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谈社长总编少儿书版贸大风向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2/9/7 作者:孙 珏


■商报记者 孙 珏

近年的少儿图书引进版挖掘得较为深入的板块主要集中在奇幻冒险题材的儿童文学、科普、游戏益智、图画书等板块。大部分出版社引进的重点也集中在上述板块。那么,今后还有哪些领域具有更大的商业价值?

下一个“引进”热点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认为,从品类上说,目前儿童文学、图画书引进相对较多。公版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比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开发有些过度,对于新经典作品的挖掘还有待加深。而与国外同步出版反映当代阅读新取向、新思潮的引进作品还相对较少,需要培养编辑的眼光。至于,“国外图书衍生品的开发则是另外一个范畴”,“由于市场的差异等多种原因,风险还比较大”。李学谦觉得,近年比较值得欣喜的是,少儿图书的出版渐渐回归到“出版”这个本位。出版机构正在由过去单纯的加工向制造转变,对原创书市场的重视开始加强。

接力出版社社长黄俭认为,儿童科普板块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升温相信将会进一步挖潜,与此同时,儿童职业生涯规划类、儿童哲学类等可能还有很大的潜力空间。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社长徐江觉得,“灌输孩子友善、分享、同情、亲情理念的图书板块被挖掘得比较深入,介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普、探险、自立自理方面的图书还有引进的空间。”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王泳波认为,学前教育类比较有市场潜力。目前国内原创童书的选题撞车严重,图书的内容创新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新蕾出版社社长纪秀荣预测,哲学、艺术和教育等板块还有一定发展潜力。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可以说是国内专业少儿社中最早成功尝试,将引进图书成功转换成自主开发产品,实现反向书输出的出版机构。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在2003年引进德语儿童文学作品时,就意识到必须打造一个品牌来整合这些引进版作品,于是创立了“彩乌鸦”。历经8年时间打造,该社引进出版了20本德语国家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引进的过程中该社借鉴国外童书在文本创作、装帧、插图等优秀的呈现方式,开发了“彩乌鸦”中文原创系列。该系列目前已出版13种,形成了规模效应,输出多国版权,法文版、日文版、韩文版即将出版。开创了中国童书从“引进、借鉴到原创,再到走出去”的新模式,也见证了中国童书市场的三个转变:从以编辑为本位到以读者为本位转变;从品种推销向品牌推广转变;从国外引进向国内原创转变。这样的例子还有引进自韩国的《我的第一本历史探险漫画书——寻宝记》系列后自主创作了《我的第一本大中华寻宝漫画书》已成功反向输出韩国。

针对越来越深入的版权贸易合作,黄俭认为,引进版童书所占市场份额比重的下降只是个时间问题,它必然会伴随着原创作品水平的提升和出版社营销力度的增大而改变。由于国内出版社出版引进版图书时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而国外出版方在向国内出版社授权图书版权时,往往是非全权授权,这会造成国内的出版社进行该品牌的后续开发时受到一定限制。此外,国外出版方现在越来越希望和国内的出版社开展深度合作,合作模式的多样化也会给外版书授权带来新的问题。

引进版市场是否会出现瓶颈?

不论是大量新力量在试水少儿出版时的首选方式,还是老牌社进一步夯实自己基础的重要手段,童书引进一直备受重视。这个领域在未来是否会遭遇瓶颈已成为出版人关注的话题。

在童书版权引进方面,一些国际大社、大品牌总是备受青睐。由于知名动漫、儿童文学、绘本等板块能给出版社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出版社争相抢夺的“香饽饽”,对于国内出版社来说,很多图书产品已经做到极致,但是图书以外的很多内容都还没有涉及到。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对外合作部副主任古宏霞认为,目前我国的引进版图书市场还不够成熟,出版社应重视引进版图书的市场状况,不能盲目跟进。注重引进品牌的产业化方向,大力拓展儿童出版产业链,打造以内容为核心、以创新为抓手的儿童文化产业平台,加强宏观布局,是未来品牌引进的趋势。

纪秀荣则觉得,引进版图书在不久的将来遭遇瓶颈是必然的事情。一方面由于较容易实现本土化的图书资源已经被迅速瓜分;另一方面,引进版图书出版节奏快,很多国外的大套系在中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出版,而外国作家的创作速度较慢,这势必造成中国出版社在未来引进国外图书时碰到“等米下锅”的局面;此外,中国原创能力在不断加强,中国出版人将更青睐完全符合自己编辑思路的图书出版,而且引进版图书电子版权授权的限制也将成为它不可弥补的缺憾。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傅里甫则预计,国内引进版童书的市场份额会受到影响,毕竟市场的容量有限,但引进版始终会是图书类别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突破瓶颈之道,需要在引进的时候坚持自己的原则,把握标准,引进真正适合自己出版社的产品,在选择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以我为主”。从出版物个体来说,“应该永远都有适合自己的精品,所以,也无须为这个担心”。

