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商报记者 文 枫 邹昱琴
据调查,2011年北京地区的673家出版物印刷企业,
其中472家盈利、48家持平、153家亏损。
而在对比2012年上半年不完全统计的数据后,
我们发现,利润同比下滑或亏损的企业数量呈上升之势。
By the rising of raw materials, human resources,
costs, and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and network,
as well as price decline of books
and printers under the impact of increasing competitions,
book printing profits remained low.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until the first half of 2012,
there are 153 enterprises meet their deficit.
According to incomplete statistics,
the number of companies with declining profit and sales results is on the rise.
另一项来自印刷业发达地区浙江苍南印协的调查结果或许更能说明问题:调查范围内,仅3家企业产值好于去年,有16家持平,24家比去年同期下降10%~20%,16家下降30%左右,11家下降50%,甚至有5家下降了60%~70%。同样在调查中,23家企业表示自己处于微利状态,5家勉强保本,1家亏本经营,而仅1家称有较大利润。观察前述数据,不难看出目前的印刷业正经历“寒冬”。
究其原因,包括原材料及人力资源成本不断上涨、电子媒体及网络的冲击、书刊印刷工价下滑等,僧多粥少的局面导致企业“抢生意”的竞争不断加剧,在这个过程中,书刊印刷的利润被持续压低。某家印企老总对记者道苦不迭,一家出版社由于折扣成本的压力,为了保证自身的利润空间,给出的价格实在没有印企操作的空间,因此他们已准备放弃该客户。他感叹道:“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印刷企业将是感受寒冷最猛烈的地方。”
考验一波接着一波,上海新闻出版局在上海书展前发布了《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数字阅读模式已经对传统阅读模式形成挑战,在首选的阅读方式中,对“传统(纸质)阅读”的选择达到56.69%,“网络阅读”则为32.06%,而在两者之间的时间分配上,几乎平分秋色。电子阅读、网络阅读的来势汹汹,让以书刊印刷为主要业务的印企更为担心书刊印刷的生存环境。在这个市场不确定、机制不确定、印企本身也经历了设备改造等内部变革后的时期,印企大都在考虑同样一个问题——如何重树自身商业模式以自救。
印企已经有所行动。2012年8月,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召开了半年工作总结会,会上公司的总经理金汉宏说,面对困难和挑战,应加强忧患意识,增强创新意识,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勇于创新。围绕“创新、增量、抓落实”的工作要求,金汉宏提出了要把增值服务打造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要把不断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并努力延伸服务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同月的“2012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湖北新闻出版馆开馆仪式上,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鄂粤两省出版业迈出了跨地区合作的重要一步。今后,具体将在教材教辅、数字出版、建立发行联盟、加强印刷合作以及推动“走出去”等方面合作,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印刷合作成为重要项目。广东地区的印刷实力非常雄厚,而作为湖北文化产业第一股,长江出版目前拥有15家全资子公司和4家控股公司,总资产过40亿元,年营收达26亿元,其对于印刷的需求不容小觑。
观察2012年上半的书刊印刷市场,北京京师印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建祥认为,没有实力和信心完成数码化转型的印企,在市场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只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市场是严酷的,但重新洗牌后的市场才会更有活力。”
针对上述问题,在2012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即将来到之际,本报特以专题关注“书刊印刷企业的生存创新之举”,对15家包括出版集团、合资、民营印刷企业进行了关注,意图寻找、呈现那些走在前面且走得不错的印企。
面对困境,北京华联印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朱敏坦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企业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在转型中,面对不同的产品、客户,能否坚持下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子,这将极其考验经营者的智慧与勇气。”(下转第62版)
图1 全球30家以上图书馆收藏中文图书的出版社分类(百分比、品种)
表1 全球30家以上图书馆所收藏的中国大陆图书出版社排名
图2 被全球50家以上图书馆收藏的984种中文图书出版年度示意图
表二 全球图书馆收藏中国大陆图书TOP30
(上接第61版)
延续经营方针 开发新产品
