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香山论坛智启中版集团新十年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2/7/6 作者:


刘 洋

做好规划抓好落实 积极推进数字出版战略

■周清华(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科技与数字出版部主任)

未来5~10年,是中版集团公司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集团的“三六构想”和总体发展战略,上半年,我们集中精力,广泛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了《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数字出版发展战略规划》的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中版集团的数字出版发展战略:“以内容资源为基础,推送平台为支撑,产品研发为核心,营销创新为手段,努力实现集团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新突破,改造和提升传统出版产业,推动集团的产业升级和大发展。”

战略目标:是要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以股改上市为契机,以数字出版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互联网和无线移动网络为渠道,打造成熟的数字出版生产链和经营链,实现出版物的多元化复用,建设完成国内先进的数字出版运营平台;实现集团数字出版的社会效益更加突出、经济规模快速提升、传播能力日益增强的宏观战略目标。在未来5~10年内,通过平台、产品、技术、渠道等多角度的数字出版服务,力争全集团数字出版收益占集团总收益5%的经济指标,形成一批国家级的数字产品品牌,市场占有率达到名列国家前茅的经济指标。

为此,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以数字出版资源建设为基础,实现优质资源的多元化利用

数字资源建设是中版集团数字出版战略的基础。我们将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数字出版资源总库”的基础性工程建设,实现集团出版资源统一标准的数字化存储结构;实现集团总部和各出版单位的多级存储模式;积极获取更多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按照一次制作、多元发布的原则,实现优质内容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多维应用,为集团公司今后开展按需印刷、电子书销售等多种数字业务模式做好基础准备。

以互联网、移动无线网络为渠道,打造国内领先的数字出版内容推送平台

集团的“中国数字出版网”——“大佳网”已完成一期建设目标,在一期建设的基础上,将继续加大后续建设项目,完成移动复合出版平台等项目建设,将“大佳网”建成集团数字资源的聚合中心、数字产品的统一推送和运营中心,成为国内领先的数字出版运营平台,支持电脑终端、手机、移动阅读器等多种阅读载体和多种运营渠道,实现数字产品有传播渠道、有落地方式、有支付手段,通过完善的商业运营模式,力争通过3~5年的良性经营,实现主营收益的跨越式增长。

以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带动各类数字产品的研发

积极做好数字出版产品、数字服务产品和数字科技产品三类数字产品的研发。在继续做好中国可供数目数据库、辞书语料库、百科术语数据库、中华古籍语料库、中版“闪印王”等的基础上,尽快实现产品化和商业化运营;重点完成百种精品工具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及应用平台、中国音乐数字出版与发行平台、中国美术家资源数据库、中图书苑数字化业务平台等数字产品和数字业务平台的项目建设,形成数字产品和项目的核心集群,以此为突破口,带动集团各单位和各业务板块,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开发出各具特色的数字产品。

青年是实现“三六构想”的生力军

■温 存(中国出版集团团委书记)

贡献“三六构想”,集团青年有时机、有力量

青年作为集团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之于“三六构想”是生逢其时,而“三六构想”之于集团青年可谓是量身打造。

截至今年5月,中版集团在职职工总数3779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1522人,占在职职工总数40%;40岁以下青年2082人,占在职职工总数55%。40岁以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769人,占40岁以下人数的85%。从数据看,青年是实现“三六构想”最可直接利用的资源,这是资源力量。从文化水平看,高知识、高文化是实现“三六构想”的智力支持和文化保障,这是知识力量。从青年组织形态看,各级团组织和即将成立的集团青联组织是实现“三六构想”最坚实可靠的突击队,这是团队力量。从青年意识看,创新是青年的天赋,没有那一个青年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冲动,不在追求创新的满足,这是创新力量。资源力量、知识力量、团队力量、创新力量聚在一起,就是集团青年有力量。

贡献“三六构想”,集团青年有准备、有关爱

青年要在实现“三六构想”的进程中成就梦想,建树未来,还需要一些必然准备和条件支撑。

在前不久召开的青年座谈会上,谭跃总裁要求青年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理想,学会学习,学会总结,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坚韧。在集团广大青年中产生强烈反响和热烈讨论,大家认为,理想是成功之源,学习是成才之须、总结是智慧之聚、做人是立身之本、合作是事业之法,坚韧是成就之门。青年只有做到“六个学会”,才能在贡献“三六构想”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

