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王桂科(广东省出版集团董事长)
■商报记者 穆宏志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20年前的金秋10月,在千年古城苏州、百年学府苏州大学美丽的校园一隅,苏州大学出版社诞生了。
成立伊始,苏大社只有一半间房、8个人、依靠借款经营、年出版图书50余种,发行码洋不过百万元,是创业条件异常艰辛的小社。弹指一挥间,苏大社已成长为20岁的青年,并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长经历——目前苏大社拥有5000余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和1.2万余平方米的储运中心,年出版图书近600种,年销售码洋逾亿元;5种图书荣获6项国家级图书奖、3种图书入选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6种图书被列为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140多种图书获得江苏省优秀图书奖等各类图书奖;图书印制质量始终位居全国出版社前列,曾荣获新闻出版总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印制优质产品出版社“银奖”1项和“铜奖”3项;荣获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等30多项集体荣誉;1 人荣获韬奋出版奖,多人荣获江苏省优秀出版工作者称号。
短短廿载取得跨越式发展的根源来自于苏大社的“书山万卷精气神,燃烛吐丝作嫁衣”精神。
特色强社
依托高校服务教育 发挥地域文化优势
苏大社依托苏州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地处江南名城苏州的地域优势,把推动高校教学科研进步和促进地方文化建设放在首位,提出“特色强社”的发展之路,不断整合出版资源,逐步形成了与高校出版社任务相匹配的大教育特色和地域文化研究特色。建社初期,苏大社即确立了“创特色、出精品、讲服务、增效益”的办社宗旨,并在多年的出版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依托两个优势,做好两个服务,形成两个特色”的发展思路,致力于高校教材、地域文化的出版资源积累,为出版社的发展铺下了第一块基石。
“立足教育、服务社会”是大学出版社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义。苏州大学是有着110多年历史的名校,众多的学科资源和人才优势,为苏大出版社提供了丰厚的出版资源。苏大出版社根植百年老校的沃土,依托苏州大学和江苏省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丰厚的学术积淀,把出版高校教材、学术专著、教学参考书放在首位,不断整合高校出版资源,打造教材、学术精品。20年出版了本科、研究生、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及各种培训等教材、教学用书、学术著作等2000多种,占图书出版比例的68%左右。
在教材出版方面,苏大社抓住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机遇,以高职教材出版服务为主要增长点,围绕“提高质量、立体开发、加强维护”的方针,在高职教材出版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1998年始开发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材》是国内第一套五年制高职文化基础课教材,累计发行1200多万册;《大学生职业指导》、《机械制图》等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被评为全国优秀“两课”教材;《半导体器件物理与工艺》被誉为同类教材中的典范之作,目前已出版了第三版……苏大社出版的较有影响的高校教材还包括“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系列教材”、“江苏省中小学教师自学考试专升本教材”、“21世纪新闻传播学丛书”、“现代出版学丛书”、“高等院校研究性学习英语系列教材”、“成人教育英语教材”、“现代艺术设计基础教程丛书”、“园林园艺专业系列教材”等。
“十二五”开局之年,苏大社在现有特色品种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巩固基础教育,突出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发展继续教育”的出版思路,不断做专、做深、做精,力争在职教、艺术、英语等领域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形成新的增长点。
地域文化是苏大社较有特色的出版资源,对于地域文化的研究与出版一直是苏大社一项重大文化出版工程。自2001年以来,苏大社依靠自身的特色资源,依托江苏诸多历史名城的深厚文化积淀,编辑出版“江苏特色文化丛书”、“苏州文化丛书”、“扬州文化丛书”、“镇江文化丛书”、“江海文化丛书”等300多种多层面、多视角反映和宣传江苏地方经济与社会文化的系列图书,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特色图书系列,不仅系统挖掘整理了江苏文化的宝藏,更为继承、开拓、创新江苏文化,建立文化大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扬州文化丛书”荣获中国图书奖。