明天出版社总编辑傅大伟则认为,目前国内出版的引进版童书,从品种数量上来说,以图为主的童书占有较大比例,其次是在国外图书市场上取得成功的畅销书和具有持久影响力的童书名作。国内出版社引进国外童书的原则无非是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童书来讲,社会效益往往又是取得经济效益的前提。让孩子看的书首先内容必须健康、积极向上,这样才能让孩子的家长和老师接受,才具有推广宣传的基础。

事实上,从当前现实来看,国内的童书市场早就扭转了引进版童书所占比重大于原创童书比重的情况。目前从畅销书榜单上就能看出,原创作品占据的榜单数量远远大于引进版童书。只是在一些细分类板块中,如图画书板块,引进版童书比原创童书市场份额高。未来图书市场上引进版童书的品种是增多还是减少,取决于读者的阅读喜好和国内童书原创能力的发展。单从品种比例上来讲,很难说引进版童书就存在瓶颈,国内少儿图书市场的规模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进一步扩大,引进版童书的数量在持续增长的市场当中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下转第10版)

(上接第9版)

输出篇 “走出去”独家秘笈&新趋势解密

各家少儿社在版权贸易上都有哪些“看家法宝”?近年的童书“走出去”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新趋势,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2014年之前去国外书展单独设展

李学谦(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要想“走出去”还是需要抓原创的作品。近年,童书创作领域的“儿童本位”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相较于以往的老作家作品往往因为有太多“教育”和“成人本位”色彩,而被外国的出版商认为完全是“小大人”的世界,输出困难,而今这一现象已经好转。对于输出的产品,中少总社也会跟作者进行充分沟通,在儿童观上和叙述方式上尽量达到国际化水准。在传播方面,“走出去”也有很多功课要做。中少社眼下正在与版权代理公司合作,请他们将中少社适合输出的产品,翻译成摘要,向国外做系统地推介,为“走出去”创造条件。最晚在2014年,中少社打算在法兰克福书展和博洛尼亚书展上单独设展。同时也会组织中少社的作者参会,共同“走出去”。当然,这些举措的前提是,社里可供输出的版权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对外的宣传和推广也达到一定的效果。眼下,中少社也在尝试中外双方共同策划选题,社里的“植物大战僵尸”系列即是引进国外的形象品牌,进行内容的原创编辑后,中文版作品已经有华文地区的出版商前来接洽。同时,对于留学海外的作家,中少社也一直相当关注。相对来说,这批作者的全球视野和表达方式更国际化。从大的发展趋势看,不少出版社有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打算,这样能在当地更好地接触文化、市场,是出版物“走出去”的好方法,但是中国主流文化“走出去”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输出的仅仅是处于边缘地带的出版物而不是“中国文化”。我们在引进书方面,大量吸收像“丁丁历险记”、“林格伦”系列这样外国国宝级的主流文化作品,而中国的主流原创作品还与世界缺乏沟通。

已经开始电子书的版贸合作

黄俭(接力出版社社长):纵观近年童书输出的新趋势,可以说,主要表现为当代作品增多,校园文学、童话、动物小说、图画书等多品类全面突击,一个版本多国、多语言输出的案例开始增加,版权更好地输出到了国际图书主流市场(如美国、英国、法国、奥地利等)。这一趋势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在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影响力都在大幅提升,为我们的版权输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投身于童书创作,为我国童书创作题材、内容、写作技巧、创作视角的丰富性提供了新鲜的血液以及原创作家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越来越具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近年国际上对幻想类题材的热捧,使得幻想类作品具有广阔的国际市场,而童心无国界,幻想类作品则更容易跳脱生活成长环境、文化背景的差异,更容易实现在国际间的阅读共鸣。目前童书输出的模式还比较传统,但是随着国际协作化和数字化,未来的童书输出有可能会更多地出现多国编辑策划、文字撰写、图画绘制协同创作的情况,同时,电子童书的版权贸易也将增多,优秀的电子童书将由出版者授权国外进行本国语言版本的本土化销售。接力社目前已经就一些电子童书和国外的出版社开展了版权贸易合作。

未来将从资本层面“走出去”