也是在青年座谈会上,王涛书记提出两点要求,一是集团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和文化担当,这是出版文化企业青年的必备素养和修为所在;二是全集团要加大对青年的培养,使用和关爱。个人认为,培养青年是集团各级组织的职责所在,使用青年是集团事业发展之必要,是实现“三六构想”之必须,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关爱青年本质上就是关爱我们自己。因此,要在全集团形成支持青年就是支持“三六构想”、发展青年就是发展集团的理念,要助推青年成长,鼓励青年成才。

贡献“三六构想”,集团青年有使命、有作为

新的十年,集团青年必须清楚肩上的担子和身上的责任。个人认为,做“三六构想”本质就是做前程,做国家出版文化产业的前程,做集团改革发展的前程,做集团每一名员工的前程。当务之急,集团青年务必按照谭跃总裁“六个学会”和王涛书记“两点要求”,学习好、领会好、落实好“三六构想”。只有学习好“三六构想”的基本内涵和主旨要求,才能明晰使命,学好本领;只有领会好“三六构想”的基本构架和路线途径,才能找准定位,切实发挥作用;只有落实好“三六构想”的基本任务和时间节点,才能结合实际,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不辱使命,才能成就大作为。

在实践中探索“走出去”新路

■刘王月妍(商务印书馆)

十年间,汉语在全球掀起持续热潮,为中国出版“走出去”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提出了艰难的课题:如何打造出满足国际市场要求、符合海外读者品味的产品?中版集团今年提出的“内容创新”、“人才强企”、“国际化”等战略,正为“走出去”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力量。

第一,将语言融入文化,专注内容创新。

我们秉持“文化当先”的经营理念,倡导“将语言融入文化”,从传统的教材编写理念中解放出来,寻求展示当代中国的方式和路径,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针对德语区的海外本土化教材《中国话》、《中国字》围绕典型的日常话题,让语言规则在原生的土壤中自然重现,帮助读者在不同语言、文化的对比和交融中体验汉语,认知中国。教材一推出就在欧洲汉语教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最接得上欧洲地气”的汉语读本。

第二,打造国际化团队,比肩世界水准。

我们践行“人才强企”,致力于培育具有海外视野、充满激情的研发制作团队。国际视角、母语化表达以及中西交融的互动方式构成了团队的核心特色,是推动产品走出去的源动力。通过举办海外语言学者联谊会、参与国家汉办海外教师培训项目,我们凝聚了一批优秀的海外作者和铁杆读者。国际化团队出品的“汉语世界杂志”,不仅为全球读者打开了解中国的窗口,也是我们走向世界的探测器,正所谓“水到自然渠成”。

第三,推动立体化开发,对接海外市场。

我们积极探索“国别化”和“多介质化”两条开发路径,丰富产品的功能和形式,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国别化不是简单的“语种转换”,必须综合考量各地区的语言、文化、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经过再加工、再创作甚至全面改造。更深层的国别化开发还需借助外力,与海外出版社合作,直接落地目标市场。而多介质开发有利于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同时开辟新的盈利模式。为此,我们加强和科技企业的交流合作,打造了网络版和点读笔版的工具书,KINDLE阅读器版的杂志,IPAD版的汉语教材和资源分享型的网络论坛。

“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加快“走出去”步伐,还需在营销推广和版权经营上狠下功夫,在借力政府推动的同时,拓展民间商业性力量,开拓多元化的推广模式及市场化的分销模式,让产品“叫好”又“叫座”,既登得上国际书展的展台,又放得进海外读者的口袋。

■白凤昆鸟(中国美术出版总社)

图书品牌再认识

图书名称不是品牌

如果把一个出版社比作是一棵树的话,品牌应该是这棵树的一个分支,这个分支上还应该有下一级的分支。品牌是一个有思想、有质感、有文化、有精神,可包容、可吸纳、可进化的生态圈。

