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哗中坚持发出主流声音
摘要:
■石 文(书评人)
7月17日《中国艺术报》刊发《自媒体时代:少听杂音,静心创作》的采访报道,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介绍了他创作报告文学《三牛风波》的经过。
在创作《三牛风波》之前,网上曾发生了被媒体关注的“焦三牛事件”。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出身山西农村贫寒家庭的焦三牛,来到一个比自己家乡更穷的地方——甘肃武威地区工作,在武威市县级干部选拔中,经过严格的考试,仅工作半年便拟被破格选拔为副县级干部。这随即引来网络上的一片质疑……
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三牛风波》,就是以这个新闻热点为现实素材进行创作的。但是,面对这曾被媒体关注的“焦三牛事件”,应该怎样看待?怎样揭开事情的真相,还原事物的本原?怎样忠于事实,给予客观公正的记叙、解说和评价?这关系到一个作家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作家具备高度的政治意识和思想觉悟,以及敏锐、深邃的观察力和思辨力。
对于“焦三牛事件”引发的网络争议,何建明认为:这主要还是在于一些网民不了解党的政策,不了解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不了解三牛这样有志青年,结果盲目地对事物表象化、想当然的否定。所以,我们在正确看待网络舆论的同时,还应看到有一些网络舆论反映的却是浮躁的心态,而现实更多的情形是,很多快速传播的流言和无节制发泄的网民情绪,使社会的强音在嘈杂声中成了弱音。所以,作为文学作品特别是与时俱进的报告文学作品,就要在这种嘈杂的喧哗中坚持发出主流价值的声音,而这种主流声音就是用主流文学作品,坚定地表现主流价值的原则,写真人真事、现实生活,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和现实中人的命运、情感、心灵相连、相呼应的作品。在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中,何建明挖掘事物的真相,用事实来说话。他写了焦三牛出身的贫寒家境,写了焦三牛放弃优厚的条件去艰苦的地方工作的动机,挖掘了焦三牛身上体现的对祖国、对自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肯定了他作为当代有为青年承继20世纪80年代的人曾有过的理想、梦想,和这种理想对于今天、未来的价值所在。
通过这次创作《三牛事件》,何建明感悟到:新媒体环境下,充满了嘈杂的喧哗,但只要一部好作品写出来,那些声音就可以被抵消,作家艺术家更要静下心来潜心创作,努力打造优秀作品,这是正途和责任,少听杂音和不客观的言论,做自己的事。
作为读者,我们也非常感慨,今天是一个充满浮躁和喧嚣的世界,在这个信念、原则和坚持常常被颠覆消解的时代,作为一个作家特别是要书写时代、书写国情、民情、社情的报告文学作家,则必须要有坚持的创作原则和文学良知与操守。作家需要在文化心态上戒浮躁、少功利心,需要有这种坚守的文化精神和探索真理的精神,可贵的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精神,应以严谨的创作精神,创作出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这既是作家身份的要求,也是对支持他们的读者、观众的负责,更是对文学、对历史、对时代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