张秋林(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近年的童书输出新趋势主要表现在,各出版社都开始重视版权输出,以往面向东南亚地区的版权输出较多,如今面向欧美、澳洲和中东地区的版权输出有显著增长。童书成品书的输出呈上升趋势。输出品类以往以儿童文学为主,现扩展到低幼科普类和中国传统文化类。至于“走出去”的未来前景,童书没有国界,其诚实、善良、倡导创造性等价值观都非常接近,且多以漫画、图画书等图象的形式来表现,易为人们所接受。未来童书输出的模式会不断发生改变。二十一世纪社提出未来的发展战略是从版权输出转向实体书的输出,社里尝试与香港利奥集团合作建立自主玩具书创作基地。未来出版社将借助利奥集团居国际领先地位的印刷、制作技术及全球网络,共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玩具书。“十二五”期间社里计划将100种不同语言的玩具书及高端的图画书卖到全世界去。这些书已开始面向国际组稿,文本由国内原创,绘画由国外儿童绘画大师完成,国内外同步出版。目前社里国际出版战略布局中,考虑在日本、韩国设立分支机构,从资本层面“走出去”,直接介入其本土化的市场竞争,将外向型出版落到实处。

新生代作家的环球视野为“走出去”开路

纪秀荣(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新蕾出版社社长):新蕾社图书的输出地区、国家开始走向欧美市场,但更多的仍然是东南亚地区;输出品类从中国传统文化到儿童文学、低幼产品都有涉及,不仅输出数量逐年递增,而且输出的图书品类及范围愈来愈广。除此之外,国外读者和出版机构比较感兴趣的,还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元素”,而对中国新的文学、艺术、科普等作品的认知度还有待提高。而且,国外特别是西方读者所认知的“中国元素”与我们推出的作品还有差别,这与东西方的文化背景、社会风俗有较大关系,这在开发“走出去”产品时,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新蕾社出版“中国56个民族神话故事典藏”丛书,有意识地开发了英文版本,而且聘请了在中国生活多年的美籍专家担纲翻译,更能贴近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近年,大量新生代作家和优秀作品涌现出来,也为中国童书“走出去”提供了厚度。现在活跃的新生代作家,大多较早就接触过引进版图书,甚至很多具备海外经历,他们更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创作的图书更容易和国际接轨,更容易国际化。

童书“走出去”还需要过程

王泳波(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国内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精品,其文学内涵和审美能够引起世界范围小读者的共鸣,相信我们的图书输出会迎来广阔的天地。但童书的“走出去”还需要有个过程,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惯,大批量“走出去”尚不是件容易的事。挑选适合走出去的童书,利用好各自政策、资源,拓展推广宣传的路径;与作家、与版权代理机构互动合作,让更多优秀的童书被国际专业出版社接触到;与国外出版社加强交流,共同开发适合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图书,将是童书“走出去”的大方向。

童书“走出去”受国外经济形势影响较大

傅大伟(明天出版社总编辑):近年来,明天社童书输出的数量并没有明显增长,所形成的数据对比不像社里图书销售额的增长曲线那样呈稳定的上升趋势,而是受新出图书是否适合国外市场需求这个要素的影响比较大。社里近年输出的童书版权主要集中在图画书方面,并且外文版的出版形式与中文版本形式基本相同,没有太大的变化。近年童书版权输出的总量受国外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比较大,有些国外的出版社在图书市场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愿意尝试引进中国的图书。但自从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有意愿尝试引进中国图书的国外出版社都变得更加谨慎。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出版社,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他们承担风险的能力和意愿也进一步降低。原本有引进中国图书版权计划的国外出版社也大规模缩小了计划。例如明天社已经输出到国外的一套书,国外出版社只出版了其中的几种,其余几种书的出版便因金融危机的发生而搁置了下来。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图书能否持续、稳定地进入国际市场,取决于交流渠道的建立和稳定发展、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国际整体经济形势等多方面的因素。总之,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步伐与我们软实力的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

联合出版推动“走出去”

傅里甫(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可以说,童书一直是版权走出去的主力军之一,近年也从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图书作品为主,向多板块、多层次、多类型方向发展。反映当代青少年思想和生活的文学作品、绘本作品,正逐步受到世界的青睐。输出国家和地区也从过去的以华语国家和地区为主,向非华语国家和地区辐射。例如周锐的《幽默三国》和沈石溪的《狼王梦》分别输出到韩国和法国。浙少社除了坚持向长期合作的出版社伙伴定期介绍社里的图书外,从选题策划之初就要求编辑开拓思路,站在国际出版的高度,进行专题策划。一旦立项,就由专人负责,组织包括编辑和作者队伍在内的精兵强将,整合资源,反复碰撞,力图从出版的角度,打造精品力作,例如“中国原创绘本精品系列”。在扎扎实实地提高出版水平的同时,社里也采用了联合出版等方式,将单语种的外文版图书尽早呈现在世界面前,以利于其他语种的外文版图书的推广。

