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2001年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将律师资格考试、初任法官考试和初任检察官考试三考统一为国家司法考试,并于2002年正式开考以来,司考成为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上岗的必经却又难于越过的门槛。10年来,该考试考生人数逐年上涨,近年都在40多万人,全国平均通过率最低不到7%,最高不超过20%,并因其难度高、通过率低、参考人数广、专业性强被誉为“天下第一考”。
这也开启了一个需求极为旺盛的考试辅导书市场。按每个考生平均购买500~800元的辅导资料统计,这是一个有着2~3亿元的市场,虽然盘子不大但每年都有极为稳定的需求,多年累积便不可小觑。随着司法考试的逐渐火爆,这一市场的竞争主体从开始仅法律社、法院社、法制社3家专业社,到后来大学社里的北大社、政法社、人大社、公安社、北邮社,社会类出版社如东方社、经科社、宇航社、中国经济社、言实社、九州社、知识产权社、广播电视社、当代世界社、世界知识社等数十家先后涌入。品种从2002年仅有的10多个,以每年一两番的增幅一路攀升到2009年的300多个。有些出版社不顾自身专业特性和产品特点,盲目与司考培训机构合作,只要有包销就杀进市场捞金,盗版商也逐利而来,一时司考图书花样百出,让考生眼花缭乱,每年各大司考论坛最火爆的都是如何选购司考辅导书的帖子。
出版机构间的激烈竞争,司考书极短的销售周期(每年2~6月)让很多编辑和作者把眼前利益看得更重,为延长销售周期,不顾当年立法动态和考试大纲的变化,一味追求早铺货早出版;选题原创性也不足,题材雷同重复,互相抄袭、瞎拼乱凑、一稿多投现象严重。低端的竞争伤害的是市场本身,随着司考书市场的快速成熟,一本随便挂上几个名师或起一个能忽悠的书名就能卖数万册的时期已一去不复返,考生口碑和考试本身的检验更为人们所看重,低水准的辅导书或许一时可混淆读者,但大浪淘沙后很难长久在市场立足。数年下来,不论是读者自身还是渠道商、经销商,都开始以自己的智慧和判断对产品进行理性选择。
2009年以后,司考书市场的井喷之势终结,总品种维持在300种左右,总定价维持1.4万元左右,许多只想短期一搏的出版机构在短销售周期、高退货率及理性选择之下逐步退出市场。市场回归理性后,品牌和市场主体的集中度开始提高,2012年,司考书市场份额排名前五的出版社占据了市场份额的80%以上,其中法律、法院、法制三大专业社司考品种总数稳定在180余种,总定价达9000元,占据司考总品种数的60%以上。
■商报实习记者 刘志伟
浅尝辄止:想说爱你不容易
十年司法考试用书市场,周期性波动与结构性问题交织,致使不少出版社进行了短暂的尝试,却又很快地退了出来。
“想说爱你不容易”,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法律室副主任逯卫光如是感言。他介绍说,“2005年左右,我社曾策划出版过《2005年国家司法考试试题精解与应试指导》以及同中法网培训机构合作的系列考试辅导用书等。《试题精解与应试指导》的主编席志国,当时还是中国政法大学在读博士,现已是司法考试培训的大家。时光荏苒,我社却已不再介入其中。究其原因,我社法律产品线主攻方向是立法工作实务和百姓普法系列,在司法考试板块尚不占优,同培训机构合作处于弱势,同时还受盗版冲击,所付出的人力成本较高。”
朝华出版社的一位负责人坦言,司考书并非出版社的主打产品,“身在其中、心在其外”。人民出版社编审李春林告诉记者,司考书市场看似庞大,但主渠道却很小,这对涉足该领域的非专业社影响颇深。知识产权出版社法律编辑室主任、副编审彭小华也认为,司考书并不好做,除了竞争与盗版两大传统因素,学生的阅读习惯比如复印、下载等也冲击较大。
中国书籍出版社副总编辑游翔、世界知识出版社市场部主任李其功、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张昊越等受访者均向记者表示,他们在司法考试用书领域浅尝辄止,往往是图书公司或培训机构提出合作的意向才介入其中。游翔强调,这样的短期合作规模较小,往往基于对方的渠道优势,不致使出版社的利益受到损伤。
十年坚守:适应变化谋发展
有业内人士指出,司考书这十年在出版格局和图书品种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每年都上演着出版社“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轮回,但主力还是集中在老牌的法律类专业社,多年来坚守这一出版重地。法制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社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涉足律师资格考试到现在,已近20个年头,可谓司考出版领域的‘老兵’。从做一本两本图书发展到今天近百品种,居司考图书市场份额的前三名。”
