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业务·互动
摘要:

@安徽出版王亚非:床头沙发都随意堆着书,书是给人看的,就要随时能摸着看到。经常觉得一缕缕书香,忍不住有空就随手翻翻。有时,累了、心烦,倚着书,翻着书,就觉得心定神闲。每本书也都在静待有心人,每个人也应是个有心读书人。
@秦庆瑞:作为外行人说几句外行话。我认为做好外版书有三个条件,两个硬件一个软件。两个硬件:版权部对信息的掌控以及公司的资金支持。一个软件,是策划编辑的眼光。我个人还是认为,多做亚马逊排行榜的书,成功的几率会大一些,尽管价钱可能高些。
@编辑段洁:外版书和国内书都站在一条起跑线上,不同的是外版书的切入点可能有别于我们习惯的视角。做任何书都没有123,也没有规律可循。外版书一般是国内同类书的双倍投入,需要更用心才对得起那些多花的银子。亚马逊的排行榜只代表国外或者部分人的阅读眼光,你需要开掘更多需要了解这本书的人群。
@金马洛:没有最好的公司,也没有最坏的公司,只有成功的和失败的公司、赚钱和不赚钱的公司。这种结论让我心里发寒,它太直接又太冷酷。企业的本质不应如此,一定有另外一种活法。正如做书,做出版,我相信理想在哪里,事业就在哪里。公司诞生的目的一定有的。问问它在哪里?
@河南大学出版硕士:美国佩斯大学练小川教授认为数字环境下的图书编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编辑应该阅读电子书,了解读者的阅读体验。2.编辑应该在不同的网站下载、购买图书,比较不同电子书店的设置和购买体验。3.编辑应该了解不同阅读器的特点。
@恒者微言:编辑们,你为什么做出版?作为编辑你要编什么样的书?你怎么编你想编的书?这几个问题解答不了,那你就不要编书了。
@读库:据说俄罗斯有那种单靠常年鼓捣各种版本的普希金,就可以活得好好的小出版社。我们值得一版再版、一卖再卖的作品有多少,有没有足够数量的阅读人群来支撑这样死心眼的出版机构。
@一水碎影-陈玙:做出版有句俗话:“找一本大辞典,办一份好杂志,等于成功了一半。”想来不难理解,辞典销量大而稳定,足以贴补其他不足之用;杂志可以以刊养书,也可以经营作者。
@谢刚:业内开会,带了新星的书,随身看,被哥们嘲讽,说装、矫情,做出版的,有几个看本社出的书的?
@阿嚏猫:在从事数字出版这个行业之前,就有朋友告诫我,中国人喜欢看的书只有关于女人、名利与自己的命,思考略深就没人理了,更别说什么灵魂了。做过一段时间后,感觉的确如此,比如中日关系的种种,人们却想不起找本书看看了解历史或者了解日本,着实可叹。正因为如此,必须更加坚持。
@毒眼王文鹏:编辑一直是个做重复性工作的工种,在重复性中发现创造性。重复并不是贬义词,而是成功的方法。我认为编辑要为东家只做一件事:赚钱;为作者反复做两件事情:成名和得利;为读者做很多事情:提供优质的阅读内容和外在、主动沟通、有效反馈,时时互动等。一个事情坚持1万小时,谁都能成功。
@郭奕智:出租车上,刚接完客户的电话,司机问我是不是做出版的,我说是;他问是编辑还是发行,我说都做过;他说现在代理商都自己做了,码洋比出版社还多,成本控制和新书策划比出版社做得好,我颤抖得说还好还好。末了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懂这么多,他轻轻地说当年出版社连手纸都发,接着盯着我问:车钱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