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长对话活动”共议大学社命运
摘要:

■安 琳
在近日刚刚结束的英国伦敦书展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联手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展场Hampton Room举办了“社长对话”活动。牛津大学出版社社长Nigel Portwood先生出席了“对话”活动,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总经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杨耕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国际事务总裁Neil Tomkins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整场对话活动聚焦四大话题:大学出版社的使命以及与所依附大学的关系;大学出版社的管理和运营机制;大学社在学术传播和市场竞争中的博弈以及大学出版社共同面临的问题。双方介绍了各自大学出版社的发展状况,并根据自身优势,探讨了进一步合作的意向。
在校社关系及大学社管理问题上,中英大学社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百年积淀形成的学术优势,该社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杨耕表示,北师大出版社转企后,具有完全的自主经营权,因此,该社始终把企业属性、教育属性和文化属性结合起来,尊重市场规律、教育规律和出版规律,在走向市场的同时,服务学校的教学科研,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作为一家有500多年历史的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社是牛津大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该社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商业性出版社有着不同的定位。一方面,它需要像其他商业性出版社一样管理运作,并实现盈利;另一方面,它还有着非商业性目标,即全力支持学术发展,特别是牛津大学的学术发展。在管理上,牛津大学社受该校的大学委员会控制,其执行主席由大学副校长兼任,委员均是从牛津大学教职员当中委任。委员会负责确立出版方向,制订政策,任命管理人员。每一种拟出版的新书必须先提交委员会审批,个别委员更与出版社的编辑保持紧密的联系,就其学术专长提供协助。
大学社如何在学术传播和市场竞争中博弈?对此杨耕认为,2007年开始的中国大学出版社改企转制工作,对于大学出版行业来说,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北师大社抓住了这次机遇,成功实现了转企改制,以北师大社为核心,组建了北师大出版集团。出版集团成立后积极进行机制和体制创新,调整图书结构,经过近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导向正确、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管理规范、运行高校、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企业。5年来,北师大出版集团紧紧围绕着教育出版的核心业务,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推进图书结构转型,在完善基础教育教材体系、提升助学读物水平的基础上,以“主干的教育科学(包括心理科学)和人文科学,精干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定位,重点发展职业教育教材、高等教育教材和学术著作精品。通过品牌带动、立体开发,初步形成原创图书与引进图书相结合、学术图书与大众图书相结合、资料性图书和理论著作相结合的学术著作立体结构。在完善学术传播的同时,北师大出版集团依托体制和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和集约发展,使其商业利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这个方面,牛津大学社的目标是研究、学术和教育的一流水准,该社通过在全世界开展出版活动来推动这一宗旨的实施,始终坚持在学术使命和商业利润间寻求平衡,以品牌建设为立身之本,以先进的营销理念巩固竞争优势。其发展策略的核心是“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品牌力量,因此非常注重保持所出版图书的质量:一方面,它非常乐意授权其它机构发行、翻译自己的图书,或将其制作成电子产品进行传播;另一方面,它在选择合作者时非常慎重,坚决要求在产品上印上“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商标。
就大学社的发展前景,杨耕提出了4个重要议题:一是如何处理好出版业的产业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关系;二是如何处理好出版业的传播学术、传承文化与创造利润的关系;三是如何处理好塑造市场主体与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关系;四是如何处理好既要熟悉学术出版又要善于资本运作的关系。对此,Neil Tomkins给出了3条建议:首先是保证数字出版转型方面的投资;其次是推动其产品和品牌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最后,基于大学社群体共同的出版使命,他们之间的联合将对于解决大学社的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对话中,双方一致认为,大学出版社在出版领域有其独特的地位,是连接学术和市场的桥梁。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既要服务于所在大学的使命,注重学术品牌,又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不论做大做强,还是做精做深,都要注重特色,把握大学出版社乃至所依附的大学的文化精髓。通过一家年轻中国出版社的社长和一位具有悠久历史的出版社的社长对话,使我们看到,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大学出版社的成功模式都具有共同之处:就是将学术传播与市场运营紧密结合,在市场中形成学术品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