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吴斌:拨动音乐教育与出版的和弦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2/2/3 作者:


■商报记者 金 霞

午后的暖阳透过玻璃幕墙,斜射进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吴斌的办公室.一套微型乐器模型,透露了主人的意趣和身份;一头颔首奋蹄的耕牛摆件,彰显出主人的工作状态。

“抱歉,项目越谈越深,让你们久等了!”伴着磁性、爽朗的笑声,身着休闲西服、牛仔裤的吴斌疾步走来。让他难掩兴奋的,是刚刚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秘书长姜昆商谈的设立音乐发展基金项目,不仅有利于提升人音社在音乐教育培训领域的影响,也是人音社回馈社会的一次尝试。类似的资源开拓、项目洽谈,在吴斌的日程表里越排越多,因为,下一个五年,人音社的战略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音乐出版传媒集团”。

从几万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被长春实验中学实验班录取,如果不是“文革”,吴斌可能会像高级知识分子出身的父母所期望的那样,一步步走上科技工作者的道路;在公社插队,“误打误撞”到县文工团做了四年演奏员,又以优异的专业成绩考上长影乐团,如果不是政审未通过,吴斌可能会像叔叔婶婶那样,成为家族中又一位享有盛誉的音乐人;在长春一汽的青年突击队里,兢兢业业地组装抗美援越的解放牌汽车,如果不是恢复高考,吴斌可能会继续做一名技术过硬的产业工人;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后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做音乐教研员,如果不是被原国家教委借调工作,吴斌可能大半辈子专注于教学科研……

谈起自己入出版行当前的经历,吴斌有三条“心得”受用终生:第一,文化基础很重要;第二,“艺不压人”,要虚心好学,全面发展;第三,工作即生活,用愉快的心态对待工作。

专业服从了职业

从作者到掌门人,吴斌见证了人民音乐出版社二分之一的发展历程。

1985年,吴斌被借调到人音社编教材,时任副总编辑的陈平和编辑部主任敬谱,从二十几个人里一眼相中了这个大学毕业才三年的小伙子,“文化底子好,专业水平高,有灵气”。正式调入社里后,吴斌从教育部主管、委托人音社主办的《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做起,四五年下来,积累了一大批教育界、音乐界的资源,为他日后施展身手埋下了伏笔。

音乐教育专家和音乐出版专家,是吴斌的双重身份。

作为音乐教育专家,吴斌2000年受邀担任国家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副组长,他主持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普通高中音乐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成为教材编写的国家标准,已在全国实施10年。他主编的《中小学音乐教材》、《高中音乐教材》,引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其权威性成为国内单科发行量最大的教材。吴斌还组织策划“全国中小学优秀音乐课展评”、“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等系列活动,并亲自到全国各地讲解最新的教育理念、教材教法。

作为出版专家,吴斌策划出版的《放歌30年》、《国韵华章》、《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等一大批精品图书,在业内外产生极大的影响;《中国旋律》等外向型图书,把中国音乐、中国出版推向了国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吴斌主持《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及曲库音乐会,与赵季平等50余位当代作曲家签约,音乐会至今已演出6场,开创了“作曲—出版—演出—乐谱租赁”的立体营销模式,让音乐图书“响”起来,对音乐创作、音乐出版产生深远意义。

“吴总在教育界的名气比在出版界大得多,很多音乐老师都是他的粉丝,出去培训,等着跟他合影的老师排大队。”社里教材中心的员工这样描述。这种“号召力”,在一位音乐基础教育资深人士处得到了佐证,“吴斌的一句话,能影响中国音乐基础教育领域观念的发展。如果没有在出版社的企业身份,他在教育界能做的事情更多,影响力也会更大”。

其实,吴斌的个人品牌在音乐出版领域也是相当响亮。曾有家出版单位约他编教材,许诺每年以码洋的两个点作为回报,如以人音社教材码洋计算,将是近千万元,吴斌不为所动;甚至现在还有人提出“你只要不给人音社推广教材,我们就付你钱”。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您会选择哪个角色?”面对这样的问题,吴斌用“纠结”来概括,“音乐教育是我的专业,出版是我的职业。我首先服从于我的职业,用我的专业发展我的职业。如果说个人爱好,我更爱我的专业。我不是教育界的官员,但得到了那么多音乐老师的认可,这是我更看重、更满足的”。

把国企当私企管

吴斌2005年起担任人音社一把手,带领班子和全社员工,锐意改革,加快发展,“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销售码洋5.64亿元,利润1.4亿元,员工人均创利119.49万元,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2.86%。这些数字背后的催化剂,是吴斌“把国企当私企管”的管理理念。

