传媒企业的实力还较弱、规模还不够大、竞争力还不够强,还需在上市融资、资源配置和项目投入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为此,我有以下建议:一,建议总署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对内减少审批环节,扩大扶持范围,支持更多骨干出版传媒企业打造合格上市主体;对外加大与证监会等相关机构的协调力度,出台相对宽松的文化企业上市政策,搭建上市融资绿色通道。建议加快探索推进管理者股权激励政策,确保骨干出版传媒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留得住、引得来、干得好。二,建议总署进一步出台具体的可操作性政策,推动书号、报号、刊号、版号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向转制到位的骨干出版传媒企业聚集;鼓励骨干出版传媒企业跨地区建立出版发行分支机构,对达到一定实力和影响的给予出版资质;协调政府有关部门,为骨干出版传媒企业的兼并重组提供支持和方便,扶持他们打破固有传统界限,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发展。三,建议总署进一步加强与中央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加大中央财政资金对骨干出版传媒企业重大项目的投资倾斜力度,并出台政策协助争取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强化项目库建设,科学制定项目评价体系,真正遴选出一批具有示范性、带动性、成长性的大项目、好项目、真项目,集中精力扶持,加强跟踪调度,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各类重点难点问题,使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见效。
吉西平:我们现在建设文化强国也好,文化强省也罢,实际最主要的还是资源的配置和整合。即资源要规划好、培育好、操作好。
刘少宇:这次会议传达了发展的理念。出版集团面临很多问题,但解决的根本办法是发展。河南出版集团虽然已经转企改制,但长期依靠教材收入生存发展的理念严重制约出版集团的创新和发展。我们希望在接下来的年度会议上贯彻此次会议精神,形成一心一意求发展的理念和风尚,割除依靠教辅和一切阻碍发展的理念。
童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不可能一直保持10%的高速增长。出版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后,还是要回归到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目前来看,出版业面临的环境和机遇都处于很好的时代,要静下心来,看准一件抓一件,抓一件成一件。集团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当前和今后的任务仍很艰巨。转企不应只是翻了块牌子,还要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面对上市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
王涛:希望能尽快下发《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并把文件中的指导思想、有关政策落到实处,切实通过资源配置、政策扶持,让出版集团尽快做强做大。
在“走出去”方面,中央宣传部长会议提出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使“走出去”工作更有针对性,工作更实。对集团来说,从选题策划到营销都要有新的突破,让目标市场可以接受;同时,重数量更要重质量,在抓落地、抓进入主流市场上下功夫。
文建明:《家庭》杂志近年来面临读者年龄老化、文章老套等问题。为此我们对主刊内容进行了全方位改造,使杂志从以关注情感为主,向内容多元化的报道转变,让杂志回归家庭生活本源。二是让杂志回归新闻,遵守客观真实的新闻底线,用新闻手段操作新闻选题,用细节、一手资料和背景分析打动和吸引读者。三是回归主流。吸引30~45岁的家庭读者成为主流读者群。自2011年1月《家庭》实行内容改版以后,8月份开始,发行量开始出现了反弹,内容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经营机制上我们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和新的运行模式。2011年广告收入实现了33%的增长。我们还计划推出新的升级产品,创办全彩时尚《家庭》。还将与有关专业协会合作,创办一本婚礼杂志。满足广东省每年100万新人结婚的市场需求。这样,加上我们已有的《孩子》和面向大学生的《赢未来》,就可以形成以家庭品牌为核心的系列期刊群。2012年4月将迎来《家庭》杂志创办30周年,我们将借举办庆典之机,组织全国同类期刊共同开展家庭生活领域的评比活动,并逐步形成品牌。
张丽生: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质的飞跃,要依靠四种力量或途径:一是政策引领。二是继续深化改革是发展的不懈动力。改革任重道远,事转企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三是资本的力量是股改上市做强做大的重要途径。四是科技创新是纸介质出版企业的必由之路。为此,集团引进了英国环球数字科技公司作为技术提供商。
新型业态
建言:警惕渠道拥堵,内容为王
