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安意如
■商报记者 潘启雯
“跨界”是当下一个颇为流行的词汇,它代表的是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的融合。不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它曾备受批判、诋毁甚至诅咒,如今却又开始被追捧、被膜拜、被艳羡。作家郝明义在其《越读者》中曾说:“没有越界,不成阅读,尤其是在网络时代。”
近年来,顺应这种潮流的不在少数,写作者当中,尤其是那些知名作家也出现了一种“转型”或“跨界”的写作风潮。2012年,这股“转型”或“跨界”的写作风潮更是呈现出不断蔓延的场面。作家们为何纷纷“转型”或“跨界”写作?对于作家们的转型跨界,读者或许并不是百分百地买账——有的读者怀疑,作家们放弃自己擅长的领域呈现出来的作品会不会“四不像”?对此,引起社会和业界热议不断,既有肯定,也有质疑;既担忧,也有期待。
中外知名作家纷纷开辟新阵地 不满既有风格,不止所取得的成就
且让我们先看看2012年初作家们纷纷转型跨界写作的别样场景:以解读诸子百家经典成名的学者于丹,2012春节期间在央视三套推出《丹韵词音》节目,开讲中国人的诗意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并推出相关图书;著名作家阎连科近日宣称下一部小说,拟采用“知音体”进行创作;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推出了儿童文学作品《半岛哈里哈气》,被读者称为“大作家写给孩子们的书”;以《红处方》出名的女作家毕淑敏,则写出了被网友冠以“科幻”标签的作品《花冠病毒》——让人们惊呼“传统作家也开始写科幻小说了”;以古典诗词赏析独树一帜的“80后”当红女作家安意如也推出自己的首部当代题材长篇小说《日月》;因“侯卫东官场笔记”系列图书而荣登2011作家富豪榜的网络作家小桥老树,也决定将“官场笔记”收尾,2012年开写“凤凰男”的奋斗故事;素有“阳光姐姐”之称的儿童作家伍美珍,也宣称不再描写现实校园生活中的儿童成长故事,而是转型写作知识游历小说《惜呆兔咪开心旅行》。
国内作家转型跨界写作的远远不止这些,著名作家麦家就曾表示,对于“谍战”题材已经疲乏,很想转型尝试写武侠小说,《刀尖》之后不会再写谍战小说。麦家坦言,“其实,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局限,让他们放弃已有的阵地,能不能开辟好新的阵地,确实是一个未知数,也是一种挑战”。
而在国外,因“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一举成名的英国女作家J.K.罗琳,日前也正式对外宣布转型跨界——她要摘掉“童书作家”的标签,为成年人写作一本新小说……国内外知名作家的纷纷转型或跨界写作,无疑为当今文学创作吹进一缕新鲜空气,使之呈现出一种新气象。至于,有的作家转型跨界去做导演、演员、经商等,那更是惊人的“转变”——不过,那都是离开了“写作”领域,于是在此不作为探讨和分析的范围。
那么,跨界当道,中外作家们纷纷转型写作究竟为哪般?按照文艺评论家周慧虹的观察,中外一些知名作家在转型跨界写作方面的探索实践,就反映出了他们“自省自励”的勇气与智慧。他们不满足于自己既有的写作风格,不止步于所取得的文学创作成就,而是积极顺应时代发展,面对阅读群体的变化以及新的阅读需求的出现,努力将自身写作调整到一个新的起点,力求通过自我挑战、自我加压,不断写出有别于以往的满意作品来奉献给读者。这种写作姿态,展示出文学创作的多种可能性,给读者的阅读增添了新鲜感,也给其他作家积极创新提供了示范。
身处众声喧哗的时代
转型跨界写作是为了向市场靠拢
实际上,从20世纪80年代起便活跃于国内文坛的一批中年作家,如梁晓声、莫言、李锐、韩少功、余华、何建明等,在20世纪90年代、新世纪等不同阶段,其实都在进行创作上的某种“转型跨界”。相比传统作家,当红作家在尝试“转型”或“跨界”的时候,背负的包袱较轻,特别是身处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他们不想被读者定位成一种类型,在图书市场摸爬滚打过的他们,也更知道读者需要什么。