Stick to business policy&develop new products
■朱 敏(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关键词 Key Words
精细化、科学化管理 Refined Scientific management
数字业务 Digital Products
文化创意产品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
今年整个印刷企业的形势都不好,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联印刷)作为印刷企业身在其中,也不能逆市、从经营来看,第一季度的生产经营还是比较严峻,2月份比较淡,这可能与今年春节时间比较早,生产时间比较短等特殊情况有关;第二季度经营开始好转,六七月是生产、销售高峰,8月份又开始不如6月份,整体来说经营还是出现了下滑,在整体大环境下,也算正常。
印刷企业经营困难,从上游的客户的反馈来看,也同样面临着经营困难的情况。华联印刷的主要业务是书报刊印刷,受电子化等因素的影响,多数杂志的印量都在减少,这造成了上游客户订单数量的减少。我们的上游客户也想方设法地节省成本,这从一个数据上就能清楚地看到,今年以来,自带纸印刷的客户越来越多,甚至连杂志社都开始自带纸印刷了,这在客观上也拉低了印刷企业的整体产值。
应对之策
面对严峻形势,印刷企业尤其是书报刊印刷企业不想转型或升级肯定是不行的,不能抱有幻想,同时还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想着该如何去做。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对于企业来说要付出的代价也很大。华联印刷附近有一家书报刊印刷厂,想转包装印刷,但市场、客户群完全不一样,经营也困难重重;一些企业也在加大数字印刷的投入,但能不能实现盈利,依然是一个问题。所以,转型、升级如何去做,怎么去做,作为决策者,需要智慧与勇气,要考虑企业能不能坚持得住。
华联印刷面对目前这种局面,一方面延续自己的经营方针,开源节流,加大调整,以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措施,向管理要效益,企业的很多事情不是说做就能做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做好本业的同时,在先进技术、文化创意等方面有所延续,利用IT的先进信息技术,为客户做一些数字资源管理的事情,帮助客户规划他们的数字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进行;同时,我们还会在文化创意方面做一些延伸,利用自身资源开发一些文化创意产品,来延伸自己的产业链,提高整体经营、赢利水平。
走一条适合自己的数码印刷之路
Digital printing the most appropriate for yourself
■胡建祥(北京京师印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关键词 Key Words
数码印刷 Digital Printing
整合营销 Integrated Marketing
优质服务 High Qualilty Service
2002年底,北京京师印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师印务)成立;2007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成立,北京京师印务有限公司成为出版集团的二级子公司。北师大出版集团成立后立即对北京京师印务有限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和技术性改造。股份制改造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原则,在保证北师大出版集团绝对控股的前提下,吸纳多家企业入股,合资重组新的北京京师印务有限公司,达到增资扩股的目的。通过股份制改造,京师印务有限公司引进了资金、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从而推动了技术性改造。整合后新成立的京师印务公司调整、加强了公司领导班子,在总结经验的基础对管理体制、经营模式、薪酬体制进行了改革,扩大了企业的整体规模。2009年,京师印务全年完成印刷39.2万令纸,产值3203万元,净利润增长571.22%。2011年,京师印务全年完成印刷46万令纸,产值达3800万元,并成为首批获得绿色印刷认证的企业。
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注意控制成本和增加产能。控制成本方面,主要是通过制定成本指标,严格控制每百元产值的油墨、电、纸等原材料的消耗;增加产能方面,一方面集团的资源整合带来了产能增加,另一方面则通过薪酬体制改革,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但成本指标不可能无止境下降。同时,由于传统印刷的产能过剩、工价较低,印刷企业面临严峻挑战,部分印刷企业甚至面临破产倒闭的境地。
面对困难,我们一直以来都在思考解决方向。而发展数码印刷即是我们技术性改造的重要一环。10年前,当我们第一次看到数码印刷的样张时,就发现质量已经超过了传统印刷了。数码印刷的出现、发展就如同胶印淘汰铅印,也是一场革命性变革。在决定引进数码印刷设备之前,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参观了国内领先的数字印刷基地,尤其是在软件技术方面领先的国内企业。在京师印务后来数字出版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这些领先企业的优点,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以减少投资,最大化提升经济效益。
目前,京师印务的数码印刷机承印700册以下的短版印刷业务,成本已经低于平张机印刷,并且数码印刷能有效解决库存问题。当然,数字印刷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印刷,轮转接大单,数字印刷接小单,这将是未来的趋势,双方也是一种互补的过程。
应对之策
