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画家为文的“跨界”魅力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2/9/18 作者:陈建功


吕中元的散文,究其成功的奥妙,阅历、眼界、胸襟、学养是其根基,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文学观念上“无碍”的洒脱,更是其达到成功的前提。

○陈建功(作家)

闲来翻书,常常由衷地羡慕古代所谓“文人”的生活。在他们的生活里,诗、书、画犹如血脉,时而各行其道,时而汨汩交汇,径直通向他们的心灵。他们在艺术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穿行,自如地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其生命体验与生活感受,这是何等充沛的元气!反观当下,在分工日益精细化的时代,(当然还有诸多的原因),不要说达·芬奇式的巨人不复出现,就连文艺也被分割成了不同的营垒。不同艺术门类之间隔山而望,跨门类的“通才”已近罕见。当然也曾发现几位作家朋友,或是因为家学,或是因为机缘,有幸对音乐、绘画、书法之类有所涉猎,其作品就有了旁人所没有的气象,着实令人羡慕。正因为如此,当我偶遇吕中元的散文集《回望家园》时,那份惊喜就可以想见了。

我与吕中元并不相识,画界朋友告知,他是一名画家,作品以油画见长。朋友说,他尤擅将写实的生动性与装饰的程式化结合起来,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东瀛的审美情调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关于此,我不敢妄言,不过,行走在他用文字搭建的世界里,倒是能真真切切感受其“跨界”的魅力。

作为—名画家,当他观察世界的时候,必然带上了他专有的,在美术天地里日积月累中浸润出来的目光,这使得他的散文写作无不充盈着线条、色彩、造型的影子。试看他的这段描写,“六月的初夏,天空和后湖衔接,一望无际,湖面芦苇郁郁一片,一浪一浪地在湖中翻动。远山淡蓝淡蓝的,很是干净,并显得更加遥远……”(《后湖》)在作者诗意的笔调下, 一幅田园山水画缓缓呈在我们眼前。这画里,有远景有近景,有动态有静态,色调是清新淡雅的,更饱含着作者古典的家园情怀,使你不得不久久驻足观赏,难舍难弃。只有画家的手笔,才能把这生活中的诗情与画意融会于一炉。

“跨界”的魅力还来自于,画家为文,往往自由地穿行在各类文体之间,率性由真,了无羁绊。这使我想起自己熟读过的画界大家黄苗子、韩美林诗文,很欣喜吕中元也有这一份潇洒。比如该书里有好些篇章,就很难加以准确定位,到底是散文,还是小小说?《博士论文》写一位经济学博士曹刚在拉斯维加斯赌博的经历,细腻地刻画了这位博士的心理历程。如此种种,无须一一历数。由此,我猜想,作者大概不满足于当下散文的“小世界”:一点小思绪、一点小感怀,使许多散文作者沉溺于局促狭小的“我”中不能自拔,缺少“以小见大”,开眼看世界的大气。作者坦然地将他生活的全部世界都纳入散文写作中,有叙事,有抒情,有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有对他人生活的发现与描绘,也有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理性探究,不同的侧面汇聚到他的笔下,形成了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世界。这样的散文,究其成功的奥妙,阅历、眼界、胸襟、学养是其根基,这是不言而喻的。然文学观念上包括文体规范上“无碍”的洒脱,或许也是到达自如的散文境界的前提吧。

虽然追求的是“无碍”的境界,然我仍然从中感受到一种颇为亲切的熟悉,仔细寻味,这“亲切”来源于散文背后所站立的知识分子的骨骼和神韵。尽管从事的专业领域并不相同,但几千年来薪传并已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立身之本的一些基本原则,同样顽强地从作者的文字里呈现出来。翻读全书,可以想见,作者是感时忧国的,对于社会上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作者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作者是善于自省的,对于自己的批判是严苛的,意味深长的;徜徉在艺术的世界里,作者总是孜孜不倦地寻找美的踪迹,对于美的追求业已深入骨髓,将成为他不变的旗帜。因为这“亲切”,我心底将他引为同道,也期待作者进一步磨砺思想,丰富情感,锤炼语言,为我们捧出更多更美的文学之花。

《回望家园》吕中元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8月版/2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