不过,有的读者认为,作为“60后”作家,张炜的童年怎么可能和现在孩子的童年有共鸣呢?对此,文艺评论家冯磊却并不认可这样的看法和担忧。他指出,知名作家们纷纷转型跨界写作,某种意义上来讲,恰恰是在谋“正业”。数十年来,文学圈内出现的种种“不正常现象”,已经成了文学发展的桎梏。力求“纯”而又纯、力求圈子化与格式化,这样的文字,现在看来当然没有什么前途。回首漫长的文学史,历史上从来都不存在所谓的纯洁性文字。与之恰恰相反的是,一些边缘化的文字,最终往往会开辟出一方新的天地。以古代白话小说为例,明代的《三言二拍》本身就是流传于市井中的文学作品。与当年正襟危坐的所谓主流们相比,没有地位,没有所谓主流大家的认可,但最终仍然能够凭借自身的魅力而生存下来。
冯磊进一步指出,国内外知名作家们的纷纷转型跨界写作,或许本身就是他们进行反思与观察的一个重要结果。毕竟,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表性作家,每个时代都有独领风骚的文体与创作模式。众所周知,唐有唐诗、宋有宋词,某种文体或许短期内不能获得所谓主流的认可,但如果放在更为长远的时空中来观察,情况则会大为不同。当然,“知名作家们的转型跨界写作,也可以理解为传统文学写作向市场靠拢、与市场融合的一种方式”。
对转型跨界写作探索
多些理解与建议少些猜忌与讥讽
聚焦或讨论到知名作家转型跨界写作时,不少人往往忽略了“业余选手”从其他领域转型过来的“跨界”写作。
贾平凹、毕飞宇、毕淑敏、刘心武、刘震云……提到这些名字,首先折射入脑海的信息是:他们是作家。而像冯小刚、张艺谋、周立波、李开复、吴晓波、小S、徐滔等来自娱乐圈、企业界、媒体的名人的加入,在壮大了作家队伍的同时,也令人开始重新考虑“作家”的定义。特别是那些从“业余选手”跨界演变过来的新作家,更引人开始认真注目。
在知名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日前展开的一项名为“华语作家影响力排行调查”的活动中,出现了很多陌生面孔——这些陌生面孔一方面是来自其他领域的“跨界作家”,另一方面则来自网络写作圈子,在网友提名的近200名作家名单中,这两方面非传统意义上的作家,占了差不多一半。
李承鹏也是这样一个从其他领域转型过来的“跨界”写作者。他本是个著名足球评论员,却早在2009年写起并出版了长篇小说——《寻人启事》,以及后来创作的《李可乐抗拆记》等,他都不断以“业余选手”身份跨界到了文学创作领域。按照一般的理解,只要公开出版过图书著作,就可以等同视为作家,因此,冯小刚等名人、明星虽不是以写作为主业,但“业余选手”们转型跨界写作的书出版后一本比一本畅销,比真正的知名作家还受欢迎。而从入选榕树下本次调查活动的众多网络作家来看,他们不但在网络上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其出版的纸质图书,也在不断“蚕食”着本来属于传统作家的出版市场,甚至有“超越之势”。
另外,傅飚坚、禹岩、煮酒坟剑、陈鹏、泪染红颜、zhttty、匪我思存、大饼夹油条、烽火戏诸侯、血红、吴燎、随波逐流、天蝎龙少、唐家三少、跳舞,忘语、猫腻、方想、月关、众生、鹅考、辰东、陌子涵、我吃西红柿、天蚕土豆、北漠小冰、发飙的蜗牛、梦入神机、东哥……这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出身的网络写手,某种程度上也在通过“转型跨界”的写作方式,在改变着他们自己生活和生存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出版界生态,以及给人们,尤其是阅读方式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比如,数字出版、手机阅读等的出现,就是最好的例证。有的甚至完成了前辈作家可能需要辛苦、奋斗十几年或大半辈子才能积累的知名度。
不过,话说回来,毕竟转型跨界写作有一定难度和风险。诚如文艺评论家周慧虹指出的那样:“知名作家凭借其丰厚的写作积累,实现文学创作的蜕变相对来讲可能会容易一些,但也未必就一定能旗开得胜。所以,对之,外界还是应当保持一种宽容、鼓励态度,给知名作家或‘业余选手’的转型跨界写作探索多一些理解与建议,少一些猜忌与讥讽;当然,作家本人也该在写作前后善于学习、认真倾听,不放过任何一个助益自己提升写作层次的良机,尽力减少写作探索失败的机率。”诚哉斯言,怎么看都不像是泛泛而谈,而是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