人音社总编辑莫蕴慧开玩笑说,“吴总不仅把我们的思想拖垮了,还把我们的身体拖垮了”。吴斌应接不暇的“点子”让员工们自嘲“自信心总也树立不起来”,就在记者采访的那个周末,他还分别约了澳中文化交流中心谈拟成立人音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约了文化部文化信息学会谈建立青少年培训机构。吴斌精力充沛,带着社里二十几个人在重庆组织有五千多人报名的全国音乐课评选,他和大家晚上十二点以前忙会务,十二点以后商量下一步工作,天天凌晨一两点钟才休息。

在吴斌看来,超越了传统的雇佣者心态,摆脱了拿多少钱干多少活的思维定势,真正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就会心甘情愿地为企业的发展全力以赴。

一家百余人的出版单位,大多是音乐专业出身,个性鲜明,单凭一把手的敬业,就能“感化”大家?吴斌在带队伍、抓管理上颇有心得。

第一要以身作则。“学音乐的人不仅个性强,还都有自己谋生的技能,所以领导一定要身先士卒,这是最有效的管理。”员工眼里的吴斌,永远不知疲倦,每年到全国各地培训演讲几十场;没有休过一次公休假,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不保证休息;永远把单位叫做“家”,上班就是“回家”,出差就是“不在家”。曾有员工在挨批评后说,“吴总跟我发火我也认了,谁让他干得比我多呢”?

第二是专业引领。吴斌认为,“专业社一定要专家管理,自身有比较高的专业水平,同时掌握了专家资源,才能与专家对话”。吴斌的专业水平和出版水平,员工都是心服口服。社里参加中直机关“共和国礼赞”歌咏比赛夺得第一名,吴斌从头到尾坚持了排练。

第三是公正公平的机制。吴斌常说:“员工好不好,在于制度好不好。”几年来,社里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威信管理”,反对“威权管理”;“危机管理”,在全社强化忧患意识;“制度管理”,制定了《图书质量管理办法》、《职工手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一把尺子量到底”;“精细管理”,培养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杠杆管理”,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多能少,激发每一个人的工作活力;“品牌管理”,打造国际知名的品牌;“齿轮管理”,锻造一支善打硬仗的团队,“上层做势、中层做实、员工做事”;“文化管理”,“忠诚、敬业、创新、卓越”的社训深入人心。

第四是营造良好的环境。学教育出身的吴斌深知“环境对人的影响大于知识的传授”,所以格外看重对社里软环境和硬环境的打造——关心员工从“胃”开始,午餐轮流供应吉野家、真功夫等特色美食;在办公区辟出咖啡厅,供员工休息和接待访客;为员工订制品牌社服,每周一统一着装;刚刚竣工的社史展厅,从布局、选材到灯光、色彩,每个细节他都不放过……

未来交响曲

2006年以来,教材限价、教材招投标、教材循环使用政策等接连出台,使原本微薄的教材利润进一步下降,各省陆续进入高中课改让市场竞争白热化……面对严峻的形势,吴斌带领全社积极应对,使人音社的中小学教材市场份额占到近60%,高中教材市场份额占到80%以上,其中7个省市场份额更是达到100%,被同行称为“人音社现象”。

称雄教材市场并没有让吴斌停下脚步。“十一五”他提出的三大结构调整战略都已成效初显:调整经济结构,一面“咬定青山不放松”,加大教材研发力度,创新教材经营模式,一面开展多种经营,使物业经营、音像业务、乐谱租赁、期刊广告收入逐年递增;调整产品结构,实施“精品类图书系列化、乐谱类图书层次化、普及类图书市场化、营销模式立体化”的图书发展战略;调整人员结构,培养或引进业务骨干,培养年青人;减少行政人员,分流编辑人员,打造“哑铃型”人才队伍。吴斌不久前受聘担任东北师范大学博导,“想给社里教材中心定向培养几个高端人才”。

采访中,吴斌还在一份合同上签了字,“钢琴演奏家郎朗在深圳搞了一个钢琴世界,我们跟他合作发展人音社的品牌直营店”。这只是人音社“十二五”发展蓝图中,众多“看得见、摸得着”的规划项目之一,“音乐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领域,我们要建成一个以出版为基础的音乐文化产业集团,规划中的中国音乐数字图书馆、乐谱复合出版与发行平台、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音乐教育培训基地、上海音乐出版基地等设想一旦成功,人音社将会迎来一个更快的扩展阶段”。

社内社外总是有人问吴斌:“天天这么干,你就不觉得累?”在吴斌看来,“生命的价值在于密度不在于长度。很多人愿意延年益寿,我更愿意让自己在有限时间内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靠在社史展厅的沙发上,吴斌就像坐在自家新装修的客厅里,他欣慰地环视着四壁的社史图板,落地灯柔和的光线,映射出他从容、自信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