品牌立社
闻书想社和见社思书
出版企业能否在多元化全方位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靠的不仅仅是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出版领域,更重要的是打造图书精品,形成品牌效应,使读者逐渐形成闻书想社和见社思书的意识,使出版社在特定的一个或几个出版领域中有较高的知名度,从而实现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在成功走出一条“特色强社”之路之后,苏大社在出版实践中又提出了“品牌立社”的新思路,在选题策划及图书出版的全过程中,在“创特色”和“出精品”上下足功夫,实现“特色”与“品牌”的自然链接,为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搭建新平台。
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对地域文化的研究与出版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地方文化图书品牌,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近年来,苏大社还依靠学科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致力于中国丝绸文化的整理与挖掘,先后出版了《中国丝绸通史》、“中华锦绣丛书”等填补丝绸研究领域空白的图书,这些图书向世人生动展示了中华优秀丝绸艺术品的精湛技艺和绚烂历史,是对中华丝绸文化和艺术品种的抢救式挖掘和梳理的重要成果,在丝绸文化研究出版领域独树一帜,渐成规模,先后获得过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三项国家级荣誉。
在品牌图书建设方面,苏大社以 “实践存在论美学丛书”和“新人文对话录丛书”为代表的当代美学与文学批评、以“明清八大家文选丛书”、《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增订本)为代表的古籍整理著作,以“当代科学哲学前沿译丛”、《解读苏南》为代表的当代科学与经济学前沿理论,以《江泽民战略思想研究》、《邓小平与改革开放20年重大决策》等为代表的党的理论研究著述等,均以鲜明的学术创意引起广泛关注。
注重图书品牌建设带来的显著效应是该社承担国家重点出版工程项目的重大突破。近年来,苏大社的《中国丝绸通史》、“中华锦绣丛书”、《解读苏南》、《邓小平与改革开放20年重大决策》等被列为新闻出版总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出版规划项目,《中国丝绸通史》等图书受到国家出版基金和江苏省出版基金的扶持。
苏大社还注重外向拓展,加强国际交流,努力开发海外出版资源。苏大社耗时六年完成的中澳合作交流项目《麦夸里英汉双解词典》出版后,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驻沪总领事馆分别在北京、上海举行庆祝会,澳大利亚外交部长亲自为该书作序并参加了庆祝仪式。国内外媒体盛赞该词典的出版架起了又一座中澳交流的桥梁。
革新兴社
力争进入全国高水平大学社行列
改革创新是贯穿苏大社20年发展历程的关键词,也是苏大社跨越式发展的不竭动力。
2009年10月,苏州大学出版社转企改制为苏州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了苏州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了《公司章程》等一系列现代公司制度,并通过一系列具体制度的设置,强化管理,拓展营销,使出版社的发展真正步入了快速、高效的轨道。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苏大社也进入重要转型期和持续发展期。面对出版业日趋激烈的竞争和变幻莫测的图书市场,出版业面临集团化扩张、民营书业快速崛起、数字出版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社长张建初等社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客观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自身的优势,制定出“立足做好传统出版、有效推进数字出版、积极探索多元经营”的工作思路,不断调整组织架构,完善制度建设,拓宽经营思路。2011年获批图书网络出版权,首个数字出版项目立项并获得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项目支持;先后在南京、淮阴、常熟等成立了苏州大学出版分中心,成立彼岸书香茶吧,为探索出版产业多元化经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作为一家高校出版企业,在服务高校教学科研、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推动出版事业发展的同时,苏大社也一直把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捐资(书)助学作为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获得了多种爱心捐助荣誉称号和社会各界的褒奖,荣获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文明单位等30多项殊荣。
“利用苏州大学资源平台优势,积极推进出版社的战略调整,力争建设成为苏南重要出版基地,进入全国高水平大学出版社行列”成为苏大社不断奋勇前进的动力。