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文化大发展 政策要“松绑”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2/3/9 作者:


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应细化可操作性

○王亚非(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出版集团总裁)

国家开展文化体制改革,把过去“等、靠、要”的事业单位变成企业公司,激发了文化产业的活力。文化产业日趋繁荣,优秀影院、图书、剧目受到公众欢迎,这些文化产品受到关注,正是文化产业正在蓬勃兴起的体现。方兴未艾——用这四个字形容当前的文化产业最为恰当。

与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文化产业发展还有不足。要成为文化强国,还需要国家重视和扶持文化产业,对扶持政策方面予以细化,以便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如果能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吸引风险投资公司进入,将会更大程度地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

对干部选用建立文化考核机制

○冯骥才(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

文化作为国家与民族的血脉与灵魂,已被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地作出阐述。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也作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决定性的目标之一被提出来。

然而,在具体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既定目标时,干部是不能绕开的关键。干部,特别是主管文化的干部和负责全面工作的干部,决定着一个地区文化建设的方略、布局、价值取向和导向,乃至品质与水准,所以必须懂文化、有文化和热爱文化。懂文化是真正懂得文化的性质、价值、规律及意义,不懂得文化的性质和规律就不会科学地做好文化工作,不懂得文化价值与意义就不会在全盘工作中把文化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有文化是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的素养与理解力,否则无法抓住文化的根本,发现文化的关键问题,找到做好文化工作正确的方法;至于热爱文化,则是一个干部能否胜任文化工作和负责全面工作的基本要求。

应该看到,一些地方的干部,特别是主管文化工作与负责全面工作的干部,由于不熟悉文化的特性,不懂得文化的价值、功能及在现代社会中举足轻重的作用,缺乏必要的文化修养与文化热情,造成了各种问题,有的是现实社会较大的缺失,有的则遗患于长远——但令人担忧的是有时对这些问题的严重性都不能看到。

为此建议相关的组织与人事部门重视干部的文化素质、文化责任与文化自觉。选用干部,尤其是对主管地方的文化干部与负责全面工作的干部,要建立文化考核机制,要检验干部的文化素养与文化观,要考察干部先前在文化上的实绩,要有规范的考核标准和明确的取舍制度。这样,才能保证文化工作的科学发展而不受损失。

文化强国方面我们还有距离

○刘长乐(全国政协委员、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

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们通常把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发展进步比喻成一只凤凰,它应该有两个翅膀,一个翅膀是经济,一个翅膀是文化。而我们现在应该说经济发展已经相当迅猛,但是我们的文化发展相对地滞后。经济强国同样是文化强国,现在经济强国我们基本上实现了,但是文化强国方面我们还有距离。所以,中央提出来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应该说是非常及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文化的发展我们不能把它单纯看成是一个简单的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它实际上是社会发展的两翼。

对于文化的发展,目前特别强调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问题,文化体制改革是从对文化的产业化文化的机制,进行一种体制的调整和改革出发的。我们一般是把文化的发展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文化事业的发展,一个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一般是公益性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一般是市场性的,所以首先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位,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做出区分。比如芭蕾舞、交响乐这些东西是属于经典的高雅的文化事业,政府需要给予一定的补贴,公益机构需要一定的赞助。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完全让它走入市场,它可能就没办法运行了。其实这个不仅是中国,就是在西方也是一样。

“走出去”,

不仅是资金支持,而且应政策松绑

○陈天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包括文化企业。现在“走出去”的企业中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能源等很多行业。其实,文化企业“走出去”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甚至更具备优势,更受海外市场的欢迎。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遇到了瓶颈,主要是体制机制上的原因。遇到瓶颈时,通过并购做大是一个好途径。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做的不是资金支持,而是政策松绑。并购回来的企业,应该享受国内企业同等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