图书的品牌应该是从策划伊始就开始着眼于后五年甚至后十年的一个长远规划,是从策划第一本书开始就想到第一百本的一个出版蓝图,是以图书产业为起点囊括其他领域的一个立体化、多元化的多维体系,更是一个可以实现自我增值、良性互动的出版生态圈。

单位名头不是品牌的持久保障

品牌社并不全是一个社的品牌。一个空的名头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风干、枯萎。

这一方面需要以市场化的心态去面临问题,在坚守文化底线的前提下,放下“名社”的身段为读者考虑、为作者考虑,根本的是以市场的眼光考虑,将“名社”变成“品牌社”。在品牌社之上,应该形成品牌策划、品牌作者、品牌责编、品牌校对的阵势,我们甚至可以有品牌设计、品牌印制。品牌作者、品牌责编、品牌校对是图书内容的掌控者,是品牌的内在核心;品牌设计、品牌印制是图书形式的掌控者,是品牌的外在识别。

展销不是品牌的有效传播手段

品牌的本质是营销。一个品牌需要经过识别、记忆、联想三个过程,最后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知名度、忠诚度和美誉度。这是品牌从无到有建立发展的路径,也是从弱到强、从点到面的强大历程。品牌宣传带动产品认知。在此过程当中,现代的营销手段对品牌的建立于维护来说占据首当其冲的地位。然而现实中,我们的品牌宣传手段顶多算是展销。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展销是坐着被动的等人来看,营销是主动出击跑到人们眼前吸引人看。

我们可以在社会热点、企业经历、历史事件、焦点事件、消费者特殊行为等宣传焦点上加大力度,也应顺应形势采用微博、博客、轻博客、官方网站等多样的渠道或是终端在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在“新十年,新征程”这样的新契机下,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和解释图书品牌的内涵,转变固有的思维观念;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上,以市场主体的身份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维护经营好已有的品牌资源,开拓新的品牌营销手段。由此,中国出版集团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攀登新的高峰。

领导识才用才与青年努力成才

■卜晓艳(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使用人才——为优秀人才创造价值提供平台

中国出版集团拥有业内一流的专业人才队伍,这支队伍有着很高的文化水平和很强的专业知识。当我们苦恼于没有人才时,也许正在浪费着人才。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协调拿出部分关键岗位给优秀人才锻炼,在实践中丰富他们的工作经验,激发他们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通过考察发现个别人才的优势,将有思想、有作为、又肯作为的“好钢用在刀刃上”。如果不把他们放到真正能显示出本事的地方,那他们永远是普通人,千里马将永远是驽马。

另外,我们现有的一些人才缺乏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工作业绩的能力、如何将创意设想转化为市场成果的能力、如何将文化追求转化为市场影响的能力。随着集团“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我们还需要一定数量的懂外语、会经营的国际化出版贸易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可以建立集团自己的培训学校,聘请有经验的老同志和国内外著名的业内人士作为讲师对他们进行定向培养。

留住人才——为优秀人才持续升值提供保障

留住人才,要把他们的心留下。有的单位可能很注重选拔和引进人才,但是有了人才之后重视一阵子,不注重情感沟通和培养使用,导致有的人才还没发挥他的潜能就“逃离”了。留住人才还要把根留住。在使用人才的同时更要为他们的成长作长远考虑,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鼓励他们走向更重要、更适合的工作岗位,对人才长远发展负责,努力培养人才,放手使用人才,多方引进人才,积极输送人才,达成“桃李满天下,人才齐聚来”的双赢局面。

另外,为员工塑造共同理想是增强企业感召力最重要的工作。我们只有把“三化目标”深入到每一位员工心里,它才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整个企业有了共同的理想才可以团结人才、吸引人才、更可以激励人才。

青年要努力成才——为自身成长成才自加压力

青年同志不能总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每天怨天尤人,而是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在组织没有发现你的时候自己培养自己,不放弃对成功的追求。我们要认真领会和深入实践谭跃总裁的“五四”青年节讲话,“学会理想、学会学习、学会总结、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坚韧”……有耕耘才会有收获,现在要做的就是为未来做好全方位的积累。

■李 漓(新华书店总店)

传统媒体在融媒时代的新机遇

融媒体,是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近十年来,已有不少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方面的成功案例。