多渠道沟通客户尝试新授权方式

周晴(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上少社比较独到的做法是多渠道沟通客户。我们并不拘泥于直接同海外出版社直接联系这一条路,还尝试同版代公司、图书进出口公司、印制外销品的印刷厂、海外中文学校、海外中文图书发行商等多渠道联系,了解国外中文图书的需求,积极开拓出版社童书在海外的市场。

近年来,随着孔子学院的建立,学中文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作为学中文必须的课外阅读读物——童书也就有着更广阔的市场。未来童书输出模式会逐步发生改变,主要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由原来单纯的纸质图书翻译权的输出逐步向电子书、改编权和利用原书内容进行其他媒体形式改编发行权等方式转化。上少社的做法是,一方面,根据需求和方式的转变,修改出版社和权利方的授权合同,将越来越多的出版形式的权利以合同的形式固定下来;另一方面,与被授权方探讨、尝试新的合作和授权方式,在电子出版物的制作和转授权方面,积累更多的经验,寻求更多更有效的合作方式。

做好版权输出的“售后服务”很重要

王建平(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川少社近几年的版权输出之所以能够稳步增长,主要得益于对版权输出工作进行了系统规划。首先,从源头抓起,在市场调研和选题策划阶段就针对国外图书市场需求,使出版物具有更广泛的市场适应性和输出潜力。比如,川少社在今年的BIBF上亮相的《我是大熊猫》一书就是重点参照国外图书市场需求策划的。英文首版将在今秋的法兰克福书展隆重登场。其次,要找准输出定位,建立稳固的输出产品线。川少社在版权输出中,不是仅仅用单个产品去洽谈,而是用整个产品线去洽谈合作,力争与对方建立产品线层面的合作,利于对方出版社依托川少社的资源,建立自身的品牌和产品线。积极主动搜寻版权输出需求,开拓信息资源,增强与各国出版机构的信息交流,对构架稳健的版权输出市场也非常关键。此外,出版社做好版权输出的“售后服务”尤为重要,不能做一锤子买卖。在版权输出合约签订和收款后,仍加强与对方密切配合,及时向对方提供图书生产流程中所需的一切支持。

通过重大项目引领“走出去”

古宏霞(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对外合作部副主任):安少社在版权输出方面,一直在加大原创精品图书的研发力度和宣传力度,一方面通过加强版权输出项目的整体规划,策划出版有输出潜质的外向型图书;另一方面,在“走出去”的具体实施方式上不断开拓创新,尤其重视版权输出的渠道资源整合。除版权贸易外,安少社未来将加大合作出版的力度,重点放在选题合作、版本合作、图书系列项目合作等方面。将境外投资、成立出版社定位为图书“走出去”战略的高级阶段,并计划在海外成立出版机构。另外,社里在数字作品版权这块也开始启动。近几年,为了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安少社重点培育有文化传播力的出版物品牌,通过重大项目引领“走出去”,在汉语学习资源、数字出版、玩具书出口等领域形成特色和亮点。社里的“国际汉语学习资源研发基地”获得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玩具书的版权和实物实现了向黎巴嫩、叙利亚等国家的“双出口”,社里的数字出版领域涉及到电子图书授权销售、语音图书及相关产业、互动阅读、早教机等教育游戏内容开发等多种项目。

虽然目前国内的童书输出还处于版贸逆差阶段,但是我们能明显感觉已经逐年缩小。国内出版社对原创图书越来越重视。甚至有一些出版社在引进时就根据自身的特色来引进,吸取国外有益的元素,并且运用到原创作品当中,促进了图书编辑的国际化。

解析“走出去”难题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在前不久召开的第1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参加“版贸成果推介会”时提到,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要保持心态平和,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事实上,近年童书一直被当作最容易“走出去”的图书品种,被赋予了太多的压力。但无论引进或是输出,都是在做生意,我们需从商业角度理性看待。

进入欧美市场的难度还较大

李学谦(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2011年中少总社输出的版权大概有30多种,输出地区主要还是集中在华文地区,进入欧美等国家的难度依然很大。从国内的童书作家看,除了曹文轩等少数作家能“走出去”外,国内原创作品在海外的接受情况还不太理想。可以说,“走出去”在现在看来还需要一个过程,并且时间不会太短。尽管眼下的中国作家在创作上,在儿童观上已经努力与国际接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正真代表主流文化的原创优秀作品不多,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童书长期带有的偏见也不是短时间能消除的。