哈九如:2012年,发行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战阶段,而发行体制改革是新闻出版产业整体改革的重要内容。出版传媒集团整体改革和集团内部改革应配套。整个出版流通体系改革向数字媒体、电子商务转变,从平面的改革变为立体的改革。发行体制和社会资本整合,资本引导催化对发行体制的改革。为此,发行集团应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在现代化城市和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实体书店和电子商务,实现发行形态的多样化。发行的创新和转型将是2012年热议的题目,也是发行业新的历史机遇。
李湛军:2012年,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将引领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一个飞跃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将带来文化产业的生产实力整体呈大幅上升趋势,国家的软实力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国内的文化消费市场消费需求随着我国人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将呈井喷式增长,这反过来又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倪志敏:对于新的技术革命,新闻出版业既有机遇也有风险,但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会巩固发展网点建设,从传统图书发行企业向现代综合传媒集团转型。
彭云:目前,传统书店面临严峻挑战,数字出版和电子书包等对传统出版冲击很大。调整经营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创新盈利模式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我们要加大改革力度,按照三个三分之一的思路发展,一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为中小学提供优质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生存空间。二是探索多元化经营之路。三是盘活土地,整合资源,使黄金地段产生黄金效益。利用土地、渠道、网络、连锁资源实现三个三分之一的同步发展。
唐五一:数字出版要警惕渠道拥堵。新闻出版产业的新业态就是数字出版,数字出版的健康发展将成为影响新闻出版业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但我认为所有的数字出版开发商目前还都处在准备期,预计2012年下半年或更远时期,会出现一个数字出版的明显竞争,未来谁胜谁负取决于市场的细分和市场推介的能力。目前不要盲目乐观,整个数字出版产业的产值会上升,但如果细分之后大家都没挣到钱,反过来会使市场萧条。
现在是内容提供商最困难的时期。原因有三:一是任何一家内容提供商在面对浩渺的数字出版市场时,都是十分渺小的。其次,内容提供商由于没有自己的平台和通道,依靠别人来销售内容,永远都只能分得小部分的利润。
如果渠道运营商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将对整个产业的发展非常不利,最后渠道为王只会导致内容被贱卖,应该是内容为王。
更大的数字浪潮估计在2012下半年或2013年涌过来。但要避免出现渠道的拥堵,如果内容商的产品最后都拥堵在渠道商那里传播不出去,反过来就会伤害内容商的积极性。解决的办法,一是发展更多的阅读终端,手机、平板电脑、PC电脑、电视屏幕,都利用起来,使内容商的获利途径增加。其次,要对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不要仅满足于纸质图书的重现,一定要讲究质量,不能做滥了,否则电子书就不值钱了。
童之磊:2012年数字出版将是大发展高增长的一年,如果把2011年理解为数字出版的开局之年,那2012就是破局之年,在某些领域将有突破性发展。2012年底将会出现一两个数字出版的标志性事件。
2012年我个人看好两个数字出版发展大方向。一是手机阅读平台。2010年时,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平台一个月的收入还只有几百元,发展到目前一个月的收入达到1.5亿元。我预计2012年手机阅读还将有惊人增长。二是我非常看好教育数字出版,教育数字出版发展的龙头就是电子书包,我们在2010启动了电子书包的合作,2011年有了实质性进展,已经在部分学校试点,未来两三年,在局部区域会广泛展开,从长远来看,电子书包市场将有过千亿的规模。
肖伟:数字出版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高度。这对我们是一个重大机遇。2011年是数字出版实质发展的一年,数字阅读市场突飞猛进,前景被进一步看好。在大众阅读市场,运营商的阅读基地不同程度获得了高速发展,拿天翼阅读来讲,2011年仅天翼手机阅读的用户1年内增长了10倍,突破3000万,人均阅读订购量1年也增长了4倍。
其次,国内很多电商网站开始布局电子书,像当当、京东商城等。有了电商网站的加盟,预计2012年中国电子书市场将进一步被点燃,不过电商之间的竞争也会日趋激烈。
另一方面,盗版、定价两大核心问题仍然是数字阅读井喷时代来临的障碍。国内电子书定价被严重低估,数字化发行效益对内容商的吸引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虽然问题存在,但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风来临,中国整体数字出版的发展机遇才刚刚到来。未来我个人更看好专业数字阅读市场,即企业阅读和行业阅读,个人阅读仍受制于终端设备的阅读体验不够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