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商报记者 田丽丽
如果把市场上种类丰富、质量上乘的出版物比作出版企业奉献给读者的一道精神上的饕餮大餐的话,那么印刷复制就是这套大餐不可或缺的最后一环——烹饪。从各出版集团2012年的工作规划里可以看出,在理顺出版、发行的基础上,印刷复制成为各家出版印刷集团下一步整合改造、升级换代的主要着力点。
四种模式升级发展路径
细细分来,各出版集团的印刷复制业务正在或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升级改造:
一是兼并重组。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先后收购了江苏太平洋印刷公司的南京工厂和3家当地的民营印刷包装企业,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印务板块。2011年5月,河北出版传媒集团组建的河北新华联合印刷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运营。通过对河北新华第一、第二印刷公司及两个民营控股公司在业务、产能、人力等资源的整合,发挥了企业的综合优势,大幅提高了公司的整体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了集团公司经济增长新的突破——2011年即实现销售收入3.16亿元,利润1033万元。
二是园区孵化。广东省出版集团正酝酿打造一个辐射东北亚、东南亚乃至全世界的图书出版物及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和印刷基地。山西新华印刷园区今年上半年将实现整体搬迁。近期,贵州出版集团公司数字印刷(复制)物流基地项目即将动工,该项目占地约500亩,投资5亿元,计划于2014年建成。建成后可承接传统出版物、数字制版、数字印刷、动漫作品、高端商标包装的创意设计及仓储物流服务,年产值将达到10亿元,年利润1.2亿元。
三是内生改造。浙江印刷集团结合企业改制,通过整合资源,在母公司专注发展出版印刷的同时,引进社会资本,投资设立了多个控股公司,主要从事包装印刷、印刷物资经营和数码、短版快速印刷等非传统出版印刷的经营业务。这些投资控股公司已快速成为印刷集团举足轻重的重要业务经营板块。黑龙江出版传媒集团成立之初就组建了黑龙江新华印刷集团有限公司,随后迅速启动了对所属单位的改革:新华印刷厂以“减员一半,效益翻番”为目标,成功实施了建厂近60年以来范围最广、力度最大、效果最好的体制机制改革,超预期完成了改革目标;印刷物资公司强化采购平台建设,加大与同质同类企业的合作力度,一个覆盖全省的设备、器材、纸张、油墨的集中采购平台已经初见雏形;按照科技引领、技术支撑的思路,组建集团技术中心,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
四是“走出去”。安徽出版集团在俄罗斯兴建的新时代印刷公司是全国唯一“走出去”发展的出版集团所属印刷企业。浙江印刷集团成立企业外贸部,引进了专业人才,创新了合作方式,重点开拓欧美精装图书市场,目前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积极开展与中东国家在印刷设备、纸张及文化产品等方面的贸易往来,使之成为集团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
浙江印刷集团董事长吴雪勇总结说,出版印刷企业内部的流程再造、面向市场的开拓能力以及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途径利用和整合外部资源,将对印刷企业做大做强和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业内人士认为,在做好“壳”的前提下,做强数字化和社会化的“芯”更为关键。“印刷产业的特点,决定了这个产业非常宽泛的边际要素间隐藏着丰富的产业资源、产能潜力和盈利基素。‘数字’元素的注入,将会给产业链的拓展、延伸和盈利创造出无限空间”。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雪认为,传统印刷生产模式的数字化重构有三种策略:采用CTP技术以质量提高来提升企业生存能力仅仅是下策;转型数字化生产流程,以降本增效来提升企业竞争和发展能力也只是中策;只有构建数字资产管理的全媒体印刷生产平台,从而提升企业增值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是真正上策。“取法于上,得道其中;取法其中,得道其下”。
而针对目前各出版印刷集团印刷过多倚重集团内教材教辅业务的现状,社会化无疑是一条突围之路。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吕建新认为,社会化是集团印刷板块扭亏为盈的关键,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所属印刷厂原业务比例是集团内业务占80%,社会业务占20%,当社会业务比例上升到50%时即实现了较好的盈利。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市场营销部主任薛泽锋坦言,只有向附加值高的高端印刷发展,向社会上的大众印刷靠拢,集团印刷才有立足之本。
事实上,数字化和社会化之间已经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是由印刷复制的特性决定的,“技术和业务缺一不可”。
四大难题亟待正视破解
破局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就目前情况开看,不论是从技术还是业务上,出版印刷集团印刷业务的升级改造之路都不会太顺畅。
首先,就整个行业而言,“集约化程度较低。我国印刷复制企业大的不强、小的不精,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尚未形成世界级优势企业。全国百强印刷复制企业年产值600亿元,占全国印刷业总产值的14%,仅为世界领先企业产值的一半。劳动生产率较低,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印刷复制业发展迅速,占到全国产能的3/4左右。” 黑龙江新华印刷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孙福军总结说。“印刷行业投资过度,产量过剩,造成资源浪费,印刷的中低端过剩,集约化、规模化、自动化、跨地区经营的大型企业不多。”吴雪勇补充道。
其次,行业整体素质不高。据了解,我国印刷复制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与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比例大大低于机械、电子等行业,技术工人和职业经理人普遍缺乏,管理基础薄弱,职业技能标准和资质认证体系尚不健全,严重制约了行业发展。“技术人员比较少。印刷这个链条上的获利能力比较差,员工收入比较低,年轻人不愿进入这个行业。”薛泽锋认为这是吸引不到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吴雪勇认为另外一个客观原因是,近年随着大批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高等院校,印刷中等职业教育不足,造成行业内技工十分缺乏,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再次,印刷工价偏低。如黑龙江印刷集团执行的是1997年东三省制定的经本省物价部门批准的印刷工价。“教材印刷虽然业务比较稳定,但相对于外单等其他的业务而言,个性化印制要求比较少,企业很难找到差异化的竞争方式,因此利润空间也相对比较低,‘保本微利’成为业内对教材印刷工价的共识”,孙福军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应重新科学合理调整印刷工价。“保本微利”的同时,集团印刷还必须承受各印刷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低价竞争泛滥造成的市场无序。
第四,成本利润空间降低的同时,受大环境的影响,企业成本上升,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尤其以绿色印刷成本偏高,尽管绿色印刷原辅材料品质较高,低碳环保,但与当前广泛使用的普通原辅材料相比,价格仍然处于高位态势。此外,持续的技改投入也给企业造成资金和企业效益的压力。
尽管面临着诸多难题,但长期以来在集团出版产业链条上处于边缘地带的印刷复制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黎雪总结说,印务板块正从设备产能、服务产能向着创意产能方向发展;正从印务技术协调、印务财务对接向着印务创新管控模式方向发展;正从内部资源整合、社会资源整合向着综合资源整合方向发展;正从项目合作、产品合作、上下游合作、资本合作向着品牌合作、标准制定合作方向发展;正从传统的教材印刷向着商务印刷、绿色印刷、数字印刷、国际印刷方向发展。“老国企的历史问题正得到妥善解决,新型的印务架构正在认真谋划,现代企业制度正在积极建立,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正日新月异”,对于出版印刷集团印刷的未来,黎雪很有信心,“印刷复制业是个不断发展成熟的行业,新技术的进步永远会对这个行业提出更高更好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