经过充分调研之后,2011年,京师印务花大价钱引进了方正的CTP、ERP技术,对企业进行了全部技术改造,并制定了发展数字印刷的目标和规划——打造北方最大的喷墨数字印刷生产基地,力争在两年内引进4条喷墨数字印刷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到10万令纸。从现在京师印务与方正在数码印刷方面的合作来看,这笔钱花得值。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联合设立的“喷墨数字印刷示范基地”已经在京师印务正式落户,第一条方正数字喷墨印刷生产线已于今年6月正式投入生产,不仅开始做图书的按需印刷,还计划开展高仿真印刷业务。
目前,数码印刷的成效已经显露,尤其表现在时效性和按需生产上。前不久,京师印务接了湖南的一笔订单,有一批招标图书近3万册需要在几天时间内供货。当时没有一家快印店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保质保量完成这批订单。而我们接到订单后只3天时间就完成了任务,而且结算总价也只有11万元,比企业原先的预算要低很多,获得了客户的信赖和赞誉。
在引进数码业务的同时,京师印务也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譬如,我们了解到某些图书进出口公司每年从国外进口的图书、期刊、报纸,光国际运费就高达1亿元,就想到如果能够利用技术手段及加密条件,通过数字信号传递,直接在国内造货,之前像《华尔街日报》一星期才能到中国,现在当天就可以出版,仅物流费用就可以节省1个亿,还能增加时效性。当然前提是需要解决海关关税、印数加密等政策法规、技术方面的问题。目前,京师印务正在和相关单位积极接洽,探索建立全新的一种发展模式和合作模式,希望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做精主业,多元联合才能站稳脚跟
Focus on core business and Multi-level cooperation are the prioritiese
■黄志军(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关键词 Key Words
多元联合 Multi- Jointw
海外拓展 Overseas expansion
混业经营 Multiple Operation
完善产业链 Industrial Chain Improvement
2012年,对印刷企业而言,是一个加速洗牌的时期。各大印企都在谈转型,我觉得,印企的转型时刻都在进行:企业要针对不同的市场与需求进行转型,要以客户为中心来改变加工与服务模式。不能像如今都在说数字化,就上数字印刷设备,企业要根据客户的需求来进行转变。
安徽新华刷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安徽新华印刷)在2012年上半年,通过技术改造、人员培训和积极的对外营销措施,在整体环境不佳的情况,经营总量依然取得了增长,其中传统的书报刊印刷业务也有一定的增长。近几年来,安徽新华印刷在做好省内业务的同时,还在积极开拓省外、国外市场。公司加大了对出版印刷发达省份、地区业务的开拓与关注力度,还通过在海外市场投资建设的印刷企业,积累了丰富的海外运营经验。安徽新华印刷的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都达到了海外客户的要求,得到了不少海外客户的认可,再加上优质的人才储备能够实现与海外市场的无缝对接,以及客户间的口耳相传,公司的海外业务发展较快,目前公司的海外业务差不多占公司总业务量的20%,而且海外业务能够获得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这对公司整体业务的发展与结构优化都有积极的影响。
尽管有发展,我觉得目前的整体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电子书、电子阅读器对传统出版的冲击越来越大,虽然目前从我们传统书报刊印刷业务量来看,给传统印刷产品带来的影响并不大。我觉得,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下,电子阅读成为了阅读的一种形式,但在目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是一部分人的需求。无论是我国的消费水平还是欣赏水平,都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书报刊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会大幅减少,依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未来阅读也会进行分类,按照分类的不同,各自拥有不同读者群体。书报刊印刷的总量不会得到很快提升,但从近几年发展来看,图书的品种数量增加,印数有所减少,个性化需求增长较快。针对这种情况,安徽新华印刷在数码印刷、个性化印刷方面也在尝试,引进了包括数字印刷机在内的印前、印中及印后全套数字化印刷设备,来提前应对。
对于印企而言,要想取得较大的发展,首先要了解客户需求、达到客户需求,再去为客户创造一部分需求。像现在的图书产品,客户可能会需要多种产品形式,如需要纸版也需要数字化的产品,印刷厂在提供纸版产品的同时,也可以通过与相关企业联合,通过外包等形式为客户提供所需的数字化产品,做配套的服务工作,满足客户的所有需求。印刷企业在做好、做精、做强自己专业的同时,也要团结外部的一部分力量,依靠整体的力量,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合作与分工,来应对市场竞争,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目前,安徽新华印刷就与多家企业进行合作,来提升自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如今是一个混业经营的时代,印刷企业的发展要同国家的阅读推广、出版方式等方面紧密相关,以更新的设备、技术来适应市场的需求。
应对之策