法律出版社市场部主任吴剑虹说,“我社是司法部唯一授权的国家司法考试图书出版基地。从律考到司考,20年来沉潜用心铸造经典品牌,跟随法律考试的变化特点,从最初的考试大纲、辅导用书到现今的各类复习工具、考试题集等全线的近百种产品,都深受广大考生的好评和信赖。我社一直以来由专门的法律考试出版分社负责司法考试产品从选题策划到出版、发行的规划、落实。每年司考用书的出版发行都在严谨高效的规划下进行,包括校对、印装等也都为法律考试产品的出版提供保障,确保上市时机。在9月份司法考试结束后,法律出版社会由分管社领导主持进行下一轮的出版规划,并召开由分社、出版部、发行部和营销部门参加的协调会,研究上年的产品市场情况以及确定来年的产品规划。”
“目前司考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现象比较严重。法大社在做司考图书的这十年间,做书的方向和策略也在发生着变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考试图书编辑室策划编辑张晶晶介绍说,“五年前,司考用书的竞争并没有现在这么激烈,我社在开发一些零星自有图书外,还以和培训机构合作为主线。那时图书不愁销路,现在品种日趋增多,能够生存下来的少之又少。我们目前的生存法则就是与机构合作,同时固守自有研发较畅销品种。”
人大社考试分社社长李宏透露,“以往我们主要与万国学校合作,今年开始拓展与海天学校合作,合作开展培训业务的计划也在洽谈之中。”九州社第二分社总经理周红斌也表示,“司考书市场将朝着培训机构品牌化和集中化的方向发展。只有与司考培训行业的大品牌合作,才能在司考用书市场立于不败之地。比如我社的‘北京万国学校专题讲座系列’每年都有7000套左右的销量。”张晶晶则表示,该社对与培训机构合作一直持审慎态度。这些年优胜劣汰,坚持与自身信誉好、书稿质量优、招生情况好的机构合作,合作对象都是在司考业内规模较大,并处在发展上升期的机构。”
除与培训机构合作上的变迁,出版社针对司考用书在营销方式上较以往也出现优化。周红斌对记者说,“我社以市场为先导,营销在前,线上线下相结合。图书选题确定之后,封面设计完毕,制作海报,在相关网站、书店、图书订货会上推广,并与北京万国学校一起在招生公益讲座中进行同步、不间断的营销宣传。此外,为了打击盗版,我社在每本书的封底都设定防伪码,这组用户名和密码可在万国iStudy测学平台进行激活,方便考生验证真伪。”
法制社的负责人还谈到,“考生对书店的推荐一般不太感兴趣,往往相信口口相传的好书,并更愿意通过网络等便捷方式购买。因此,传统的营销手段如降价促销、折扣返点等,对司法考试用书销售的作用越来越小。针对上述变化,我社把策划和营销重点放在对终端客户的影响上,除了注重图书本身的质量,并且采取符合‘85后’、‘90后’考生胃口的营销方式,通过网络、微博等渠道与考生进行互动、答疑等服务。”另悉,法律社也以微博为平台积极开展“司考备战小攻略”、“司考图书推荐”、“赠送司考书单”等互动的营销方式,并在出版社官网提供了诸如《2012年国家司法考试历年真题图表式专题详解刑事诉讼法部分》、《2012年法律法规增补》、《2012真题汇编大全修订》等资源的下载,以飨读者。
格局周期:统-分-统
“经过十几年的大浪淘沙,现在的司考书市场格局已日渐成熟明朗,从当年的战国纷争发展到现在几家品牌出版社问鼎中原,这无疑是多年来若干出版社不断调整、考生读者不断选择的结果。”逯卫光告诉记者。
“司考十年,其图书市场经历了 ‘统-分-统’的过程。所谓‘统’,就是看什么书,较为明确,较为统一;所谓‘分’,即什么书好,大家争论不休,初考者无可适从。”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五图书事业部独立策划陆建华认为,“在‘统’阶段,看什么司考书,一直是早期司考论坛很火的话题,但在2002年那会儿,不必为选书费太大的心思,较强的图书配置比如有法律社的‘三大本’、‘白皮书’、‘张能宝真题’以及政法社的《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配套法规》、宇航社的《重点法条解读》等。”他分析说,“或许正因为看到考生多、市场大,书商、出版社纷纷加入了司考用书行业,特别是行政许可法通过实施后,组织考试的政府部门就不能再组织出版指定教材,而只能指定考试大纲的出版权。这种变化,为更多出版社提供了进入司法考试辅导书出版领域的机会,一时间蜂拥而上,市场异常繁荣,真正新增的好书,我认为有法院社的《专题讲座》和法律社的《国家司法考试教材精读笔记》。至于现在,则又回到了‘统’的阶段。近几年,基本上就是第一阶段的几本好书,加上第二阶段的几本好书,别无新意。”
有受访者认为,现在司考书遇到了发展瓶颈,但未来仍不乏拓展空间,并建议“首先,在产品形态上可根据数字出版特点,与法律培训网站合作研发策划相关上机考试的软件系统以及电子产品,以适应未来读者的数字化阅读需求。其次,内容板块需要考虑求深求细求新,在根据考情特点变化和读者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寻求出版空白点。此外,面向新兴读者群提供优质服务,如面向法律院校学生策划一批符合其特点的实用品牌系列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