国外:观念转变的有益尝试——从内容至渠道的全面数字化

美国这样一个传媒大国,在融媒体势如破竹的发展之中,也带来了巨大的震荡。2009年美国已有105家报纸停刊倒闭。融媒时代,媒体拼抢的不仅仅是新闻内容,更是运营观念,迎合读者获取资讯方式的变化和在多种媒介终端上的阅读需求,是传统媒体生存的必经之路。

截止今年3月底,美国近14.2%的报纸均是以数字的形式被阅读,阅读媒介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而一年前的电子阅读率仅有8.6%。

创刊于1889年的《华尔街日报》是目前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其中有76万的订户来自网络版。《华尔街日报》网站已经成为众多读者的财经信息门户。

《纽约时报》早在2005年《纽约时报》网站就推出了《时报精选》栏目。如今,《纽约时报》的网络版阅读量已经超过了纸质版。

国内:《人民日报》力推人民网——打造“网络舆情专家”

1997年,依托《人民日报》的新闻资源优势,人民网应运而生,定位为“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交互平台”。 2010年,人民网推出“人民视讯手机电视”,面向手机用户,全天候提供视频节目。同年,人民网又推出“人民搜索”今“即刻搜索”。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人民在线”频道,亮出“网络舆情专家”的信息服务框架。

《人民日报》的融媒体之路,体现出其从内容到渠道、从经营模式到媒介观念的巨大转型,为其他传统媒体提供了有益参考。

《新华书目报》的创新与实践

《新华书目报》现已形成纸媒、电子报双向出版的格局。电子报纸可点对点覆盖全国3200余位图书馆馆长、馆员和各级各类图书经销商200余家。结合创刊以来积累的百万图书数据库,《新华书目报》为出版发行界提供标准化的书目数据定制服务,以及书业数据分析智囊服务。未来的《新华书目报》将是出版发行行业信息交流的大平台。

打破固有观念,利用多种媒介的特质来服务信息的生产、复制与传播,多种媒体的融合,是为了内容通过优化的渠道,实现有效传递,这才是传统媒体在融媒时代获得的最大启示与全新机遇。

■刘 洋(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海外出版物、进口业务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外出版社采用 “online-only”的纯网络版方式进行出版。2011年全年,全国电子出版物进口总额已经超过了纸本1.4亿美元的进口总额,达到了2亿美元。这种数字化出版的变革,对中图公司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最直接也最痛入体肤的是:它改变了市场格局。竞争对手们抢先一步瓜分了市场,如果不及时调整策略,收复失地,以现在10%的电子市场份额,我们将丧失业内龙头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

另一方面,是电子出版物进口环节的低利润率。如何保证在自己的环节有一个合理的利润率,不被饿死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最后,但却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对电子出版物进行内容审查。我们迫切需要找到更好的办法,为国家担负好内容审查的使命。

面对数字出版所带来的这三大挑战,我们的机遇和出路在哪里呢?

第一,在电子资源引进的同质化竞争中,如何为订户多做一点,从而体现出我们与竞争对手相比不可替代的差异性?中图公司针对客户需求,开发的“eJnavor——电子期刊导航平台”就是很好的突破口。作为为用户整合电子资源的个性化解决方案,eJnavor平台本身就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更重要的是,一旦得到了订户的广泛接受,它将把订户的订单牢牢的掌握在我们手中。

第二,如何为出版社多做一点?让出版社信任我们,依赖我们,更重要的是——付钱给我们?在这一点上,新华书店总店信息中心的两种产品——《新华书目报》和《全国大中专教学用书汇编》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那就是为订户免费提供书目服务,向出版社按条目收钱。拥有业内最权威的海外图书、报刊目录产品,面对“不差钱”的国外出版社,我们在这个领域的市场潜力是不容忽视的。

第三,内容审查的工作对党和国家的意义重大,如果在电子内容审查上,别人都做不好,而我们做好了,那就意味着,我们或许可以有机会争取到更有利于我们的政策支持,比如独家审核权等,这对企业的帮助将是巨大的。具体战术上,要实现对电子出版物的内容审查,需要一套完善的软件平台,开发工作可以外包,但一定要由我们自己掌握核心技术和全部源代码。这对平台的安全维护和升级改造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