作品要在中国本土首先产生影响

黄俭(接力出版社社长):实际上,我们国家的儿童文学不乏优秀作家、优秀的作品,却很难获得与发达国家少儿图书相同的全球传播机会,其中两个主要原因就是语种的制约和创新性的不足。目前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仍是英语,而中文在全球主流文化语境中处于弱势地位。国内目前缺乏像林语堂这种能够直接用英文写作,或像米兰·昆德拉一样用非母语写作的作家,加上现在能够将中文翻译得很好的优秀翻译人才也很难寻觅,这使得国内很多优秀的原创少儿文学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高质量译本较少,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在国际间广泛传播的机会被减少了。另一个难处则在于我们的童书创作在创新性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凡是在世界上能够产生广泛影响的童书一定是在某方面有所创新。这种创新或者是形象方面的创新,或是在题材领域、创作手法、新工艺、新材料使用方面有所创新。我国的作家在童书创新方面需要在借鉴世界一流儿童文学作品的同时,根据中国孩子的阅读习惯并结合我国儿童文学创作经验,创作出更多具有较强创新性的作品。并期待在我们的作者当中能够涌现一些能用多语种写作的作家,在中文写作的同时能够直接出版外文图书,以扩大我国作家的作品在国际的传播力。从出版者的角度看,最终实现版权的输出和全球的传播,最根本、重要的还是必须通过出版者细致的工作、系统有效的营销推广,使作品在中国本土首先产生影响。

翻译环节困扰童书走出去

傅里甫(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事实上,目前中国的童书“走出去”最大的困难在于,虽然中国童书出版的品质正在稳步逐年提高,但世界对于中国童书出版的品质仍存疑虑。国内现在的“走出去”项目大多是具有独创性和民族性的产品,当然这也是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童书产品。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在世界性的选题上,比如世界经典名著这一类全世界都受欢迎的常销的版权产品上,我们往往竞争不赢一些出版业更为发达的国家。他们或是编辑角度更为新颖,或是插画水平更为高超,或是制作印制更为巧妙。

此外,翻译的环节也是困扰中国童书走出去的一个问题,中国的好作品非常多,但是要在翻译的过程中保持原作品的精神和味道,并同时要做好图书的本土化处理,是很不容易的。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出版水平,才能以更自信更独立的姿态向世界推荐中国童书。

输出品要与对方形成互补

王建平(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目前我国童书输出过程中一个主要的困难是输出区域较狭窄,多为东南亚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对欧美文化强国的版权输出难度较大。在与欧美版权机构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输出欧美国家的图书大致需要满足以下三点中的至少一点:图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图书具有创新的特点,能与对方的出版品种形成互补;图书的作者具有国际知名度。比如,川少社2009年输出至美国圣智公司的“雪人的故事”系列绘本,因其作者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加之文本和插画均具有国际水准,因此顺利被外方引进;另外一套“漫眼看历史”系列图书,用漫画的方式演绎中国历史上具有传奇魅力的文化瑰宝的故事,也引起了法国出版社的浓厚兴趣。在引进国外童书时,不仅仅是引进选题内容,还要引进国外的编辑理念和制作手法,学习提升自己,用“引进”促“输出”。

输出要坚持文化操守、文化自信

徐江(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社长):在版权输出方面,还是应该力避意识形态的差异。这既是当下引进童书的一个基本判断,也是未来童书走出国门的一个基本选项。因此,要实现童书的版权输出,首先要谨防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对方。在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方面,中国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和色彩斑斓的多元民族文化有着超越时代超越文化背景超越意识形态的丰富资源。当然,在童书版权输出方面,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并不是阻碍版权输出的关键。反观我们的童书,不乏精美的插图、上乘的印装,但我们最缺乏的是讲故事的能力。想象力的缺乏和叙事技巧的缺乏才是影响童书版权走出去的关键所在。要改变这一现状,一是需要全社会对童书的关注和支持,那些认为童书是小儿科、不登大雅之堂的错误认识要彻底改变,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童书的创作和推广中,扩大童书的群众基础是必要的,也是现实的。二是要改变童书创作急功近利的作法。国外许多童书名家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一本童书的构思、创作,而国内有些作家一年几本,孰高孰低,相形立现。在版权输出方面,还要力避为输出而输出。版权输出不仅意味着人文精神的传播,还在于文化价值的体现。版权输出引进的基础在于对彼此文化的欣赏,而非施舍。在版权输出过程中,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坚持文化操守,决不能妄自菲薄自甘低人一等,如果靠免除版税、倒贴出版来换取版权输出,那么,这种版权输出就不可能真正落地。

(下转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