安徽新华印刷正在努力做出自己的特色,使产品从设计、材料选择、工艺流程、装订、物流配送等实现了对客户的“一条龙”服务,并且通过一些专利技术的开发与申请,使企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不断调整产品的结构与附加值,在精品化上做文章,不仅从印刷品的数量也从质量上来进行完善,打造从前端到后端的完整产业链,安徽新华印刷力求打造的不是生产链条的一端,而是整个产业链。
首先,在经营管理上,通过对企业经营理念的调整,在发展中更多注重服务与产品质量,通过进一步技术改造降低成本、提升质量,增强了与印刷发达地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升企业的市场化水平。
其次,不断扩张产品线、完善产业链,书刊之外,文化产品、包装、非出版产品都有所涉及,我们希望打造一种“供应商式”的企业,直接做产品销售。印刷的本质没有区别,主要是印刷工艺、技艺和质量的问题。这方面的努力、尝试也是对传统书报刊业务的扩大与加强,能有效提高企业的防抗风险能力、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三,提高职工技术水平,通过加强员工培训、建设员工技术成长通道,荣誉授予与改善待遇等,为员工提供成长的平台,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与忠诚度,为企业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资源。
向数码、包装印刷转型正在进行时
The turning point of digital and package printing industry
■孙亮(江西新华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关键词 Key Words
集约经营 Intensive management
统筹管理 Integrated management
转型升级 Transformation upgrade
2012年上半年,江西新华印刷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西印刷集团)取得了较快、较好的发展,营业收入、整体效益同比增长都超过了20%,应该说,今年上半年的各项工作完成得非常好。这与我们印刷企业在2009年改制成立印刷集团是密不可分,尤其是2011年3月,我们对印刷集团旗下的5个印刷厂、两个包装公司进行了重组与整合,采用集团管理的模式、用符合上市公司的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管理,集约经营、统筹管理,使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提升。
江西印刷集团的整合使得经济效益得到了较大提升,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近日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印刷集团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中,江西印刷集团排在第6位,进入了第一方阵。2012年下半年经济形势依然严峻,江西印刷集团在下半年仍将统筹管理、集约经营,将开源节流,降本增效作为重点工作进行开展。管控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努力开拓社会业务,增加业务渠道,紧紧抓经营目标,力图超额实现目标任务。同时,江西印刷集团还将持续加强对外联系,打造新的产业链,以数字化与绿色印刷为产业升级的突破口,构建连锁与多赢的局面。下半年工作仍然比较繁重,但通过努力,相信江西印刷集团能够实现阶段性胜利。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传统印刷尤其像江西印刷集团这种以书报刊印刷为主要业务的印刷企业,在整体经济形势不佳的情况下,目前正在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发展困难。传统印刷产能过剩带来了印刷工价的持续走低,加之人力资源成本不断提高,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产经营压力,很多企业面临着倒闭的危
应对之策
为了加快企业转型与发展,2011年,江西印刷集团通过上市公司的增发,获得3个多亿的资金对集团的主要业务进行改造与升级,包括:提升集团书报刊印刷的技术与效率、大力发展数码印刷业务、由传统印刷向绿色包装印刷转型等,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筹划重大项目的投资工作,以此来应对经营中面临的不利局面。
第一,适应目前书报刊印刷“短、平、快”的特点,加强技术改造与革新。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数码印刷,由传统印刷向数码印刷转变,利用数字化的高效、及时、无库存等优势来解决书刊印刷的发展需求。
随着数字印刷的发展与电子阅读器、电子书等产品的推出、应用与普及,对传统的纸质印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较长的一段时间来看,差不多在“十二五”末,据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划资料中提出的“十二五”期间主要教材纸质印刷数量下降25%,我预测“十二五”末书报刊纸质印刷可能会下滑15%,传统的书报刊印刷业务可能最多会减少两成。同时,未来书报刊印刷的趋势是个性化需求、品种数量会增加,单本数量则将出现下滑,数字化技术、数码印刷能很好地应对这一发展趋势。
第二,由书刊印刷向包装印刷方向转型,高起点发展精品包装印刷。从目前发展来看,我觉得传统的书报刊印刷已渐成夕阳产业,印刷企业要发展,必须不断延伸自己的产业链,目前江西印刷集团正在努力向包装印刷方面进行转型,以适应市场变革。
第三,新技术带来了新产品,新产品也需要新营销来进一步推广。在营销、业务开拓方面,江西印刷集团也很重视,在今年7月份特地成立了市场开发部。以前企业向出版社接单,出版社提供什么印什么,现在我们是主动与市场接轨,通过产品研发、业务开拓,抓住市场需求。同时,集团也会关注一些海外业务,培养一批会英语的业务人才,“走出去”经营。(下转第6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